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女兒的過程中,大家經常會對她說一個詞——聽話。
仿佛只有孩子乖乖地聽話,才能贏得大家的愛;如果不聽話,就一定要接受懲罰。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參加《奇葩大會》時說的一句話:
「在當代有很多大家習以為常的詞語,可能會覺得這個詞很好,可其實都大有問題,第一個詞就是聽話。」
當父母總以聽話與否衡量一個孩子,將給孩子的人生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記得小時候,父母也經常教導我要「聽話」。
那時候,被誇聽話,自認為是對自己最大的褒獎。久而久之,會把聽話內化為「行為準則」。
長大之後,才恍然發現,父母常說的要聽話,不過是自己想省事罷了,並沒有真正的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看問題。
在一期《少年說》中,也有一個讓孩子聽話的媽媽。
一個男孩忍不住喊話媽媽:
「這輩子,我再也不想吃蘋果和雞蛋了。」
從上小學開始,媽媽就要求男孩每天吃一個蘋果,小學上了6年,也吃了6年。甚至連吃蘋果的總數,男孩也脫口而出,總共2190個蘋果。想必這個數字在男孩腦中已閃現過不知多少遍。
現在上中學一年多了,又要每天吃一個雞蛋,男孩實在忍受不了,便開始反抗。
聽完兒子的吐槽,媽媽尷尬地笑了。
好在,這個男孩在自我意識覺醒下,打破了「要聽話」的束縛,勇敢的向媽媽提出反抗。否則,不知道還要再吃多長時間的雞蛋。
很多時候,家長之所以要孩子聽話,不過是滿足自己的控制欲。
只有自己掌控一切的時候,才會有安全感;不在乎孩子的心情怎樣,只要他聽話就行。
這樣做的結果是,父母會在言語中投射「期待」,當你做的符合我的期待,我才會愛你;如果沒有符合我的期待,我就會說你不懂事。
導致孩子在潛意識中認為:我只有聽話,才可以得到爸媽的愛。
這種有條件的愛,會深深的傷害孩子。
我有一個「懂事」的朋友。
從小到大,她都很懂事。看到媽媽做家務累了,她會幫她一起做;家裡來親戚了,她也會學著大人的模樣幫忙……
說起話來,也像個小大人一樣。
很多人見了,都會誇她懂事。
這樣的習慣一直延續下來,長大後,她依然這樣。
她說,其實很多時候她也不想這樣做,看到別人都出去玩,而自己卻被迫在家做家務,心裡也很委屈;看到喜歡的東西,也很想要,但總是在張開嘴的那一刻把話咽了下去;不懂拒絕,不會反抗……所有的不喜歡都咬著牙吞下去。
好在現在她開始有所覺醒,想要打破這個「魔咒」。她開始學著拒絕,學著不那麼乖巧,學著先愛自己……
儘管中間需要經歷無數的心理鬥爭,但這不失為是一個好的開始。
那些被父母逼迫聽話的孩子,看似乖巧順從,不過是壓抑著自己的需求和情緒而迎合父母。
長期下來,很容易給孩子帶來很多痛苦。會讓孩子變得性格懦弱,不自信,沒有自己的想法,遇事缺乏勇氣和毅力,從而形成討好型人格和迴避性人格。
在《成為一個乖孩子的代價》短片中,有一句話這樣說:
「好孩子常常因為過於言聽計從,而擁有某些不為人知的痛苦,他們的未來也因此受到一定影響。」
看似「懂事」的孩子,背後不過是「打碎了牙齒往肚裡吞」,並不是真正發自內心的想做。
《未來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說:
「無論在哪個世界,那些富有勇氣,獨立而善於思考,且不容易被挫折打敗的人,終歸會站在金字塔頂層。」
深以為然。如果孩子太聽話,就會沒主見,只會跟在別人身後亦步亦趨,很難有大成就;但是一個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的孩子,未來可期。
說到從小有主見,紐西蘭總理傑辛達·阿德恩絕對算得上一個。
阿德恩小時候是個不讓父母省心的皮大王。
上小學時,她和同學打架是家常便飯。為此,父母常常被老師叫到學校去。
中學時,阿德恩成了搖滾樂迷,她當過DJ,還在音樂節上表演打碟,還愛蹦迪,愛喝酒……甚至她還曾和三個男同性戀朋友同居過一段時間。
阿德恩的叛逆讓思想保守的父母痛苦不已,他們不知道該拿這個女兒怎麼辦。
雖然阿德恩的日常行為有些「毀三觀」,但是她的學業卻從不落下。
高中畢業後,因為對政治感興趣,阿德恩考進了紐西蘭名校懷卡託大學,主修政治與公共關係。在學校當屬風雲人物,曾幾次闖進校長辦公室,校長都有點發怵。
畢業後,到時任總理海倫·克拉克的智庫當研究員,之後,又加入應該首相布萊爾對智囊團。
08年,28歲的阿德恩第一次參加議會選舉,成為當時議會最年輕的議員。
17年,競選為紐西蘭最年輕的女總理。
時至今日,阿德恩特立獨行、敢做敢當的行為被很多人所欽佩。
在我們的生活中,從來不缺少那些聽話、跟風的孩子;反而,我們缺少很多有思想、有主見的孩子。
當孩子有自主選擇權,他可以決定自己想要做的事,遵從內心的感受,用盡全力去體驗、實踐。哪怕吃點苦、走點彎路,但生命是舒展的,充實的。
如果孩子的思考和自主權長期被剝奪,生命就會萎縮,沒有活力,一切都缺乏意義。
所以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把好的思想和獨立精神教給他。鼓勵他去追求、探索,在不斷的實踐中,豐富自己的思想和見識,勇敢的活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