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教育孩子:「你要懂事,才是好孩子」。仿佛孩子越懂事,越能夠得到父母的愛。
可懂事的孩子,也只是個孩子。很多時候,正因為 「 懂事 」 這個標籤,讓孩子不得不過早學會謙讓和隱忍,進而被迫成熟與長大,留下一生都難以磨滅的遺憾。
在一個節目中裡,嘉賓的一段話讓小編記憶猶新:「你們別覺得懂事是一個褒義詞,人為什麼懂事?是因為環境所迫,沒有別的選擇,他必須懂事。」
當孩子習慣把所有的想法都憋在心裡之後;做任何事只要不給別人添麻煩,再難也要死扛;繼而過於在乎他人的感受和評價,從而放低自己。久而久之,他們也就不會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即使知道也不敢主動索取,因為他們必須「聽話」,讓別人開心滿意。
由此可見, 懂事的孩子,往往為了討好別人,就不知不覺忽略自己,甚至最終失去了自我。
孩子能夠成熟懂事當然是好事,起碼這樣的他們會讓我們省心很多。但我們總是只關注到結果,卻忘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除了收穫到「懂事」和「成熟」,往往還會嘗盡「委屈」和「傷心」。
這些負面情緒累積得深了,懂事就變成了「壞事」,也就成了孩子心底扎得最深的那根刺,每次想起都隱隱作痛。試問,你真的想擁有一個「懂事」「聽話」,但並不快樂的孩子嗎?
武志紅曾說過:「「懂事」是一種很深的絕望。」同時,有心理學家認為: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隨著不斷長大,他們展現出的問題就越多。
我們教育孩子聽話,是希望以此規範他們不做壞事,但為什麼最終「訓練」出來的,卻是一個只會盲目聽從,完全喪失了自我意識、思考能力的傀儡?
我想作為家長,想要的所謂「懂事」,必然不是孩子為了討好別人而犧牲自己的 「偽懂事」。
我們更希望的是,他們既具有同理心,能站在父母或者他人的角度,體諒別人的難處,但同時又能勇敢地做自己,大膽地自由表達。
而教會孩子把握這其中的那個度,就需要我們掌握些技巧了。
1.正視自己的情緒,學會正確拒絕
國外有個媽媽帶兒子去公園玩,當孩子擺弄著新玩具時,一群小孩圍了上來,甚至有人想直接拿他的玩具。她的兒子嚇壞了,不知所措地看向媽媽。
這時,媽媽說了一句話:「你如果不願意,就對大家說不!你不想,就要學會拒絕。」而這個媽媽的做法,在 Twitter 上獲得了 20 多萬的點讚,大家紛紛稱讚這樣既保護了孩子,又教會他正視自己的內心,學會拒絕。
當然,拒絕並不是一味去反擊他人,還要注意說話方式,語氣不要太衝,不讓別人感到尷尬,自己也不會感到愧疚。
比如有人要搶自己的玩具,告訴他:「不行,我現在也想玩,等一會我玩好了可以借你玩」。
比如自己很喜歡的書,不想借給別人,就明確告訴他:「我也很喜歡這本書,所以不捨得借給別人。但我能告訴你在哪裡可以買。」
別讓孩子為了「假裝懂事」,而一再委屈自己。懂得正確說「不」的孩子,往往會更幸福!
2.讓孩子自由選擇,教會他承擔後果
我們總是希望通過自己的經驗之談,讓孩子少走彎路錯路,所以當孩子跟我們意見相悖時,習慣性說 「 聽我的」 。
可是,從小聽慣了父母意見的孩子,註定是成不了大器的。所以,不妨先告訴孩子這麼做可能的後果,再交由他們自己做最後的決定。
其實,真正懂事的孩子,未必總是都很聽話。他們也會有反對的意見,但同時也知道心存溫暖,不會惡意拒絕,令人難堪。
而當孩子從父母那裡明白什麼叫「被尊重」,假以時日,他們才能向我們、向整個社會回饋更多的「尊重」與「理解」。
再說了,我們深愛孩子,就是愛他們的一切,當然也就允許他們有反對的聲音了。所以啊,愛孩子這件事,真心沒必要與懂不懂事相關!
我們希望,孩子既具有同理心,能站在父母或者他人的角度,體諒別人的難處,但同時又能勇敢地做自己,大膽地自由表達。孩子的童年時光很短,他遲早會長大,會懂事,會獨自面對現實的殘酷。為何不在有限的日子裡,給他一個可以放肆,又可以任性,還可以放飛自我的童年呢?
如果可以,請將那句口頭禪「你什麼時候可以懂事點」換成「孩子,你不需要那麼懂事,開心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