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小孩子心裡知道:自己表現得「乖」,大人就會高興,自己聽大人的話、察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大人就會喜歡自己,誇自己「懂事」。
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聽自己的話,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那些乖乖聽話,循規蹈矩的孩子總是會被家人、老師讚揚有加。
而淘氣、叛逆、反抗的孩子總是會被處罰、批評。
為了得到大人們的喜愛和表揚,為了少受到處罰和責罵,孩子們漸漸學會了將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很多心理分析師、療愈師都有這樣的結論:
● 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
● 小時候表現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後往往心智越成熟。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一個我一直想思考的問題,相
信也是大部分父母想了解的問題。
到底是為什麼讓我們的孩子,在長大以後,變得不那麼讓人滿意,為什麼小的時候那麼乖的孩子,現在變得如此不盡人意?
我今天來現身說法啊。我小的時候呢就是一直被周圍的長輩認為是最聽話,最懂事的孩子。父母外出打工,跟堂哥一起住在爺爺奶奶家,從小我就學會了看人臉色過日子,知道不去抱怨,要聽話懂事。別人家的小朋友可能每天都有幾塊錢零花錢,我沒有,奶奶說,爸爸媽媽在外面掙錢不容易,你要懂事,不要亂花錢。同時也會對比我和堂哥,誇我說不打小報告,老實,叫他幹什麼就幹什麼。
實際上呢?我也想有零花錢,也想撒嬌,也想玩。
長大以後我發現。我的性格走向了兩個極端。對於我沒有完全掌控的人我會極力的去討好。生怕自己的言行讓別人不高興。在意對方的感受超過自己的感受。
另一方面我又極其的敏感。可能是從小一直犧牲自己的感受成全別人。如今的我,只要對方碰到一點我的利益,我都可以很敏感的感受到,有時候甚至會很強烈地反撲回去。
我似乎變成了討好型人格,越來越沒有自己的想法。
並且我的安全感似乎只有錢才能滿足。我的餘額寶裡面必須有錢我才敢出門,才敢社交,敏感自卑。
同時,不願意回家,對任何人都很冷漠。
高中的時候爺爺去世,我在學校上課,老師通知我後,我像平常放假回家一樣回到家裡,我完全感受不到悲傷。。。我為什麼這麼冷血?
人的一生總會有叛逆期,有的人是在青春期,有的人是在成年後。叛逆期的種種行為,其實說白了就是對自己曾經的乖和懂事的一種控訴。
而這種控訴,就會被認為是長大後的心理問題。其實任何的心理問題,都是各種負面情緒的積累,當積累到自己無法控制的時候,才會被暴露出來。每個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只不過有的人能夠控制住,而有的人由於積累的太多,把持不住而已。
所以啊,喜不喜歡都要說出來,當父母的也要尊重孩子的想法。現在想想,要是當初我媽能多聽聽我的想法,也不至於挨那麼多打了,掃炕掃帚都不知道被打斷了多少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