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前幾天偶遇了朋友霖霖,看到她身旁乖巧的女兒忍不住誇讚道「真懂事」,結果霖霖回道「可不嘛,懂事的孩子才有糖吃」,對於這個結論蘭媽認為可解也可不解!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世間萬物勢必有所得失,每個人的性格包括行為都不是物理科學,它們只不過是偏向性而非絕對的。
其次,很多人都說懂事的孩子有糖吃,實際上當我們真正處在父母的位置時,如果真的只有一顆糖,而身邊又有兩個孩子我們到底要給誰?當有一個孩子不鬧、有一個孩子非常鬧騰時,我們又是否真的能做到把糖給不鬧的那個懂事小孩?相信很多人都選擇給鬧騰厲害的那個孩子,為什麼呢?因為給了糖就可以止哭嘛,最重要的是父母還單方面地認為懂事的那個孩子聽話可以理解,所以把糖分給不懂事的那個孩子時往往還表現得理所當然。
所以說,更多的時候只有會鬧的孩子會生活的更快樂、他們也擁有的更多,儘管懂事的孩子更受人喜歡、但事物皆有利弊,懂事的孩子看起來很乖巧實際上也不盡然,有的時候看似人生更灰實際上可能骨子裡的反抗令人無法想像,讓孩子心中有愛、力量才會更強大,這才是人生真正有價值的可貴之處。
在懂事的孩子有糖吃裡,我就是那個懂事但沒有糖吃的孩子
因為母親早逝的原因,一直寄存在親戚家裡面的寄養日子一刻都不敢越矩,為了不給被寄養的親戚找麻煩,每次都是儘量多幹活、少說話,平時有糖吃也不敢表現出想要的欲望,也並不是被苛待、而是希望更懂事可以被人多關注一些,但一直被「懂事」籠罩的童年也一直影響至成年。
不知道盼了多少個春夏秋冬,好不容易來到了父親打工的城市,第一次是跟在一起上學,第二次是結業後的打工,不論是學生時代還是打工時代,我都在努力做個懂事的女兒但父親一直在挑刺,那年冬天看上了一雙手套但不敢告訴爸爸,於是悄悄地拿了抽屜裡的錢滿足了自己的「小欲望」,也就是那次犯錯被爸爸反反覆覆念叨了很多年。
每次和親戚一起吃飯的時候都把這件事情拿出來說,「偷錢」兩個字也成為了我童年裡揮之不去的陰霾,每次不管和誰一談及錢都會不自覺地遠離、生怕又被扣了個「偷錢」的帽子,童年的陰霾也讓我明白了懂事的孩子並不快樂,只要有一次「不懂事」可能就會被念叨一輩子,所以為人母之後我並不會特意要求我的孩子懂事,因為懂事的孩子背後往往是有一顆無法呼吸的心被捆綁著。
懂事的孩子除了吃不到糖之外、還怎麼樣了?
懂事的孩子往往會生活的非常壓抑,尤其是成年之後,他們幾乎把所有的不滿和委屈都藏在自己的心裏面,還會經常把自己「逼成」討好型人格,害怕這個不開心、害怕那個不開心,說話瞻前顧後不說還得三思而後行,但往往懂事的孩子背後得到的卻是得寸進尺和理所當然。
開文所說的霖霖從小到大也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好姑娘」,平時有了困難自己想辦法、受了委屈也自己往肚子裡咽,結婚後為了家庭和睦也很少和婆婆頂過嘴,老老實實接受長輩意願的默不吭聲也讓霖霖成為了習慣性的受氣包,生二胎那年,由於二寶母乳不足霖霖想要用奶粉取代母乳,被婆婆一句「你以為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給截胡了,而霖霖那習慣性扛下一切委屈的性格,也註定她發不起脾氣、掀不起大風大浪。
和霖霖深度解析「懂事的孩子不一定有糖吃」後,這位曾經有過感同身受的媽媽也重審了自己的育兒態度,她從內心警示自己不能讓孩子「太懂事」,因為懂事的背後往往除了取悅他人之外更多的是沒有自我,做事情往往也都是建立在別人的意願之上,懂事的孩子看起來好像很懂事不願意給人添麻煩,但卻是人群中最吃虧、分不到好處的那一個,因為人心都是「沒事,他懂事,可以理解的」!
所以,教育孩子請不要以「懂事」的格局去要求孩子,如果您家裡有懂事的小孩也一定要及時健康疏解,比如以下幾種懂事情況:
1、從來不會向家長提要求的孩子
正常的情況下,每一個孩子一出生都是以需求向之,小的時候餓了、渴了困了會哭,長大後得不到東西也會哭鬧,若孩子不哭鬧也從來不會向家長提要求,那麼這類孩子就是典型的「懂事」性格,也側方面吐露懂事的孩子從小就習慣了被忽略,比如小時候餓了哭鬧沒有理會的多番嘗試之後,孩子就會嘗試自己去找吃的,過程辛苦又艱難也是被忽略裡的二道創傷。
當家裡面有從來不會向家長提要求的孩子時,作為家長一定要耐心去觀察孩子,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需求並給出及時的回應,比如孩子搬著小板凳想要取東西時,為了避免孩子將過往的忽略形成較大的依賴,我們首先誇讚孩子「獨立」的好習慣,其次再告訴孩子「獨立是需要力所能及,如果你遇到自己做不了的困難事情時,求助身邊的人效果會完成的更好」,允許孩子求助的獨立也是父母給予的強有力後盾。
2、別人怎麼說就怎麼做的省心性格
別人怎麼說就怎麼做的沒有主見性格,通常都是家長們經常站在命令的角度去要求孩子做某某事,如果孩子拒絕忤逆的話就會得到家長更為難聽的惡語相向,在長久壓抑的「命令」環境下孩子所呈現的就是「認命」狀態,一方面是孩子知道反抗沒有用,另一方面是習慣了被他人使喚,這樣看起來不頂嘴的省心性格,實際上是遇到了什麼事情都自己去扛下一切。
為了幫孩子找回自我,家長一定要首先改掉給孩子貼標籤的行為,給孩子貼標籤看似為一句平常話、實際上卻是對孩子極大的不認可,撕掉孩子身上的標籤也一定要從「懂事」開始,可能很多人覺得懂事是對孩子的讚美,實際上卻是在給孩子內心施壓,鼓勵孩子做他們想做的事情、哪怕摔得頭破血流至少孩子努力了、體現的也是自己真實的想法。
3、多問問孩子「你怎麼看」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隔閡通常都是從「我不聽」開始,不管是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還是不想做某件事情,切記不要故意去引導孩子怎麼去做,多聽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問問孩子「你怎麼看」,比起「如果你把玩具分享給別的小朋友一起玩」會更有意思,也要更符合孩子的心情起伏。
別看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是霸道自私,但這樣做法始終是一個自我保護的天性,若孩子天真爛漫地隨意分享、付出,在未來也只會是毫無心機地被他人利用,多問問孩子「你怎麼看」,引導孩子說出自己內心的看法之後再給予相應的引導,相信非語言刺激下的描述更讓孩子有判斷事物的慧眼。
懂事的孩子沒有糖吃、也可能並不好過,所以如果您的孩子不懂事、鬧騰了,千萬不要態度強硬地把孩子往懂事的路上去逼,相信不管孩子的性格如何,只要父母率先給出足夠的尊重,孩子才能從愛的教育裡掌握更多自信與快樂。
---------------------
我是蘭媽,專注於育兒領域解析作者,以親身事例、各種家庭教育實例,來記錄育兒感觸的瞬間,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一起學習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