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月開始,每周日早上九點半蔣博士和凱凱一起,在快手和抖音平臺上進行《「蔣」講未來》欄目直播,頗受大家歡迎。
有個家長連續看過幾期直播之後,跟我聊起來:凱凱真的很聽話啊,尤其是限制玩遊戲的時間到了就能馬上停止。可為什麼我的孩子那麼不聽話呢?讓往東偏要往西!我要如何讓我的孩子變得聽話。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愣住了。對我而言,我的孩子既是我的孩子,也不是我的孩子——他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所以我從沒有以「聽話」為目標去培養孩子。
但是我見過很多希望孩子聽話的家長,如果孩子與自己給出的指令背道而馳,就強令孩子改正。跟老師的日常溝通也是:今天孩子在學校聽話嗎?仿佛不聽話就一定是孩子不對。
只要問及為什麼一定要孩子聽話,總是聽到同樣的答案:我是為孩子好。我突然想起前幾年看過的一部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面有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大家不妨來看一下:
https://v.qq.com/x/page/p08396y3nr1.html
男主小偉是初三學生,學習成績不太好,偷偷修改成績單,想騙媽媽同意他去畢業旅行。媽媽發現並取消了畢業旅行,還用無意獲得的神奇遙控器倒轉時間。小偉驚恐地發現自己一直重複過那一天,媽媽說:「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一直卡在同一天。」
從此以後,媽媽一直遙控小偉的人生。從飲食起居到思想行為,媽媽都要小偉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就連在輔導班,「學不會就學10次,10次不行就15次,15次不行就20次」。
被媽媽控制到無法喘息的小偉,在初戀身上找到了安慰。但媽媽反對,再次拿出了遙控器逼小偉跟她分開:「你現在恨我沒關係,將來,你一定會感謝我的。」小偉崩潰了,無數次自殺也被媽媽用遙控器救回,沒有感情,他問媽媽:「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他終於妥協了,變成了「聽話」的孩子。片尾,小偉活成媽媽想要的樣子。為了對過去的痛苦釋懷,他想偷偷拿回遙控器時,正好被媽媽撞見,他終於大喊:「這不是你的遙控器,它是我的!」
這樣的母愛,真令人窒息啊!雖然這部影片近乎科幻,但很多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預設自己的想法正確而要求孩子遵從時,無形中也可能犯了這些類似的錯誤:獨裁、控制欲強、幹涉孩子的想法等等。
「我都是為你好,你現在恨我沒關係,以後你會明白的。」多少中國家長在強制孩子遵從時說過類似這樣的話。這樣強壓之下出來的孩子真的聽話嗎?也許吧,孩子可能在內心抗拒下屈從。
「聽話教育」,從父母的角度看,沒有對錯,但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對孩子人生的影響是負面的。因為孩子在強壓下,天性或多或少會被壓制,逐漸喪失自我判斷能力,變得膽小依賴,甚至沒有主見,面對問題時,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很難形成自己的獨立人格。
美國心理學博士約翰·格雷說:「人生的成功不是來自於守規矩,而是來自於獨立思考,來自於聽從內心的願望。」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一群聽話的孩子,而是培養他們成為能夠獨立思考,具有自己思想的獨立個體。我一直倡導要以尊重孩子為先,這是培養孩子成為獨立個體的基石。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呢?我在家是這樣做的:
1、 教育孩子有規則意識、懂道理,但不以「聽話」論來評判孩子的好壞。同時營造民主自由的家庭氛圍,鼓勵孩子敢想敢問,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對孩子的獨立思考和獨到見解給予積極及時的肯定。
2、 尊重孩子的唯一性和獨特性,不拿他們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不苛求完美,包容他們可能犯的錯誤和失敗。
3、 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不一定順從孩子,但只要有道理、不違反原則,就允許他按自己的想法做。孩子不是純粹地「聽話」,懂得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才能更了解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學會思考對錯、權衡利弊。
4、 希望孩子明白的道理,通過平等的溝通、商量,或讓孩子親身實踐,孩子發自內心地認同從而主動遵從,哪怕犯錯、吃點苦頭也沒關係。
別再一味讓孩子聽話,只順從家長想法執行,按預設成長,也許你也在用無形的「遙控器」遙控孩子的人生。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渴望,更應該擁有自己的人生。
「你的人生沒有預設和偏見,你可以做自己試試看。」我很喜歡這句話,也經常說給我的孩子聽。希望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