為什麼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
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
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
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
小孩子心裡知道:自己表現得「乖」,大人就會高興,自己聽大人的話、察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大人就會喜歡自己,誇自己「懂事」。
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聽自己的話,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那些乖乖聽話,循規蹈矩的孩子總是會被家人、老師讚揚有加。
而淘氣、叛逆、反抗的孩子總是會被處罰、批評。
為了得到大人們的喜愛和表揚,為了少受到處罰和責罵,孩子們漸漸學會了將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很多心理分析師、療愈師都有這樣的結論:
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
小時候表現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後往往心智越成熟。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
長大以後反而心理問題越多?
答主:申晨煜(清華大學 臨床醫學博士)
1、「乖」、「懂事」都意味著「自我」的壓抑。
我們的話語體系中不太允許「自我」的表達,在家庭中我們要遵從父母之意,不許忤逆;學校裡我們要尊師重道,哪敢乖張;工作中我們要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上級指東你不敢往西;新聞媒體裡,更是要弘揚社會正能量,陰暗的事物無處遁形。
可所有的壓力和情緒不會因為你不提就消失不見,這些所謂的「負能量」反而會變本加厲地對你造成攻擊,讓你的思維充滿各種禁忌,令你從敢想敢做變得唯唯諾諾。
小時候那些形形色色的夢想被逐個打壓下來,你開始變得單調、乏味,甚至變成「行屍走肉」。
這些都是「嚴厲超我」的來源,它傾向於站在「本我」原始渴望的反對立場,對理性的「自我」也帶有侵略性。而「本我」、「自我」的壓抑正是造成抑鬱、焦慮、強迫越來越多的一個原因。
2、「老好人」意味著不敢輕易拒絕他人。
一位中年男性在半月前的一個夜晚突然感到心慌不適,伴隨著胸前區憋悶感,多次就診後排除了心臟疾病,之後轉診到我這裡,明確診斷為驚恐發作(Panic attack)。
他是個眾人眼中的老好人,大家都認為他脾氣好,幹活勤快,可他自己非常不願意承認這一點。
每次有人提出過分的要求,他雖然心裡不願意,但嘴上從來不會說半個「不」字,這就導致他心中的怒氣不斷上漲,可他自己的理智卻在控制、壓抑著情緒,但這些情緒不會憑空消失,而會推動身體產生「心慌心悸」等交感神經興奮的表現,伴隨「極度恐懼」甚至「瀕死感」。
後來給他兩個建議,一是去參加一些對抗性的體育活動,打籃球、拳擊;二是允許自己表達憤怒,甚至可以吐槽一下那些讓他不爽的人。他慢慢能夠從自我壓抑的模式中解脫出來,驚恐發作的頻率越來越低。
3、聽話懂事的孩子一般都有嚴厲的家教。
一個來訪者向我傾訴,每當她聽到別人的稱讚會非常不自在,認為自己受之有愧,而且往往將成功歸咎於客觀因素甚至是運氣。
而當她聽到別人的評價時,尤其是負面評價,她會一股腦地認為對方是在否認自己的能力,因此變得更加消沉、不自信。
談到原生家庭,來訪者表示媽媽性格強勢,不論是學習、生活,甚至感情,都要幹預,媽媽的關(kong)愛(zhi)持續了她整個學生時代,大學畢業後,她結婚生子,順利工作,母親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幹涉自己,但在她心中卻形成了一套評價標準(超我),時時刻刻在監視著她的一言一行。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提出的一個重要的概念——足夠好的母親(good-enough mother),是指母親在孩子的嬰幼兒時期要表現得足夠好(good),為孩子遮風擋雨,幫助孩子建立足夠的安全感。
隨著孩子的成長,母親要逐漸學會放手,讓孩子能夠獨自面對和解決一些事情,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及時出現,同樣重要的是,在孩子不需要的時候,適時退開(enough)。如果媽媽一直處於 good 模式,就可能出現強勢的母親和懦弱的孩子。
4、不要讓親子關係超越夫妻關係。
夫妻關係是每一個家庭的核心,如果這個關係被任何一種其他關係僭越,都會造成家庭問題。
一位女性來訪者吐槽她丈夫,「他什麼都聽他媽媽的,只要是他媽說的,我們就必須遵照執行」,丈夫甚至不惜用「不聽話就是不孝順」的邏輯來指責自己,這讓她感到痛苦不已。「媽寶男」就是母子關係超越了夫妻關係。
另一位女性來訪者哭訴丈夫要跟她離婚,詢問後才得知這麼多年來背著丈夫一直在幫襯著娘家弟弟,利用自己關係幫忙找工作,弟弟結婚時幫忙出彩禮錢,但丈夫提出離婚讓她難以接受。「伏弟魔」就是妻子與弟弟的關係超越了夫妻關係。
這兩種還是比較容易識別的,畢竟網上還流傳著「嫁人不嫁媽寶男,娶妻不娶扶弟魔」的說法來提醒人們。還有下面一種在中國的家庭中更為普遍,但更加隱匿。
一個要中考的孩子感到壓力很大,每次考試失利都會感覺對不起媽媽,在了解他的家庭後發現,他父母在談戀愛和沒孩子的時候感情和睦、如膠似漆,自從有了孩子,生活重心就轉變為母子關係,媽媽會把大多數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培養孩子身上,對丈夫關心減少甚至不聞不問。這就是「親子關係」對「夫妻關係」的僭越。
曾奇峰曾形容說,夫妻關係是「家庭的定海神針」,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關係是家庭核心,擁有第一發言權,那麼這個家庭就會穩如磐石。
