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大就會懂事?」李玫瑾教授直言抨擊,這些理由很有說服力

2020-09-05 90育兒

部分孩子在小時候較不懂事,但是父母總是能夠為他們的不懂事找到理由開脫,其中最經典的一句話就是「孩子年紀還小,等到長大自然也就懂事了」。

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曾聽過這樣的言論,也都覺得十分有道理,於是在孩子小時候耍性子、犯糊塗時,都會輕鬆地用這句話來應付,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李玫瑾教授先前的一次講座中專門提到了這一問題,她當場就直接抨擊了這種觀點,至於理由暫且來看下面這幾點。



「孩子長大就會懂事?」這幾點理由足以反駁

1、 大環境變了,不再適用於當下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提到,她有一次給軍人演講,就有提到類似的問題,當時就有人提問,「為什麼不可以呢?我們小時候都是這樣過來的。」

李玫瑾教授也給出了很好的理由,因為現在的時代與過去不同了,那一代的孩子與現在孩子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其中最直接人心的一句話「小時候誰教我們變壞?現在不一樣了,刺激孩子變壞的因素太多了。」



這一點相信很多父母都深有同感,現在的孩子最主要的是有手機玩,而手機就是一個「海量信息的集大成者」,孩子從其中可以獲取到的信息太多了,而且孩子還沒有辨別意識,不會分辨其中的是非,很容易被帶跑偏。

而過去的孩子,娛樂方式就是與同齡人在外奔跑,自創一些活動來玩耍,接觸的人和事都沒有那麼複雜,區別就在這其中。



2、 缺乏引導終不成方圓

類似於「樹大自然直」這樣的言論並不適用於教育孩子方面,現在的孩子如果缺乏引導、教育,那麼就會像是一隻脫了韁的野馬,等到長大以後定了性,再發現錯誤,到時候想要再改變已經晚了。

孩子生來就是一張白紙,而成長過程中,父母是主要的「執筆者」,將來孩子會呈現出什麼樣的精彩人生,就看父母的「渲染」技術如何。

未經過父母引導、教育的孩子,白紙上的點不是點,圓圈也不是圓圈,直線可能都是七散八亂的,而那些經過父母悉心教育的孩子,白紙上的每一筆每一畫都是父母用心去刻畫的,自然也會更讓人賞心悅目。



因此,不存在所謂「孩子長大就會懂事」的情況,尤其是當下社會,家長們一定要予以細心引導與教育。

告訴孩子為人處世的道理,同時父母自身也要成為榜樣力量,而不能只是讓孩子去成為這樣的人,而自己卻隨意為之,這樣的父母十分沒有說服力可言。

只有在父母的教育與引導下,孩子成長的每一步才會走得踏實,成長軌跡也才會不偏離正道。相反,如果父母尚未引導,那麼從小孩子做錯的那些事被縱容,孩子會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甚至會覺得是被允許的,以後還會再犯。



懂事的孩子在諸多方面更有積極性

其實這幾年來,很多人都在抨擊「懂事」,認為孩子沒必要那麼懂事,懂事的孩子太讓人心疼了,孩子就應該有孩子的天真與無所畏懼。

我個人對這一觀點是持客觀態度的,一方面,確實懂事的孩子較讓人心疼,但是另一方面,懂事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受益也更多。

與那些不懂事的孩子相比,這部分孩子長大以後會更懂得為人處世,也更受人歡迎。相反,不懂事的孩子在很多方面的表現也都較差。

同時,還有一點值得肯定,懂事的孩子在諸多方面都更有積極性。因為他們會了博父母的開心,而想讓自己去爭取更好的東西,看似目的是為了父母,但孩子在這其中卻受益了,成為更優秀的自己。



相反,不懂事的孩子,就拿學習這一方面來說,可能就不會那麼積極去追求,不管父母怎麼頭疼、傷心,自己開心就對了,到最後荒廢了學習。這半部分孩子的前二十年可能是相對自由的,但是在剩下的人生中,就要為此付出諸多代價。

說到底,寧可孩子懂事一點,孩子多受點來自父母方面的相對施壓委屈,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總比將來孩子一事無成,被外人施壓、打擊、嘲諷來得好。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父母懂得去諄諄教導,而不是讓孩子自己去規制、約束自己的行為。要知道,現在想要成長為參天大樹可能都要外界的輔助作用,更何況是孩子呢。

