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家庭裡最小的孩子,很小就發現了這樣一個規律:「如果周圍的人對你評價很高,那多半是你妥協讓步的結果」
外在名聲好和真實感受好,只能選擇一個
我自然是絕對的實用主義者
所以我有記憶以來,我就堅定信念要做一個混蛋小孩
什麼他媽的孔融讓梨,老子誰都不讓,老子要吃倆。什麼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梨好吃麼?
秉承著這樣的信念,我經常被我爸打的躲在床底下不出來,以至於要經常把床抬起來才能打到我
他打我我也不改,持續了一段時間以後,我爸應該是被我這種「追求內在,不圖虛名」的處世哲學感動了,也可能是每次打我都要抬床,工作量很大,給他也累夠嗆……反正不管什麼原因,我們達成了一種平衡:
只要我不那麼搗蛋,他可以打的輕一點
這就開了一個好頭,大家對我的心理期待非常低。說起來有點對不起我的哥哥姐姐們,他們都很懂事,處處讓著我。我哥是個很斯文的人,到現在都三十多了,依然很斯文。七歲的時候我給他氣的不行,他也就是教我一個成語,他說你知道為什麼有些狗討人厭麼,因為狗得寸進尺……我說你的狗在哪,我要把它頭擰下來……
為了合理管理對方對我的期待,我以堅定的信念,和抗打的身體,向周圍的人傳達這樣一個信息:「這就是真實的我,你喜歡或者不喜歡都無所謂,我不會為了你的愛去扮演另一個人,也不要你們愛我扮演的角色,我要你們愛我」
所以我不需要像其他小孩一樣,做正確的事情,才能得到來自父母的關注。我做我自己,大家就很開心,很滿意,他們認為我就應該是這樣的,我以我本面目示人,亦以我本身被愛,而不是我做的事情,這是我的選擇,也是我家庭給我的包容,所以不需要我主動做什麼,扮演什麼才能獲得無條件的愛。
無條件的愛,這種東西,有過和沒有過,人生的區別非常大。
如果一輩子沒有被無條件的愛過,會一生匱乏,繼而一生追尋
沒有感受過無條件的愛,你會一生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如果你察覺到別人只是因為你做的事情而愛你,會覺得任何人都可以,沒必要是你,進而對自己的存在都產生懷疑。
就像每個小孩在得不到來自父母的關注和愛的時候,都會發出一個樸素的疑問:「你們當初為什麼把我生下來?」
童年時期如果沒有解決這個問題,那麼這個疑問就會帶到成年,在一生中反覆詢問,詢問自己,詢問身邊的人
但無條件的愛,越往後越不可能得到。長大之後,所有的愛都需要經營,都要回應,絕少會有人會像愛孩子一樣無條件的愛一個成年人
有些人想在戀愛中找到安慰,他們會把另一半當作自己存在的意義,只會像碰見救命稻草一樣,把人家死死抓住,瘋狂回應,這樣的方式太沉重了,只會把人嚇跑
而越是得不到,就越是吸引人,甚至花一生去追求,然後花一生去感受得不到的痛苦
而如果你有過,就會覺得,也就這麼回事。
也能心態更平和,更瀟灑,可以對自己,對周圍的所有人說:
「你愛不愛我無所謂,我曾經被無條件的愛過,老子吃過見過感受過,人生這方面的體驗,不需要你來補全」
所以,從小被教育懂事的那些孩子,他們腦海中被放置了錯誤的反饋機制。他們以為只有做了別人喜歡的事,才可以得到愛。
但不是這樣的,也不能這樣
愛不應該作為獎勵,也不應該作為懲罰,愛是包容理解尊重珍惜,愛是一種幸福感。本質是一種感情,而不是一種貨幣
如果從小,孩子就是在以要做什麼事情為條件,才能換取一點這樣的父母的愛,那他的理智和感情系統就會混成一團。
理智就會分析,想得到愛,就要做別人喜歡的事。那麼做別人喜歡的事,大多數都是在犧牲自己,是痛苦的,而做這件事的初衷,卻是為了換取別人的喜歡和肯定,然後得到的一點開心,一點點被愛的感覺。
做很多痛苦的事情,才能得到一點開心,這是不合理的,理智系統肯定喊停。而情感系統又非常依賴,僅有的一點點被愛的感覺。
想被愛,又想做自己,做自己就不會被愛。這個邏輯一旦形成,就完蛋了
從小被植入的邏輯就是討好別人才能獲得愛,這個玩意兒在小時候還沒啥太大傷害,但是成年以後,就會發現他媽的好像不管怎麼做都很痛苦,好像哪條路都走不通,然後就整體失調,繼而感情系統崩潰
愛的本質是擁有過,感受過,才能知道是什麼,以及怎麼愛別人。就像沙漠裡的一口枯井,從來沒有人給他它入過水,它也就忘了水是什麼,你不能期待一個沒有被真正愛過的小孩,能無師自通
沒有足夠的愛,孩子就不敢放肆的生長,只能學會察言觀色,要自己一個人抵抗對遺棄,對拒絕,對失去,對羞辱,對忽視的恐懼,通過不停的否定自己的需求,構建一個」不真實的自我「,以滿足別人期待為標準,害怕流露任何內心情感
他從小扮演懂事聽話的孩子角色,有一天他長大了,可以做自己了,但是他崩潰的發現,自己一直在回應別人的期待,好像一直為別人而活,已經忘了真實的自己是什麼樣子。
甚至有的成年人幾十歲了,還不會表達拒絕,還是像小孩一樣,旁人讓做什麼就做什麼。也不懂怎麼表達自己的感情需求,有愛就接著,沒愛就晾著,不會表達也不會回應,整個人的心理年齡好像被凍結到了小時候
人如果無法找到真實的自己,就不可能得到腳踏實地的幸福。
一輩子的選擇,都是為了回應別人,並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我們的本質,或者說我們的天性,都是優先滿足自己再回應別人的,一旦弄反了,就會產生原發性的痛苦,除非遇見有人願意拿大量的愛來挽救,這樣的幸運兒很少。更多的人只能靠自己掙扎著走出這個泥潭。
我也只能幫你到這裡:學會愛自己,永遠不要期待被拯救。
作者:謝左右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5677715/answer/1474825144
來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