5、「乖」、「懂事」常常導致嚴厲的超我。
神經症患者往往內在都有一個嚴厲的超我,它時刻提醒患者要謹言慎行、遵守規範,但同時也會造成思維和行為的刻板僵化。
嚴厲超我的形成往往與童年的經歷有關,他們通常在與父母相處的過程中未能得到不計回報的愛,比如父母過度要求學習成績、嚴格限制玩耍時間,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會有諸多禁忌。
他們可能有著不錯的學習成績、令人羨慕的工作和收入,但生活中他們內向、靦腆、羞於表達自己,甚至時刻受困於焦慮、強迫或抑鬱。反倒是在那些自由生長的孩子身上,我們能觀察到他們富有激情、勇於探索的一面。因為他們的超我是靈活的、富有彈性的。
6、我必須懂事,才能讓父母開心。
一個患有焦慮症的來訪者談到家庭,父母在她 7 歲時離異,在那之後一直跟隨母親生活。
她深知母親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才把她撫養成人,所以從小就很爭氣,從重點小學到重點高中,從優秀的大學再到留學國外,她成了周圍人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但母親對她的要求也一直沒有放鬆過,在她回國工作後,母親卻要求女兒放棄戀情另謀佳婿,這讓她徹底崩潰。
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從小就會變得很「懂事」,會體察「父親」或「母親」的情緒,做事說話謹小慎微,他們要更加努力的學習工作,才能得到家長的認可。
不僅在家庭中,在外也會優先考慮他人的感受,而往往忽略自己。但 Ta 會變得不快樂,總是擔心自己不夠好,會被別人指責。但又無法從這個怪圈裡跳脫出來。
另一方面,單親媽媽或爸爸也會通過對孩子的控制來維繫已經破碎的家庭。
在孩子小時候,他們會要求孩子好好學習,不能做除學習以外的事情。到了孩子成年後會通過幹預其婚姻來施展控制。等到孩子人到中年,有些家長還會通過「生病」來把孩子拴在身邊。
相比於普通人群,來訪者中父母離異的比例會更高。
從家庭關係的視角來看,Ta 不僅要承擔起作為子女的責任和義務,而且也要承擔起作為「配偶」的義務,但這原本不屬於 Ta。
曾經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父母角色的缺失,往往會讓孩子變成父母來彌補這個缺失。這在本質上是為了拯救家庭關係。
從這個層面上說,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反思一下,你的早年是否被父母過度控制,也要反思一下,為人父母的你,是否也在用同樣的方式控制孩子。
7、聽話懂事常常導致「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可能出現的一個場景——當別人提出意見或要求時,常常不假思索地答應下來,對 Ta 們來說這是理所當然之事,因為別人的情緒和感受往往比 Ta 們自己的更重要。
但其實 Ta 們通常並不能自洽,在下意識的答應了對方之後,可能才會回過味兒來——原來這可能是超出自己能力範疇的事情,或是自己根本不願意做的。但為時已晚,由於「面子」的原因,又無法重新回絕對方。
受一位來訪者的啟發,Ta 在處理跟他人關係的時候有個小訣竅,就是「不要立即答應對方」,這樣做可以避免直接拒絕所帶來的「尷尬」,也能防止自己反覆陷入自責的情緒泥潭中。
即使答應對方,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如果思考後決定拒絕,還能幫自己爭取到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來想理由。
8、聽話的孩子有時無法準確表達情緒。
一些心身疾病或神經症患者無法恰當地表達情緒和感受,Ta們常常無法理解自己或他人的情緒,這一定程度阻礙了了解自我,也影響了人際關係的構建。
語言和自我意識關係甚密,只有當我們的話語體系中出現了必要的、準確的名詞或形容詞,才能讓人們的情緒和思維得以定位。
因此心理治療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通過用症狀學術語或心理學表述來對來訪者的感受進行標記,增強 Ta 們的確定感和掌控感。
當人們能夠把一件事情置於某種邏輯關係之下時,它就好像處於我們的控制之下了。內在的思維或行為就不再排斥、恐懼或害怕失去控制;反而,人們的內在情緒就能以命名的事物為依據,讓人獲得掌控感。
9、聽話的孩子不敢主動表達自己。
一個來訪者被周圍朋友評價為高冷,不會主動關心別人,Ta 自己解釋為不願意跟別人聊閒天,「這是浪費時間」或者「這是無效的溝通」。
我好奇「那什麼才是有效的溝通?怎樣才是不浪費時間?」在 Ta 的印象中,聊天一定需要帶著目的性,比如為了解決矛盾、為了使得事情有所進展。有時候甚至需要功利一些,對自己有用的人和事,Ta 才願意去花時間了解和溝通。
可 Ta 說著說著意識到「不聊閒天兒」可能有些不對勁,因為這讓生活變得無趣,而且充滿了「政治正確」,那些有趣的人和事離 Ta 越來越遠,而自己的情緒也逐漸表現出抑鬱和過分擔憂的狀態。
成長過程中有各種不同的原因造成了我們不喜歡「聊閒天兒」,比如在原生家庭中缺乏輕鬆而溫馨的環境、學校的某個老師曾因自己聊天而嚴厲的批評指責,或是沒有找到合適的聊天對象等等。
這些都讓我們以為「聊閒天」、「說廢話」是不對的,逐漸使自己喪失掉了這種能力,但與此同時可能喪失掉的還有「情緒排解的通道」和「獲取快樂的源泉」。
這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判斷題,雖然很多「乖」孩子長大後容易有心理問題,但並不等於我們可以說所有乖孩子都有心理問題。
小編希望看完這篇文章的你,不要再一味追求做個「乖孩子」或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必須變「乖」,希望我們都有美好的未來。
本文來源知乎,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