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1.馴兔記:努力聽話、變成兔子
童話大王鄭淵潔寫過一篇很有意思的故事,叫《馴兔記》。
後來,這個故事改編成一部奇幻短片,豆瓣評分8.3。故事講的雖然是孩子,但是父母們倒很值得一看。
皮皮魯上小學了。他聰明,不循規蹈矩,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可是這樣的他,在班主任徐老師眼裡,卻成了調皮搗蛋、故意抬槓的叛逆學生。
上學第一天,徐老師問了一個問題:皮球掉進深坑裡該怎麼把它弄出來?
當徐老師問到皮皮魯時,他卻說:如果水坑深的話,那就讓爸爸再買一個。不應該讓孩子為了一個球冒險。
皮皮魯的回答讓老師很下不來臺,「老師不對你對是吧?」
「誰正確誰對」,皮皮魯堅持。
徐老師正準備批評他時,李曉曼同學挺身而出,她說:同學們,老師的知識那麼豐富,怎麼會不正確呢?她多辛苦啊,每天站那麼長時間,我們應該做個好孩子,聽老師的話,不能跟老師頂嘴。
話音剛落,李曉曼搖身一變,成了兔頭人身。同學們嚇得一鬨而散,徐老師則喜不自勝,忙向校方匯報了這個好消息。原來這所學校好學生的標準就是變成兔子。
於是全班都開始向兔子李曉曼學習,努力聽話、變成兔子,孩子們也在鼓勵和教育下紛紛變身。除了皮皮魯。
父母、老師很頭疼,竭盡全力讓皮皮魯變兔子:
比如把他的夥食全都改成胡蘿蔔;把柜子上的玩具車都收掉,換成長耳朵兔子公仔;為了能儘快出紅眼珠,把孩子的屋子刷成了紅色……
最後,皮皮魯還是沒有變成兔子,但是他選擇偽裝和妥協,戴上了兔子的頭罩,父母老師終於開心了,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故事的最後,鄭淵潔扮演的熊貓,對皮皮魯說:孩子,沒關係,這只是一個童話。
可是,這真的只是一個童話嗎?
2.
當我們變成「兔子」之後,會發生什麼?
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變成兔子之後,會發生什麼呢?
一、變成兔子之後,我們自己想要的東西,可能會不敢要。
知乎有個網友自訴:
小的時候,奶奶帶我出去玩。路過路邊的糖果攤,奶奶指著說:「想要嗎?」
我搖搖頭說,「不想要。」
奶奶滿意了,說:「這孩子最乖。從來不亂要東西。」
從心底來講,小小的我,其實是想吃那色彩繽紛、酸甜可口的糖果的。只是,「懂事」和「乖」,是那個年代對小孩子的最高讚譽。
可我心裡模糊地知道,我「乖」就會讓大人高興。於是,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了下來,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哪怕是自己想要的,也不敢主動去要。
二、變成兔子之後,我們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可能會被迫接受。
朋友Crystal有一次跟我吐槽:
「從小到大,我不能吃油炸食品,不能喝碳酸飲料,上了大學以後第一次和同學吃油炸,快哭了……
「我喜歡武俠,想學文,以後成為金庸那樣的巨俠,可我爸媽非覺得學文沒出息,硬逼著我學計算機,可我真的對高數、編程不感冒……
可是,哪怕自己再不想要,最後還是得全部接下來。
三,變成兔子之後,我們可能會優先考慮別人的需要,並且把別人的需要當作自己的需要。
青年作家蔣方舟在《圓桌派》裡曾經分享:
小時候,她為了討好媽媽,在媽媽面前表現「我是一個節約的好孩子」,所以省下自己買早飯的錢,肚子餓了就去撿別人吃剩的東西……
3.變成兔子的心理過程
再往深層走一步,變成兔子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心理過程呢?
當自己想要的東西不敢要時(比如想吃糖卻不敢要),或者被迫接受自己不想要時(喜歡文學卻被逼學計算機),或者討好別人的需要時,我們攻擊性向外釋放會受阻和壓抑。
打個比方,就像是習武之人修習《葵花寶典》,閹割了自己一樣。
攻擊性,作為我們活著的重要心理動力之一,如果健康地發展,需要兩點:
一個是攻擊性向外。
另一個是象徵化,不是直接用肉體去攻擊,而是象徵化地讓自己更加的有成就,獲得更好的成績,賺到更多的錢等。
如果攻擊性向外表達受阻和壓抑,會怎麼樣呢?
