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問題越多的原因是妥協

2020-09-23 深圳V視界


我是大家庭裡最小的孩子,很小就發現了這樣一個規律:「如果周圍的人對你評價很高,那多半是你妥協讓步的結果」

外在名聲好和真實感受好,只能選擇一個

我自然是絕對的實用主義者

所以我有記憶以來,我就堅定信念要做一個混蛋小孩

什麼他媽的孔融讓梨,老子誰都不讓,老子要吃倆。什麼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梨好吃麼?

秉承著這樣的信念,我經常被我爸打的躲在床底下不出來,以至於要經常把床抬起來才能打到我

他打我我也不改,持續了一段時間以後,我爸應該是被我這種「追求內在,不圖虛名」的處世哲學感動了,也可能是每次打我都要抬床,工作量很大,給他也累夠嗆……反正不管什麼原因,我們達成了一種平衡:

只要我不那麼搗蛋,他可以打的輕一點

這就開了一個好頭,大家對我的心理期待非常低。說起來有點對不起我的哥哥姐姐們,他們都很懂事,處處讓著我。我哥是個很斯文的人,到現在都三十多了,依然很斯文。七歲的時候我給他氣的不行,他也就是教我一個成語,他說你知道為什麼有些狗討人厭麼,因為狗得寸進尺……我說你的狗在哪,我要把它頭擰下來……

為了合理管理對方對我的期待,我以堅定的信念,和抗打的身體,向周圍的人傳達這樣一個信息:「這就是真實的我,你喜歡或者不喜歡都無所謂,我不會為了你的愛去扮演另一個人,也不要你們愛我扮演的角色,我要你們愛我」

所以我不需要像其他小孩一樣,做正確的事情,才能得到來自父母的關注。我做我自己,大家就很開心,很滿意,他們認為我就應該是這樣的,我以我本面目示人,亦以我本身被愛,而不是我做的事情,這是我的選擇,也是我家庭給我的包容,所以不需要我主動做什麼,扮演什麼才能獲得無條件的愛。

無條件的愛,這種東西,有過和沒有過,人生的區別非常大。

如果一輩子沒有被無條件的愛過,會一生匱乏,繼而一生追尋

沒有感受過無條件的愛,你會一生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如果你察覺到別人只是因為你做的事情而愛你,會覺得任何人都可以,沒必要是你,進而對自己的存在都產生懷疑。

就像每個小孩在得不到來自父母的關注和愛的時候,都會發出一個樸素的疑問:「你們當初為什麼把我生下來?」

童年時期如果沒有解決這個問題,那麼這個疑問就會帶到成年,在一生中反覆詢問,詢問自己,詢問身邊的人

但無條件的愛,越往後越不可能得到。長大之後,所有的愛都需要經營,都要回應,絕少會有人會像愛孩子一樣無條件的愛一個成年人

有些人想在戀愛中找到安慰,他們會把另一半當作自己存在的意義,只會像碰見救命稻草一樣,把人家死死抓住,瘋狂回應,這樣的方式太沉重了,只會把人嚇跑

而越是得不到,就越是吸引人,甚至花一生去追求,然後花一生去感受得不到的痛苦

而如果你有過,就會覺得,也就這麼回事。

也能心態更平和,更瀟灑,可以對自己,對周圍的所有人說:

「你愛不愛我無所謂,我曾經被無條件的愛過,老子吃過見過感受過,人生這方面的體驗,不需要你來補全」

所以,從小被教育懂事的那些孩子,他們腦海中被放置了錯誤的反饋機制。他們以為只有做了別人喜歡的事,才可以得到愛。

但不是這樣的,也不能這樣


愛不應該作為獎勵,也不應該作為懲罰,愛是包容理解尊重珍惜,愛是一種幸福感。本質是一種感情,而不是一種貨幣

如果從小,孩子就是在以要做什麼事情為條件,才能換取一點這樣的父母的愛,那他的理智和感情系統就會混成一團。

理智就會分析,想得到愛,就要做別人喜歡的事。那麼做別人喜歡的事,大多數都是在犧牲自己,是痛苦的,而做這件事的初衷,卻是為了換取別人的喜歡和肯定,然後得到的一點開心,一點點被愛的感覺。

做很多痛苦的事情,才能得到一點開心,這是不合理的,理智系統肯定喊停。而情感系統又非常依賴,僅有的一點點被愛的感覺。

想被愛,又想做自己,做自己就不會被愛。這個邏輯一旦形成,就完蛋了

從小被植入的邏輯就是討好別人才能獲得愛,這個玩意兒在小時候還沒啥太大傷害,但是成年以後,就會發現他媽的好像不管怎麼做都很痛苦,好像哪條路都走不通,然後就整體失調,繼而感情系統崩潰

