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越「乖」,長大後可能就越「壞越叛逆」,為什麼會這樣?
我們常常發現,身邊那些被定義為「乖孩子」「聽話」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變得問題多多,甚至像《傷仲永》裡一樣「泯然眾人矣」。
有調查報告表明,全國約有三分之一的中小學生被認為患有各種精神疾病,而多達四分之一的大學生,也存在心理疾病的症狀。
更有統計表明,母親是老師,孩子成學霸的比例,遠超其它職業的媽媽。
但與此同時,另一份自殺危機學生父母職業分布圖裡,老師、醫護和公務員位列前三。
將這些信息放在一起來看,真的就從數據層面告訴我們:
那些乖巧的,努力著的「學霸」和「乖孩子」們,往往也是心理疾病的高發人群。
這與我們在生活中的感受,形成了一致的結果。
正如北大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所說:這些孩子都患上了「空心病」。
因為他們的優秀是為別人而活,自己的內心卻是空空蕩蕩的,並且有強烈的孤獨感。
「他們有強烈的孤獨感,不知道人為什麼要活著,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需要成為一個好孩子、好學生。但這一切似乎都為別人做的,因此做得非常辛苦,疲憊不堪……」
患上「空心病」的孩子,往往會生活在一個壓抑的家庭裡。
而他們,往往是從「乖孩子」開始的。
在《隱秘的角落》裡,朱朝陽就是一個懂事的孩子。
他的父母離異,他雖然跟著媽媽,卻常常需要自己做飯,自己學習,自己照顧自己。
這個孩子,學習都是第一,家長會上,面對別的家長請教怎麼把孩子培養得如此優秀的。周春紅很驕傲,我平時就沒怎麼管他,這孩子他就是獨立性強,不用怎麼教育,自己就知道學。
這麼懂事,不愧是「別人家的孩子」。
媽媽不在身邊,爸爸組建了新家庭,這個懂事的孩子,被人欺負,碰到問題,永遠都沒有人可以述說,在父母的眼裡,這個孩子懂事得,就像空氣一樣透明。
媽媽只關心成績,根本不關心自己的兒子,所以她不想和兒子聊學校裡的煩惱,對兒子的種種情緒完全視而不見。
而他的父親,關心的焦點早就轉移到了新家,轉移到了後來出生的女兒身上,朱朝陽這個兒子,早就被邊緣化了。
媽媽的控制與漠視,爸爸角色的缺失與迷糊,讓朱朝陽的懂事,反襯出這對夫妻的不懂事。
反過來,媽媽需要用婚姻失敗,被丈夫傷害的人設,來逼兒子聽話主懂事。在這個氛圍之中,讓人來可憐自己,也強迫兒子為自己爭口氣,要活成她的驕傲。
所以,她只看成績,兒子早就成了「工具人」。
這一切,都被懂事的朱朝陽看透了,當他向自己的母親吼出那句話時,媽媽再也說不出一句話來。
「是你逼著爸爸離婚籤字的,你不要以為我什麼都不記得,我什麼都記得。你們只在乎你們自己。」
這樣的乖巧與懂事,絕不是好事。
就像我們常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裡面,既有對孩子的褒獎,也有對孩子的心酸和遺憾。
有位網友分享自己在長途火車上的一段經歷,他對一個鄰鋪的小女孩印象特別深。
這是趟要坐20多小時的長途火車,一位40左右的媽媽,帶著一個12歲左右的女孩,還有兩個弟弟,1個7歲左右,另一個剛會走路。
媽媽一個人,帶著三個孩子,一個大箱兩個大背包,這麼遠怎麼不坐飛機?網友問,結果孩子媽媽說,飛機貴行李還要託運,我家老大懂事會幫我照顧的。
網絡配圖
果然老大很懂事,小女孩全程幫媽媽拿行李,照顧弟弟,最小的弟弟坐不住,總是滿車廂跑,都是她牽著走來走去。她媽媽剝石榴餵七八歲的弟弟,她抱著一歲多的弟弟在一邊看著。良久,才小心翼翼地問,媽媽我也想吃。結果她媽媽把剩下的半個丟給她自己去剝。