相關焦點

  • 小時候不懂事長大就好了?李玫瑾教授給出的幾點理由,足以反駁
    :孩子長大了就懂事了。孩子可以不經過家長的教育,家長只要坐等孩子長大,孩子就會自己懂事?李玫瑾教授給出的幾點理由,足以反駁:李玫瑾教授是我國育兒界非常有名的專家,她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多年,對孩子的心理研究得十分透徹。
  • 李玫瑾:長大後不懂事的孩子,大多都有這樣的媽媽,你在不在其中
    李玫瑾:長大後不懂事的孩子,大多都有這樣的媽媽,你在不在其中李玫瑾,女,1958年出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李玫瑾作為中國公安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她的育兒語錄常被家長認為扎心、犀利,一針見血。
  • 李玫瑾教授直言:孩子聰不聰明,看「手」就知道,不必等到長大
    作者/VV編輯/苗苗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可以成才,在孩子出生時就想著孩子日後可以聰明機智有自己的主見。對於如何提高孩子的智商,雖然沒有準確的方法,但是家長們為了提高總想著試一試。但孩子早期的智力發展水平都是有依據的。
  • 李玫瑾教授直言:孩子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長大後情商高不到哪去
    孩子吃飯時父母不僅要操心孩子食量的問題,還要操心孩子的用餐習慣,因為孩子年紀小時不好好吃飯,長大後也會在餐桌上「沒規矩」。還有的父母認為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形成良好的用餐習慣,殊不知孩子的「規矩」是要從小養成的。
  • 李玫瑾教授坦言:孩子從小有這4個「特徵」,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
    媽媽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少關注到小孩子的一些很細微的小行為,但是李玫瑾教授一直堅持認為,孩子在3-6歲的時候,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一定要多加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如果不加以注意,長大後的孩子多半智商也不會高到哪裡去!
  • 李玫瑾教授直言:吃飯時有這4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
    作者/小苗編輯/小苗李玫瑾教授平時對於育兒這塊有著非常深厚的理解和經驗,她曾經就在一個節目上直言:吃飯時有這四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但為什麼李玫瑾教授會說&34;的孩子,在吃飯的時候會有這四種表現呢?
  • 李玫瑾直言:孩子20年後有沒有出息,去小區遊樂場走一圈就知道
    文 | 小蔣談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現在家庭普遍只有一兩個孩子,家長在生活、教育方面都會儘可能給孩子最好的,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有出息。其實,看一個孩子以後會不會有出息,不一定要等20年後,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就直言:「想知道孩子20年後有沒有出息,去小區遊樂園走一圈就能知道!」
  • 李玫瑾教授直言:養育女孩要遵循「4個原則」,女兒長大後更優秀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說過:想要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在女孩子12歲之前,父母要遵循這4個原則,將來會更出色!不要一味地去溺愛孩子,否則孩子以後恐怕難成才!李玫瑾教授直言:養育女孩要遵循「4個原則」,女兒長大後更優秀第一個:用愛感化小公主父母們有用正面積極的態度來教育孩子,要給孩子營造一個然後的家庭環境,然後用愛去感化孩子。
  • 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
    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俗話說得好:「一舉頭、二抬胸、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周歲會走。」可見,孩子發育的過程是有規律的,如果父母不小心打破了這些規律,家長不僅操心,孩子也會跟著受罪,特別是寶寶爬行的問題一直存在爭議,有的家長會認為,自己的孩子就算沒有經歷過爬行的階段,直接學會的走路也沒有問題,畢竟,爬行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學會走路,況且地上又髒又涼,還不如給孩子每一個
  • 李玫瑾教授直言:寶寶聰不聰明,從「手」就能看出來,不必等長大
    有些家長一見到某個孩子,就覺得他格外聰明,而對比之下,自己小孩就顯得非常笨。還有一些小孩平時很乖巧,也很愛說話,特別討人喜歡。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小孩聰明懂事,但其實判斷小孩是否聰明,也可以找到其他方法。
  • 李玫瑾直言:想培養更優秀的孩子?6歲前「鬥勇」12歲後「鬥智」