愛的本質是擁有過,感受過,才能知道是什麼,以及怎麼愛別人。就像沙漠裡的一口枯井,從來沒有人給他它入過水,它也就忘了水是什麼,你不能期待一個沒有被真正愛過的小孩,能無師自通

沒有足夠的愛,孩子就不敢放肆的生長,只能學會察言觀色,要自己一個人抵抗對遺棄,對拒絕,對失去,對羞辱,對忽視的恐懼,通過不停的否定自己的需求,構建一個」不真實的自我「,以滿足別人期待為標準,害怕流露任何內心情感

他從小扮演懂事聽話的孩子角色,有一天他長大了,可以做自己了,但是他崩潰的發現,自己一直在回應別人的期待,好像一直為別人而活,已經忘了真實的自己是什麼樣子。

甚至有的成年人幾十歲了,還不會表達拒絕,還是像小孩一樣,旁人讓做什麼就做什麼。也不懂怎麼表達自己的感情需求,有愛就接著,沒愛就晾著,不會表達也不會回應,整個人的心理年齡好像被凍結到了小時候

人如果無法找到真實的自己,就不可能得到腳踏實地的幸福。

一輩子的選擇,都是為了回應別人,並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我們的本質,或者說我們的天性,都是優先滿足自己再回應別人的,一旦弄反了,就會產生原發性的痛苦,除非遇見有人願意拿大量的愛來挽救,這樣的幸運兒很少。更多的人只能靠自己掙扎著走出這個泥潭。