那麼這股能量並不會消失不見,而是會轉向內部世界,變成自我攻擊。
首先,他可能會自責,自卑,很容易內疚,嚴重者甚至會抑鬱和自殺。
比如有個網友說,「從小性格內向,不說話不愛鬧,對家長要求幾乎有求必應……所以在大家眼裡怎麼看都屬於「乖巧」,可惜內心並不是,小學的時候就壓抑到想跳樓一死了之,被防盜窗攔住了(感謝防盜窗)……」
其次,自我攻擊者,在跟別人相處的過程中,會非常害怕與人起衝突,讓別人不高興,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不知道如何重視自己的感受,保護自己的邊界,伸展自己的需求。
比如蔣方舟曾說起自己有一次跟男友吵架,對方在電話裡一直大聲罵她,她卻整整跟對方說了兩個小時的道歉。但男友覺得這樣的道歉很敷衍,掛了電話又一直打電話來。蔣方舟看到來電顯示嚇得發抖,就是不敢接電話,不敢跟對方說一句:你這樣做,我很生氣!不要再打了!
這是因為,對於攻擊性表達受阻的人來說,她有可能在跟別人的競爭和衝突中,還沒有「贏」別人,就已經先把自己痛扁一頓了。
最後,自我攻擊嚴重者,可能會產生軀體反應。
比如,我的一位來訪者間歇性胃脹氣,怎麼都看不好。而且她的胃脹氣在與人衝突時,表現得尤其頻繁。排除了生理問題後,她突然頓悟。
「我感覺到所有對男友的憤怒,都被自己吞了下去,我消化不了,最後成了脹得像皮球一樣的肚子……」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要將自己的破壞欲和活力活出來,要給孩子犯錯的機會和糾正錯誤的空間,他們的那些野性最終將會轉換成活力。不然,他們可能會喪失原始的野性的能量,不能去歡慶自己的存在。
4.「兔子」被馴養的背後動力
既然成為兔子,並非孩子們內心所願。那麼,為什麼還是有一個又一個的孩子成為了聽話、懂事的兔子呢?
一是為了符合主流價值觀
《馴兔記》故事文本裡,當好學生李曉曼第一次發現自己變成兔頭人身時,她害怕得哭了。但老師安慰她,成為兔子是令人羨慕的,變不成兔子是可恥的。
於是,這條價值觀在外在權威,比如老師、校長、父母們齊心協力的捍衛下,慢慢成了孩子們心目中的「真理」。當孩子遵守它時,父母師長就給予掌聲、獎勵和表揚。擱在現實中,聽話的孩子就成了榮譽和優秀的代名詞,有新鮮的胡蘿蔔吃。
但是反抗權威、不聽話、要表達自己的「皮皮魯」們,則要接受父母老師的批評和指責,同學們的嘲笑和孤立。這樣的「大棒」一錘錘下來,輕者鬱悶難受,重者也會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壓。
為了符合這樣的價值觀,為了得到獎勵,為了避免懲罰以及來自於團體的施壓,孩子們有可能會選擇變身兔子。
二是為了滿足生存的邏輯
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聽到過很多類似句式的話:「你怎麼這麼不乖,如果你再這樣,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不要你了……」
也許,父母只是說說,孩子卻當真了。因為父母在表達對孩子的愛時,總是會出現一些附加條件,「成績好」「乖巧」「懂事」……這種有條件的愛被孩子接收到,自我力量尚不夠時,他們為了生存可能會壓抑自我,選擇聽話。
尤其對於多子女家庭,長期被忽視,以及內心沒有內化足夠穩定的客體的孩子來說,由於感受到愛、溫暖和支持不夠穩定充足時,他們越會選擇「聽話懂事」的生存邏輯。
三是為了向父母表示忠誠
海靈格說,「孩子是忠於他們的父母的。」
有些父母,自身人格比較鬆散,不夠結實,所以,他們經不住孩子這股向外釋放的野性和能量。因為這股能量不僅會擾動他們的人格,還有可能讓他們感受到孩子成長帶來的分離焦慮和痛苦。所以,他們可能會收緊對孩子的控制。
出於對父母的愛和忠誠,孩子們就只能選擇練習《葵花寶典》,「閹割」掉自己的小爪子,接受控制做一隻聽話的兔子,並且有時候還會在家庭中調換角色,孩子成為了「小大人」,來保護和照顧父母的需求和情緒。
而事實上,在一個家庭當中,父母自己當先修煉強大而飽滿的人格。只有自己允許自己內功深厚了,他們才能給孩子穿大鞋,允許他們的攻擊性肆意生長,允許他們的本能排山倒海地倒出。
如此,父母可以不需要孩子必須聽話,而是可以讓他們真實地做自己,並且,在孩子接受外界打壓時,保護好他們的活力。
馴兔記,是一個童話。同時,也是一個赤裸裸的現實。
最後,願所有的馴兔者,都能看到被馴化的「兔子」們背後的壓抑。
也願所有的孩子們,都能夠內心擁有飽滿和堅實的愛,有勇氣做自己,不變身。
-end-
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及無限延伸的三角。往深處想,在淺處活——專注精神分析的教育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