晚上要睡覺了,她媽媽累了要休息,交待小女孩照顧弟弟,就和七八歲的弟弟分別睡在上鋪和中鋪。
網絡配圖
而那個小姑娘就那樣抱著小弟弟坐在下鋪,一直沒睡,直到半夜一點多小弟弟哭聲吵到別人,媽媽才在列車員的呼叫下爬起來,這時候小女孩才能爬上中鋪去休息。
全程,媽媽都說自己的女兒很懂事,但在網友看來,與其說是懂事,不如說是可憐。
或者,懂事的背後,意味著要壓抑自己,更要承擔責任。
如果我們童年時是家裡的長子長女,或許這樣的感受會更深。
很多家長總是說,為什麼自己的孩子總是「窩裡橫」,在家裡敢哭敢鬧,出去外面卻乖得像只小綿羊。
有媽媽說,自己家的娃,在家裡那是像個小霸王一樣,出去外面卻被別的小朋友欺負,把她氣得半死。
再想想看,孩子是敢在父母面前發脾氣,還是在老師面前發脾氣。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孩子知道,他跟你發脾氣,他很安全,你的反應他知道。但對老師發脾氣,他沒把握自己能不受懲罰。
如果孩子不敢表達自己,顯得「乖」的背後,往往是安全感的缺失。
想想看,說起乖巧、懂事的孩子,我們的頭腦裡,會閃現出什麼樣的形象來呢?
是不是一個行事小心翼翼,說話細聲細氣的樣子?
是不是總是盯著你的臉,害怕你臉上露出任何不悅表情?
是不是小小身軀,卻承擔著與年齡不相稱的責任與壓力?
是不是做起事來,需要為別人著想,唯獨沒有為自己想過?
同樣是父母,我並不希望自己女兒太懂事,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如果女兒乖巧到過份,那一定是「事出反常必有妖」。
1、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希望聽到她跟我求助,爸爸,我需要你的幫助,這是我想聽到的。這與培養獨立性無關,但與陪伴和安全感有關。
如果,我們總是以培養獨立性為由,冷漠地要求她凡事自己想辦法。也許我們培養出孩子獨立的同時,也讓她知道,父母給不了愛,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未來長大,這個孩子會怎麼對待當年冷漠對待自己的父母呢?
2、孩子可以懂事,也可以有情緒時放心向我傾述
懂事不意味著要看人眼色,我希望我的孩子,有情緒了有心事了,會先想起我和媽媽,她能信任的將自己的情緒和不安,都告訴我們,而我們要做的,是接納她的感受,而不是站在「判官」的角色上,對她的做法進行批評和指責。
與指責孩子「你怎麼當時不這樣?」還不如安撫他,碰到什麼問題了,跟爸爸媽媽聊一聊,說說孩子的心事,這種述說,會讓負面情緒得到釋放,猶如水的流動一樣,不會堵塞,也就不會腐敗。
3、孩子總有孩子的一刻,長大後我們再沒機會看到孩子調皮的一面,為什麼從小就要壓抑這一切呢?
當然,這必然也有原則與紅線,只要不越界,讓孩子在這個空間裡,反而更加容易獲得安全感。
安全感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而我們在孩子早年時的陪伴,無不是在增強孩子的安全感。這是心理健康的堤壩,幼兒時期構築得越強大,未來孩子在面對學習與壓力時,就會有更強的抗壓能力。
所以,如果我們的孩子表現得很聽話,希望這是孩子發自內心、充滿喜悅的表現。
我是庭爸,8歲女兒的奶爸,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家庭教育指導師,70後大叔,有愛有思考的育兒和教育達人,歡迎關注、轉發、點讚和評論,更多育兒和教育問題可以與我交流。讓育兒更輕鬆,讓教育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