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聽到誇孩子的詞語像「成績好」「懂事」「聽話」之類,可這麼小的孩子,為什麼會懂事呢?他能體會父母老師的辛苦,他能愛護並照顧弟弟妹妹,他很少提需求,只是事事做到令大人滿意。
可是為什麼,他能這麼懂事呢?
《奇葩說》中有一期談及&34;,肖驍說了這麼一段話:
你們別覺得懂事是一個褒義詞,人為什麼懂事?是因為環境所迫,沒有別的選擇,他必須懂事。他最好不向我提,任何能力範圍以外的要求,他懂事!所以呢,別人家三口是和和美美幸福美滿的一家子,我們家是無比懂事的一家子。
有個朋友說她就是這樣懂事的孩子。小時候家裡經濟條件一般,下面還有一個弟弟,知道父母賺錢困難,她就變得很懂事。出去逛街從來不會喊著要這要那,看到別人穿新衣服,自己穿著不知道哪個親戚給來的舊衣服,心裡羨慕也不忍心說出口。爸媽出去上班忙,自己就把能做的家務都做了,有時候還要照顧弟弟。她覺得自己聽話好好學習不給父母添麻煩,以後才能好好孝敬父母,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她習慣性壓迫自己的渴望,因為任何事情對別人感到愧疚。跟朋友相處,也特別會照顧大家,大家都說她人美心善,但卻不知道她自己的生活充滿壓抑。後來,朋友戀愛,碰到一個PUA男,在這段關係裡把她打壓到極致,我們才知道,她一直以來原來這麼痛苦。
之前看節目網友們討論說佟麗婭是討好型人格,沒想到身邊也有這麼一個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別人拒絕你時輕描淡寫;而你拒絕別人的時候;感覺自己犯了天大的錯。
討好型人格的形成跟成長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你只有成績好才能獲得父母的愛
你只有聽話才能被愛
你只有懂事才能被愛
……
這就好像在說,你本身是不值得被愛的,你被愛只是因為「聽話懂事」這些額外的附加值,一旦沒有這些附加值,你立馬會被拋棄。於是,在不斷的付出和愧疚中,討好型人格不斷內耗,陷入心理泥潭。
孩子在成長階段中會經歷一個「希望獲得讚賞」的階段,這一階段他行為的動機和目的都是為了獲得大人的讚賞,事實上他對行為的好壞並沒有一個正確的判斷和認識。
他裝作上課認真聽講的樣子是因為認真聽講不會被批評,他裝作聽話的樣子是因為聽話能從父母那裡得到好處,他的懂事是帶有功利性的。
韓寒年少輟學,寫書成名
馬雲放著循規蹈矩的教師工作不幹借錢創業搞網際網路電商
比爾蓋茨退學創辦微軟
……
這些風雲人物身上似乎都帶著股非同尋常的決心和魄力,而那些從小懂事長大的孩子,就像給自己畫了個框將自己裝了進去,時時刻刻束手束腳,又怎麼可能擁有這種魄力呢?
發表在頂級兒童發展心理學期刊《發展心理學》上的一項研究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
1968年,研究人員追蹤了745個小學六年級的學生,測試了這些12歲孩子的智商、個性、平時的行為以及家庭的社會經濟水平。40年後,他們重訪了這些學生,結果發現,那些最「刻苦「的學生大都有體面的工作和收入,但他們不是最有錢的人。最富有的則是那些不喜歡遵守規則,喜歡挑戰家長和老師的額權威的孩子。
盧森堡大學等學校的研究者做出了這樣的推測:不聽話的人更不怕要求職位晉升和加薪;叛逆的人更喜歡競爭,不怕得罪人;和人際關係相比,他們更看重個人的利益得失。
在階級固化越來越嚴重的今天,想要僅憑刻苦努力跨越階級顯然越來越不現實了,更廣闊的信息來源,更具前瞻性的目光,衝破舊規則的魄力……這些要素越來越成為成功人士的標配,變才能通,只是一味聽話懂事宛如套子裡的人一樣,只會被時代落在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