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孩子聽話,我「遙控」了孩子的人生

2020-11-17 樂學在線

「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長什麼樣子,都應該是我們自己負責。」——《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Part.1

如果有個遙控器可以讓你控制孩子的生活,你會用嗎?

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小偉媽媽的答案很堅定——「會」。

對于小偉媽媽來說,小偉是她唯一的孩子,她只希望小偉聽話,努力讀書考大學。

當小偉成績不理想的時候,她會大聲質問:

「媽媽花這麼多錢讓你讀私立學校,你為什麼不能爭氣一點?為什麼不替媽媽多著想一點?」

「媽媽都是為了你好,你以後會感謝媽媽的。」

.......

因此,在得到了這樣的遙控器後,小偉媽媽沒有猶豫就使用了——只要小偉不聽話,她就按下按鈕,讓小偉回到過去,重新經歷一次當天的事情!

只有和媽媽的「正確」想法一樣的時候才能繼續人生的歷程。

小偉想偷改成績單,騙媽媽去畢業旅行,就讓他一直重複一天的生活,直到打消這個念頭;

小偉不在輔導班好好學習,成績上不去,就讓他在輔導班的課重複過10次;

「上一次課不懂,上10次,總該學會了吧!」

只要反抗,重複次數就不斷增加,15次、20次......

小偉沒有一絲自由,他嘗試過割腕、觸電、跳樓各種自殺方式,但是母親總會用遙控器讓他回到自殺之前,並讓他一遍遍承諾:「我一定努力讀書,考上好大學,不會讓媽媽失望。」

大家可能會覺得這只是電視劇的誇張效果,但像小偉媽媽對孩子「以愛之名」的控制,現實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

曾有朋友跟我吐槽過自己的父母:

小時候,因為身邊的孩子學畫畫得了獎,父母就讓我去學,沒有問過自己到底喜不喜歡,還好後面喜歡上了畫畫,父親卻覺得會影響學習就不讓學了,把我的愛好生生掐斷。

高中畢業填志願,給我選了一堆「中醫」專業,說以後好就業,我背著他改了志願,錄取結果出來以後,他狠狠打了我一頓,對我冷暴力了一個假期,我爸說:「我都是為了你好,你不聽我的,將來吃虧別怪我!」。

現在我父親讓我回家考公務員,說「女孩子在外面那麼累幹嘛,我這都是為了你好」。

一句「我為你好」卻讓孩子喘不過來氣。

Part.2

身邊有一些在父母控制下長大的朋友,大家在溝通的時候都表示——以後將來不會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只給孩子引導,其餘讓他們自己做選擇。卻沒想到長大成家以後,也逐漸變成了喜歡「控制」孩子的父母。

為什麼明知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是一種傷害,卻還忍不住要去做呢?

著名鋼琴演奏家郎朗相信大家都認識,他的父母對他的「控制」也是極為嚴厲。

有一次,郎朗在學校參加合唱團,晚回家了一個半小時。

一回到家,父親郎國任瘋了一樣地痛罵他,甚至歇斯底裡地喊他去死:「我為了你放棄我的工作,放棄了我的生活!你媽為了你拼命幹活,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每個人都指望著你,你倒好,回來這麼晚。老師不要你了,你還不練琴,你還不照我說的去做。你真是沒理由再活下去了。只有死才能解決問題。即便現在就死,也不要生活在羞辱之中!這樣對我們倆都更好。」

說完就拿出一瓶藥,逼著郎朗把幾十片藥片全部吞下去。

那時候的郎朗才10歲。

對於郎國任來說,他不僅看到了郎朗的天賦,更是看到了理想中的自己,於是,他把自己未能實現的音樂夢想放在了郎朗身上。

不論是阿偉媽媽對阿偉學習的控制,還是寄希望在郎朗身上的郎國任,他們都是「控制型」父母。

歸根結底,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教育往往來源於內心的焦慮和期望:一方面,害怕孩子在教育上落後於他人,害怕孩子吃自己曾經吃過的苦,害怕孩子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現在競爭這麼殘酷的社會;

一方面,把自己曾經沒有實現的願望放在了孩子身上,寄太多自己的希望在孩子身上,卻忘了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庸品。

心理專家曾奇峰說過:「一定程度的擔心如果飽含愛意的話,那麼過度的擔心就等於詛咒。因為過度的擔心,隨之而來的就是過度的控制。」

當父母內心這些情緒的無限放大,就造成了一個事事都想控制的父母。

Part.3

你認為在父母的「控制」教育下,孩子會成為什麼樣子的人呢?像郎朗一樣完成父母期待,成為的著名音樂家?還是像阿偉一樣,選擇用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從而逃離母親的控制?