我也只能幫你到這裡:學會愛自己,永遠不要期待被拯救。


作者:謝左右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5677715/answer/1474825144
來源:知乎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
    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小孩子心裡知道:自己表現得「乖」,大人就會高興,自己聽大人的話、察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大人就會喜歡自己,誇自己「懂事」。
  • 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心理問題越多呢?
    :為什麼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題主說不論家長還是社會都以孩子是否聽話來衡量好壞,而且很多心理專家都認為: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小時候表現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後往往心智越成熟。
  • 問:為什麼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
    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小孩子心裡知道:自己表現得「乖」,大人就會高興,自己聽大人的話、察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大人就會喜歡自己,誇自己「懂事」。
  • 心理學:小時候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問題也越多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通常人們喜歡用「長殘了」來形容那些小時候長得可愛俏皮,但是長大後變得普通,顏值大不如從前的人。很多人道「歲月是把殺豬刀」,越長大反而長得越醜。除了外貌上的變化,部分網友也用長殘形容自己的內心成長曆程。
  • 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心理問題更多?
    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小孩子心裡知道:自己表現得「乖」,大人就會高興,自己聽大人的話、察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大人就會喜歡自己,誇自己「懂事」。
  • 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心理問題更多?
    「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小孩子心裡知道:自己表現得「乖」,大人就會高興,自己聽大人的話、察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大人就會喜歡自己,誇自己「懂事」。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聽自己的話,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那些乖乖聽話,循規蹈矩的孩子總是會被家人、老師讚揚有加。
  • 小時候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問題越多?
    故事講的雖然是孩子,但是父母們倒很值得一看。 皮皮魯上小學了。他聰明,不循規蹈矩,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可是這樣的他,在班主任徐老師眼裡,卻成了調皮搗蛋、故意抬槓的叛逆學生。 上學第一天,徐老師問了一個問題:皮球掉進深坑裡該怎麼把它弄出來?
  • 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
    「乖」意味著失去自我「乖」意味著討好他人「乖」意味著活在別人評價的標準裡「懂事」和「乖」,是家長、大人們對小孩子的最高讚譽。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 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問題越多?
    薩姐出品01「感覺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問題越多。」前天和閨蜜聊天時,她突然發了這麼一個消息。原來,閨蜜聽說她的一個小學同學得了抑鬱症在鬧自殺,才如此感嘆。那個同學曾經是個聽話懂事,從來不用父母操心的乖女兒。小時候的她,每天早晨會自己起床,然後關掉鬧鐘喊弟弟起床。每天晚上,她會輔導弟弟完成作業。上下學總是很準時,從來不會遲到早退,也不做任何出格的事。
  • 為什麼孩子小時候越乖越懂事,長大後得心理疾病的概率越大?
    小孩子心裡知道:自己表現的「乖」,大人就會高興,自己聽大人的話、察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大人就會喜歡自己,誇自己「懂事」。但近年來許多專家發現,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反而就越多。
  • 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心理問題更多?
    題圖:《隱秘的角落》為什麼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
  • 為什麼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問題越大
    外婆滿意了,說:「這孩子最乖,從來不亂要東西。」從心底來講,小小的我,其實很想吃那酸甜可口的糖葫蘆。只是,「懂事」和「乖」,是那個年代對小孩子的最高讚譽。我從心裡模模糊糊知道,我「乖」就會讓大人高興,於是,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長大以後,我成了一個不懂拒絕別人、疲憊不堪的「爛好人」。
  • 白茶清歡: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
    ,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怎麼樣,家長們互相碰面了解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很多心理分析師療愈師都有這樣的結論,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
  • 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
    1、懂事=聽話不接受反駁,你只需回想一下,父母及長輩們最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是什麼?「乖,聽話!「你要是有姐姐一半聽話,我就省心了!」「怎麼這麼不聽話?你想氣死我嗎?」尹建莉老師說過——「孩子表現出和年齡不相符的「懂事」「禮貌」「關心」等現象,其本質是兒童對自己的扭曲,是孩子長期不被尊重,心理邊界被長期侵犯,個人意志被長期踐踏的後果。表面的「懂事」不過是討好,是儘量讓別人舒服,以憋屈自己來迎合別人。」
  • 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
    小孩子心裡知道:自己表現得「乖」,大人就會高興,自己聽大人的話、察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大人就會喜歡自己,誇自己「懂事」。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聽自己的話,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那些乖乖聽話,循規蹈矩的孩子總是會被家人、老師讚揚有加。而淘氣、叛逆、反抗的孩子總是會被處罰、批評。為了得到大人們的喜愛和表揚,為了少受到處罰和責罵,孩子們漸漸學會了將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 ● 小時候表現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後往往心智越成熟。
  • 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反而越不幸福?背後三大現實原因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乖」作為衡量孩子素質的標準。在學校裡,「孩子平時聽話」也是父母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家裡,父母總是對自己的孩子嘮叨:「你必須聽話,如果你不聽話會怎樣……」當父母見面並談論起孩子時,他們經常互相稱讚「你家孩子真乖」等等。孩子們內心知道,如果他們表現得「乖」,大人就會很高興。
  • 孩子越乖,長大以後,心理問題越多
    大家都百思不得其解,小時候那麼乖,那麼懂事,從來沒惹是非的孩子。長大以後,何來心理問題最多? 究竟在哪一個教育環節,出現了差錯? 其實,最大的原因是要求孩子過於完美,而忽略孩子最真實的一面。小時候,最常見的是揣摩老師,當然亦有揣摩同學者。他們看起來不言不語,乖乖巧巧,但實際上,自我意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普遍欠缺。
  • 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越容易出現這些問題,家長不要高興得太早
    我身邊的朋友看完這個劇都深有感觸,從小很乖的孩子,是大人理想中的孩子,不折騰、不鬧心,說什麼話都聽,讓做什麼事都做。但是,這樣的孩子長大反而容易很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列舉一個場景,一個孩子吃飯時,他說吃飽了,但是你認為他沒吃飽,或者說他沒有吃足夠的量,就勸他再多吃一口,然後孩子皺著眉頭多吃了一口。這種情況,孩子就是「乖」。孩子乖,等同於服從安排,不去反抗、不去逾越,所以「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孩子的天性。孩子必須按照別人的要求去做事情。一個很乖的孩子,習慣了服從,習慣了掩藏自己的想法,他心裡能不委屈憋悶,出現問題嗎?所以,乖孩子容易產生心理疾病。
  • 小時候越懂事的孩子,長大就活得越辛苦,真相讓家長沉默
    文|秘籍君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會無理取鬧而已,只是適應了應該表現成熟的環境,習慣了他人充滿誤解的視線罷了。——《請回答1988》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總是喜歡用懂事、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而一個懂事的孩子,會讓家長省心又驕傲。但真的有天生就懂事的孩子嗎?其實都是在後天生活環境和家長的期待中,被迫成長的懂事。
  • 為什麼兒時表現越「乖」、越「懂事」,反而長大後多見心理問題?
    如果遇到一些小時候表現很「乖」、很「懂事」的孩子,長大後卻出現非常大的心理問題,通常是因為:孩子缺乏機會——孩子小時候被保護得太好,他的教育環境裡的人們沒有給他們足夠的犯錯的機會。於是,有些家庭環境很好的家長就會開始沾沾自喜說:「我們給孩子的條件非常好,我們從來不讓他做什麼,什麼都聽我們的,我們會整天表揚他乖、聽話,作為爸媽,我們很喜歡,很欣慰,畢竟,孩子這麼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