    最寫實的就是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家長時長找不到合適的教育方式,嚴厲一點怕孩子受傷,寬鬆一點,又怕孩子被寵壞了。李玫瑾直言:想培養更優秀的孩子?6歲前「鬥勇」12歲後「鬥智」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一檔節目中,就這個問題,和其他嘉賓一起,展開過激烈的討論,李玫瑾認為家長應該在孩子6歲前鬥勇,在孩子12歲之後鬥智。
  • 李玫瑾直言:「經常午睡」和「從不午睡」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犯罪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出色的育兒專家。關於孩子是否要午睡的問題,李玫瑾直言:「經常午睡」和「從不午睡」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長大後差距很大1、記憶方面孩子在午睡的時候,正是大腦神經細胞自我修復的時候,適當的午睡可以促進大腦發展。
  • 李玫瑾:這3個方面,孩子小時候越「懂事」,長大後越容易沒出息
    我國家長對於孩子的要求中,「聽話懂事」絕對可以排在前幾名,但其實家長們所謂的「聽話懂事」往往是只讓年幼的孩子順從成年人的想法和心意,並不一定是孩子真正優秀的表現,很可能現在看起來是優點,但在未來卻會成為讓孩子走向失敗的隱患。
  • 李玫瑾:孩子有這3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打!不然長大後很難管教
    孩子小時候犯錯你會打他嗎?有家長特別不推崇「棍棒」教育,即使孩子再犯錯也只是和孩子說教。而有的家長則認為,孩子不打不聽說,「武力」還是有用的。說到如何管教孩子,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在談到父母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很多父母都是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亂管。
  • 李玫瑾教授直言:養育男孩要堅持「4個原則」,不然孩子難有出息
    李玫瑾教授想必大家都是熟悉的,她是中國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青少年兒童心理學,在育兒方面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她曾在一次講座中表示:想要孩子有出息,在男孩12歲之前,父母要堅持「4個原則」!不要一味的溺愛孩子,否則孩子以後恐怕難成才,有句老話說得好:「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 李玫瑾教授直言:家長從小做好這幾件事,孩子將來更有出息
    李玫瑾教授直言:家長從小做好這幾件事,孩子將來更有出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萬千家長對孩子的心願,作為父母的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有出息,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但多數都事與願違,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不斷發展,現在的孩子變得越來越「脆弱」了 。
  • 李玫瑾:孩子如果有這4種行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很難改正
    文/晨媽育兒一個新生兒的降生都會給一個家庭帶來幸福感和喜悅感,但是隨著孩子慢慢的成長,家長們要面臨的問題也越來越多,這其中最讓家長掛心的就是孩子的教育問題。父母最大的願望就是孩子可以健康快樂的長大,希望孩子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可以擁有光明的未來。而這些,都離不開父母良好的教育。
  • 李玫瑾教授直言,孩子有這些行為還不管,日後「少管所」相見
    這樣的規則和紅線,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都需要遵守,沒有任何討教還價的機會,李玫瑾教授提醒每個家長,少年時期不約束這些行為,日後只能和孩子在「少管所」相見。6歲前的孩子,家長「打」也要幫他們改正01、虛榮當孩子出現虛榮行為的時候,家長千萬要注意,虛榮是一切罪惡的溫床,隨著欲望和認知的不斷升級,虛榮心的危害會越大。
  • 李玫瑾直言:好孩子是管出來的!尤其這個時間狠心管,孩子更懂事
    我之前也很困惑,但是在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的一場演講中找到了答案!就是好孩子是管出來的,尤其這個時間狠心管,孩子更懂事。這個時間就是在6歲之前,父母要有意地對孩子進行性格培養。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表示,很多孩子到了12歲離家出走、用生命要挾父母的案子,她經常碰見。而大部分原因就是因為,父母管教他們引起的。
  • 李玫瑾教授:孩子頂嘴時,家長多說3句話,孩子長大後會感激你
    孩子為什麼會跟大人頂嘴1.父母言而無信言而無信這是很多父母都會犯的錯誤,在大人的眼裡認為孩子就是孩子,稍微糊弄一下就過去了。孩子小的時候可以勉強用這樣的辦法,但當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以後,他們就會開始懷疑父母的做事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