其實這兩種未免太過於極端了,更多的人在父母的「控制」教育下成為了「普通人」。

(1)缺乏主見,沒有自己想法的「普通人」

因為習慣聽從父母的安排,包括上什麼樣的學校、學什麼樣的專業、找什麼樣的對象等等,所以,在面對人生的一些重要的選擇的時候,他們無法做出自己的選擇。

「我都行」、「都可以」、「聽你的」......

同時,他們會像害怕看見父母不開心的樣子,害怕看到別人不開心,從而不敢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不想給別人添麻煩,最後自己承擔了所有負面情緒和問題。

一味地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形成不健康的行為模式,我們稱為「討好型人格」。

(2)看似強大,實則脆弱不堪一擊的「普通人」

綜藝節目《明星大偵探》裡面有一期《X學校「殺人」事件》,講的是父母對自己孩子不滿意,於是找了研究人員,研製出「2號孩子」,來滿足父母的願望。

而他們的孩子在知道父母的想法後,為了不被送走,開始改變自己,努力活成父母喜歡的樣子,也就是裝成「2號孩子」。

為了讓媽媽開心,即使想要打遊戲,也不能打;

明明很想要一款手機,卻在卡片上寫:「你一定不要買給我。」;

放棄自己喜歡的計算機專業,選擇了父母喜歡的文學專業。

因為他知道,父母愛的不是他,而是那個懂事而又聽話的他。

在父母控制之下長大的孩子,容易活出一個「假自我」。

父母控制孩子,看起來像是把孩子保護了起來,其實,是將孩子封閉了起來,奪走了孩子身上的光,讓他們成為一個暗淡的人,變成父母的「附庸品」。

說到最後:

作為父母,我們是孩子成長路上的「領路者」,而不是「控制者」。

我們更應該強大自己,讓自己成為一棵枝繁葉茂的樹,引領孩子帶著個性正確成長,而不是要求孩子成為自己理想的模樣。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家長不應該讓他們成為「附庸品」。

