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長什麼樣子,都應該是我們自己負責。」——《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Part.1
如果有個遙控器可以讓你控制孩子的生活,你會用嗎?
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小偉媽媽的答案很堅定——「會」。
對于小偉媽媽來說,小偉是她唯一的孩子,她只希望小偉聽話,努力讀書考大學。
當小偉成績不理想的時候,她會大聲質問:
「媽媽花這麼多錢讓你讀私立學校,你為什麼不能爭氣一點?為什麼不替媽媽多著想一點?」
「媽媽都是為了你好,你以後會感謝媽媽的。」
.......
因此,在得到了這樣的遙控器後,小偉媽媽沒有猶豫就使用了——只要小偉不聽話,她就按下按鈕,讓小偉回到過去,重新經歷一次當天的事情!
只有和媽媽的「正確」想法一樣的時候才能繼續人生的歷程。
小偉想偷改成績單,騙媽媽去畢業旅行,就讓他一直重複一天的生活,直到打消這個念頭;
小偉不在輔導班好好學習,成績上不去,就讓他在輔導班的課重複過10次;
「上一次課不懂,上10次,總該學會了吧!」
只要反抗,重複次數就不斷增加,15次、20次......
小偉沒有一絲自由,他嘗試過割腕、觸電、跳樓各種自殺方式,但是母親總會用遙控器讓他回到自殺之前,並讓他一遍遍承諾:「我一定努力讀書,考上好大學,不會讓媽媽失望。」
大家可能會覺得這只是電視劇的誇張效果,但像小偉媽媽對孩子「以愛之名」的控制,現實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
曾有朋友跟我吐槽過自己的父母:
小時候,因為身邊的孩子學畫畫得了獎,父母就讓我去學,沒有問過自己到底喜不喜歡,還好後面喜歡上了畫畫,父親卻覺得會影響學習就不讓學了,把我的愛好生生掐斷。
高中畢業填志願,給我選了一堆「中醫」專業,說以後好就業,我背著他改了志願,錄取結果出來以後,他狠狠打了我一頓,對我冷暴力了一個假期,我爸說:「我都是為了你好,你不聽我的,將來吃虧別怪我!」。
現在我父親讓我回家考公務員,說「女孩子在外面那麼累幹嘛,我這都是為了你好」。
一句「我為你好」卻讓孩子喘不過來氣。
Part.2
身邊有一些在父母控制下長大的朋友,大家在溝通的時候都表示——以後將來不會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只給孩子引導,其餘讓他們自己做選擇。卻沒想到長大成家以後,也逐漸變成了喜歡「控制」孩子的父母。
為什麼明知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是一種傷害,卻還忍不住要去做呢?
著名鋼琴演奏家郎朗相信大家都認識,他的父母對他的「控制」也是極為嚴厲。
有一次,郎朗在學校參加合唱團,晚回家了一個半小時。
一回到家,父親郎國任瘋了一樣地痛罵他,甚至歇斯底裡地喊他去死:「我為了你放棄我的工作,放棄了我的生活!你媽為了你拼命幹活,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每個人都指望著你,你倒好,回來這麼晚。老師不要你了,你還不練琴,你還不照我說的去做。你真是沒理由再活下去了。只有死才能解決問題。即便現在就死,也不要生活在羞辱之中!這樣對我們倆都更好。」
說完就拿出一瓶藥,逼著郎朗把幾十片藥片全部吞下去。
那時候的郎朗才10歲。
對於郎國任來說,他不僅看到了郎朗的天賦,更是看到了理想中的自己,於是,他把自己未能實現的音樂夢想放在了郎朗身上。
不論是阿偉媽媽對阿偉學習的控制,還是寄希望在郎朗身上的郎國任,他們都是「控制型」父母。
而歸根結底,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教育往往來源於內心的焦慮和期望:一方面,害怕孩子在教育上落後於他人,害怕孩子吃自己曾經吃過的苦,害怕孩子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現在競爭這麼殘酷的社會;
一方面,把自己曾經沒有實現的願望放在了孩子身上,寄太多自己的希望在孩子身上,卻忘了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庸品。
心理專家曾奇峰說過:「一定程度的擔心如果飽含愛意的話,那麼過度的擔心就等於詛咒。因為過度的擔心,隨之而來的就是過度的控制。」
當父母內心這些情緒的無限放大,就造成了一個事事都想控制的父母。
Part.3
你認為在父母的「控制」教育下,孩子會成為什麼樣子的人呢?像郎朗一樣完成父母期待,成為的著名音樂家?還是像阿偉一樣,選擇用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從而逃離母親的控制?
其實這兩種未免太過於極端了,更多的人在父母的「控制」教育下成為了「普通人」。
(1)缺乏主見,沒有自己想法的「普通人」
因為習慣聽從父母的安排,包括上什麼樣的學校、學什麼樣的專業、找什麼樣的對象等等,所以,在面對人生的一些重要的選擇的時候,他們無法做出自己的選擇。
「我都行」、「都可以」、「聽你的」......
同時,他們會像害怕看見父母不開心的樣子,害怕看到別人不開心,從而不敢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不想給別人添麻煩,最後自己承擔了所有負面情緒和問題。
一味地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形成不健康的行為模式,我們稱為「討好型人格」。
(2)看似強大,實則脆弱不堪一擊的「普通人」
綜藝節目《明星大偵探》裡面有一期《X學校「殺人」事件》,講的是父母對自己孩子不滿意,於是找了研究人員,研製出「2號孩子」,來滿足父母的願望。
而他們的孩子在知道父母的想法後,為了不被送走,開始改變自己,努力活成父母喜歡的樣子,也就是裝成「2號孩子」。
為了讓媽媽開心,即使想要打遊戲,也不能打;
明明很想要一款手機,卻在卡片上寫:「你一定不要買給我。」;
放棄自己喜歡的計算機專業,選擇了父母喜歡的文學專業。
因為他知道,父母愛的不是他,而是那個懂事而又聽話的他。
在父母控制之下長大的孩子,容易活出一個「假自我」。
父母控制孩子,看起來像是把孩子保護了起來,其實,是將孩子封閉了起來,奪走了孩子身上的光,讓他們成為一個暗淡的人,變成父母的「附庸品」。
說到最後:
作為父母,我們是孩子成長路上的「領路者」,而不是「控制者」。
我們更應該強大自己,讓自己成為一棵枝繁葉茂的樹,引領孩子帶著個性正確成長,而不是要求孩子成為自己理想的模樣。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家長不應該讓他們成為「附庸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