相關焦點

  • 聽話教育丨《媽媽的遙控器》如何毀了一個孩子
    有個家長連續看過幾期直播之後,跟我聊起來:凱凱真的很聽話啊,尤其是限制玩遊戲的時間到了就能馬上停止。可為什麼我的孩子那麼不聽話呢?讓往東偏要往西!我要如何讓我的孩子變得聽話。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愣住了。
  • 你還在教孩子「聽話」嗎?為什麼不告訴孩子人生的真相呢?
    那孩子就不需要好好吃飯、喝水、講衛生、認真學習了?孩子「聽話」看起來是為了父母為了別人?而不是為了自己?再有,如果爸爸說的,跟媽媽說的,不一樣呢?孩子該聽誰的話?如果爸爸媽媽意見一致了,但跟學校老師說的不一樣呢?又該聽誰的?還有,將來出了社會,有幾個領導,說法不一樣,自己又該聽誰的呢?
  • 孩子聽話就是好?德國教育卻讓聽話的孩子不再聽話!
    小時候,我便是一個表面聽話懂事,內心極其叛逆的孩子。但是在那種環境下,我想大家喜歡的樣子才是對的吧,我沒有太多思考。那時的我活得既順從又叛逆,那時的我也是迷茫的,於是我只想逃離。後來十八歲,去了紐西蘭。沒有人再要求我要聽話,我開始做自己,選自己喜歡的學校,選自己喜歡的專業,我第一次感覺的到,原來學習是可以這麼快樂的,原來很多事情都是有很多面的,原來人生是可以多姿多彩的。
  • 「聽話」和「思想獨立」的孩子差別竟然如此之大!
    不聽話了,父母便會說:「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不聽話,就讓警察叔叔把你抓走。」「我們這麼辛苦,你還不聽話,真的很不讓人省心。」 其實乖巧聽話,往往只是迎合了家長可以少為孩子操心勞神的需求,並不是孩子自身成長真正的需要。
  • 馬伊琍:女兒,你別太聽話!「你要聽話」是孩子人生的緊箍咒
    「你要聽話!」「真懂事!」這樣的話掛在嘴邊。在爸媽眼裡,聽話、乖巧的孩子,就是一個好孩子的標準。但在馬伊琍看來,太聽話的孩子,往往不會體會到太多幸福感。馬伊琍:女兒,你別太聽話!「你要聽話」是孩子人生的緊箍咒,「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沒有幸福可言馬伊琍及時糾正了女兒的錯誤思想,但類似這樣的孩子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 你想要一個「聽話」的孩子嗎?我寧願自己的孩子「調皮」些
    於是,在我們的腦海中,早已經形成這樣的觀念:聽話才是評價一個孩子是好是壞的標準;孩子最令人不滿意的時候就是不聽話的時候。在這樣的教育觀念影響下,我們也把「聽話」當成教育孩子的最重要標準。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聽話,並且想盡辦法,甚至使用高壓手段使孩子成為一個聽話的孩子。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通常會和自己的孩子說:「聽話的孩子才是乖寶寶,媽媽就喜歡乖寶寶!」
  • 還在培養「聽話」的孩子?孩子長期聽話背後的心態,值得我們深思
    聽話,指的是順服父母或老師的想法與指令。如果了解了孩子長期聽話背後的心態,你還會心安理得地一味要求孩子聽話嗎?孩子在大人不斷地對「聽話」的表揚與獎勵機制的強化下,會淡化自身的責任感。因為不聽話,是自己的選擇與責任,會被懲罰;而選擇順服,是他人的選擇,自己不用負責,省心又被鼓勵,何樂而不為?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孩子的責任感與反省意識缺失。二、大人的話就是權威,都是對的,我不能按自己的想法來。
  • 我不!我不!我就不!孩子不聽話,媽媽怎麼辦?5招「搞定」不聽話的孩子!
    ……就用這5招,「搞定」不聽話的孩子!讓孩子變得「聽話」,讓媽媽變得省心!◆媽媽請注意:孩子任性、倔強、不遵守規矩等,直接影響他未來的工作、就業,媽媽一定要重視起來!◆媽媽這樣說,孩子就會聽,媽媽這樣定規矩,孩子就會願意合作!「要上床睡覺了!」「我不睡!」「該洗澡了!」「我不洗!」「不要再吃糖了!」「我就吃!」
  • 孩子該聽話還是不該聽話?
    經常聽到有家長說,家裡有個聽話的孩子真的是燒高香了,我小時候,家裡的長輩說得最多的是:「孩子,乖,聽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諸如此類,所以受家庭教育影響,我基本算是一個比較聽話的孩子,到如今我也成為了母親,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時,我回過頭來想想自己的成長,我覺得太聽話的孩子的背後缺乏的是開創精神,容易刻板,用我們的方言說就是不靈泛,缺乏應變能力。
  • 聽話的孩子,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我們都喜歡聽話的孩子。為什麼?因為省心。成年人的世界那麼忙,每天的壓力那麼大,如果孩子讓人省心的話,確實可以給家長減輕不小的負擔。但是總是聽話的孩子,真的是你想要的嗎?我的一個同學,讀初中時跟我同班。是個女孩子,成績非常好。每次考試,我們倆總是一個第一,一個第二。她家裡的爸爸媽媽還有姑姑都是老師,對她要求比較嚴格,孩子自己也很聽話。後來因為考重點高中的之前,壓力太大,突然精神失常了。很多年後,我回到家鄉,發現她在鎮上開了一家小鋪,賣衣服。如果當時家裡人對她的心理健康多一些關注,及時疏導,未來是打算出國深造的。家裡人連路都鋪好了。
  • 女兒乖巧聽話惹人羨慕?心理學家:太聽話的孩子,未必有出息
    一次去朋友家聚餐,大家都帶著孩子。孩子們跑來跑去,嘻戲玩鬧,特別開心。可是小夏6歲的女兒雪兒,卻一直安靜地坐在媽媽身邊。我們讓她去跟小朋友一起玩,可是雪兒卻怯怯地捏著衣角說:「我不去,我怕媽媽找不到我。」大家紛紛誇讚雪兒懂事,聽話,不像自己家的孩子那麼淘氣,讓人操心。小夏卻轉身把雪兒從椅子上拉下來,說:「這孩子是聽話過頭了!媽媽不在這裡嘛,快去玩吧!」
  • 太聽話的孩子其實很悲哀,有格局的父母都敢於培養不聽話的孩子
    相比之下,如果父母允許孩子不聽話,孩子的人生往往更加開闊和精彩,因為他們普遍有以下優點我自己從小就不是一個聽話的孩子,父母也很傳統,很多思想觀念我都不認同他們,於是有意無意常常會與他們對抗,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的時候,很多事我不再聽他們的。初中畢業時,本來就重男輕女的老爸覺得女孩子讀書再多也無用,於是想讓我跟村裡的其他人一起南下廣東打工掙錢補貼家用,我堅決不同意,為此還差點離家出走。後來,因為自己的堅持,親戚也勸了老爸,我繼續上學的機會終於得以保住。
  • 你喜歡聽話的孩子還是不聽話的孩子?
    「你家孩子好乖啊,要是我家孩子和你家孩子一樣乖該多好?我就省心了」在放學後孩子寫完作業在小區樓下玩耍的時候,總有家長這樣跟我聊天。雖然我表面說「孩子天生的,孩子天生的」但心裡還是樂開了花,一方面是別人誇我家孩子,一方面是覺得自己的付出還是得到了收穫的。
  • 孩子是不是應該聽話?聽話的孩子就是優秀的嗎?
    在大多數教師和家長的心裡,聽話的孩子總是懂事讓人省心的。從小到大,我們聽的最多的就是:聽話,這都是為了你好。聽話的孩子大家才喜歡。你聽話,我們就給買你想要的禮物。你聽話,我就答應你帶你出去玩。那麼,聽話真的就是衡量孩子好壞的標準嗎?我的答案是:不!並不全是。
  • 聽話的孩子不一定是講理的,聽話才是教育的最大失敗,養孩需謹慎
    平常在孩子表達不願意的時候,家長好像都習慣性的要求要聽話。不分情況,不分對錯,當下只想讓孩子遵守。並沒有讓孩子了解為什麼,直接被要求聽話,小時候太常聽到類似的話。「我說的你照做就是了。」「我是你媽媽,我說什麼就是什麼,哪有那麼多為什麼。」「要聽老師的話/這是你們老師說的,你不做,我就跟你們老師說了。」
  • 晉江:只讓孩子「聽話」真的好嗎 專家:孩子不需要那麼聽話
    「聽話」是個主觀性非常強的詞。生活中,人們習慣用「聽話」來代指「非挑戰性的行為」,而用「不聽話」來代指所有給我們惹麻煩的行為。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要求孩子聽話。但是,只讓孩子「聽話」就真的好嗎?  這期親子課堂,特地邀請晉江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諮詢師、晉江市龍僑中學專職心理教師鄭雅雙分享為什麼要允許孩子「不聽話」,怎麼和孩子更好地相處。
  • 孩子太聽話不是好事,總是要求孩子太乖,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中國的父母都希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足夠聽話足夠乖巧的孩子,並且對於父母們來說,只有把孩子培養的既聽話又乖巧,才能使他越來越優秀,也有利於他未來的人生發展,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如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孩子特別嚴厲,總要求孩子事事聽話,不允許孩子做出一點違背家長的舉動,這樣只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因為孩子太聽話並不是一件好事。
  • 聽話才是好孩子?這真是個誤會
    故事帶來的思考有兩個故事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其一,我那年過古稀的老父親,每次提到自己的優點,他會說「我從小到大一直都是最聽話的」。的確,小時候聽父母的,娶妻之後聽妻子的,老了之後聽兒女的,父親用「聽話」圓滿了他的一生。
  • 讓孩子聽話的招數
    讓孩子聽話的招數 父母總希望孩子能聽自己話,可孩子偏偏把父母們苦口婆心的說教當成耳邊風。   「孩子怎麼這麼犟呢?我們說了那麼多都是為了他們好,想想看,如果是別人的孩子,我會對你說那麼多嗎?爸爸媽媽不會害你的!」在教育子女無效後,父母真是滿肚子的苦水無處說。   怎麼能讓孩子聽話?
  • 不聽孩子說話的父母,養不出聽話的孩子
    我們總習慣讓孩子聽話,按照父母的理想人生去走,卻忘了不是聽話就能養出優秀的孩子。我是你老爸。」一句「你看看別的孩子怎麼樣,你為什麼不這樣」、「我是你老爸,為什麼不聽我」,指出了問題的關鍵。做一個「聽話」的父母,還給孩子屬於他們的權利,孩子的未來才有可能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