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不是應該聽話?聽話的孩子就是優秀的嗎?

2020-08-28 雪梨家的糖小喵


在大多數教師和家長的心裡,聽話的孩子總是懂事讓人省心的。從小到大,我們聽的最多的就是:聽話,這都是為了你好。聽話的孩子大家才喜歡。你聽話,我們就給買你想要的禮物。你聽話,我就答應你帶你出去玩。那麼,聽話真的就是衡量孩子好壞的標準嗎?

我的答案是:不!並不全是。



一、聽話的孩子缺少了靈性。

在絕大多數的家長和教師心裡,都覺得聽話的孩子更讓人省心。可是,換個角度去思考,孩子如果什麼事情都是隨著父母的意思去做,那麼他們對事物的好奇心與探索能力也就相對減弱了。因為,大多數家長並不贊同孩子自主去探索一些未知的事物或者區域,又或者說這部分家長對探索是保持質疑甚至否定態度的。

孩子尚年幼的時候,有的家長會給孩子圈定活動的範圍,大人的東西不可以碰,大人認為危險的東西不可以碰,大人不想回答的不可以問,大人沒時間回答的不可以問,大人不知道的也不可以問。舉個比較常見的例子,孩子在具有行走能力的時候,可能是對周邊事物都有探索興趣的。比如擺在了桌子上盛有開水的水杯,孩子第一次見到冒著熱氣的水,是想要去碰的。一部分家長會直接選擇把水杯放在不能接觸的位置,防止孩子去觸碰。但是,當家長無意中忘記收起來,孩子看到的時候,會對這個經常被家長收起來的東西充滿了興趣。這時候有的家長會直接打斷孩子,告訴孩子這個不能碰,燙手。可是,孩子並不能理解家長所謂的燙手究竟是什麼感受呢?在孩子的內心對這個「燙」是沒有概念的。而有的家長會在第一次發現孩子對水的溫度感興趣的時候,就會鼓勵孩子先去試探性地摸一下水杯外側,當孩子手指接觸到水杯的時候,她也可能會被這個溫度刺激到,但是家長只需要控制好水溫,孩子基本上就能明白了,皮膚無法接受的溫度是怎樣的了。之後只需要家長指著冒熱氣的水杯說燙手,小心,孩子也就基本上會理解家長的真正用意了。而那些只被告知燙手危險的孩子,多半還是會在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探索,以此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當發生意外的時候,家長第一時間還是會指責孩子不聽話,但是不會去反思,為什麼孩子會對這個東西感興趣,為什麼會選擇在大人不注意的情況下去挑戰一些不被大人允許的事情呢?

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需要更多的鼓勵和支持,而不是處處都被限制被控制。當孩子滿腦袋都是被預先告知的事物性質,他們對事物的探索興趣也就會逐漸被削弱。很多家長還在抱怨,為什麼自己家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有靈性。事實上,當家長要求孩子處處聽話的時候,也就親手扼殺了孩子的靈性。孩子的靈性都是從哪來的呢?好奇心是第一位的,其次就是探索能力。而在孩子對事物產生好奇的時候被家長要求立即停止,在孩子想要去探索自然探索未知事物的時候,家長又大驚小怪地制止,那麼久而久之聽話的孩子對很多事物即使有好奇心也可能會保留,或者會通過更私密的方式進行探索。靈性,來自於對自然對世界對生活的探知。而扼殺靈性的方式,就是提前告知所有答案,並且在所有探索的區域都貼上禁止入內的標籤。



二、聽話的孩子缺少了創造性。

孩子的創造性從何而來?許多家長或者教師認為,是在模仿和教導中而來。其實,孩子的創造性大多數來源於大人所謂的「搞破壞」。顯而易見的是,大多數家長是不允許或者是會孩子的搞破壞而感應過度。怎麼說呢?當孩子拿著畫筆在家裡的牆壁上繪畫的時候,絕大多數家長是不會把關注點放在孩子的繪畫內容上的,而是會大聲呵斥孩子:「為什麼要在牆上畫畫?都說了多少次,這是不可以的?」孩子解釋的勇氣也會因為父母的指責而消失。怎麼看待在牆上畫畫的事情呢?在孩子看來,他只是想把自己腦子裡想到的東西以更明顯的方式來展示給父母看;在父母看來,孩子就是在破壞家裡的衛生就是在搗亂。更有個別父母,直接會立即想辦法擦拭掉孩子的畫,還要一遍遍地指責孩子畫的什麼東西。這樣被父母指責後的孩子,還會對繪畫有興趣嗎?再後來,孩子聽話了,不畫了。這些家長看到別的孩子能畫出很多有趣的內容,又開始抱怨,為什麼自己的孩子就畫不出這樣的畫呢?所以我們來反思一下,究竟是孩子不會畫畫,還是我們做家長的過於強調規則而扼殺了孩子的創造性呢?還有一部分家長,認為孩子的主業就是學習。所有的愛好,都應該為學習讓位。於是,在他們的「循循善誘」「敦敦教誨」下,孩子明白了學習才是最重要的,而學習的內容並不包括課本之外的內容。從真正意義上來理解,學習的範圍是很寬泛的。學業出眾,是家長期望的。但是孩子也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孩子們的翅膀也並不是非黑即白的。也可能會有五顏六色。但是在家長的期待中,孩子的翅膀就應該是一個顏色。想要一個孩子處處都聽話,就不要苛求孩子能夠在各方面都優秀。因為處處都聽話的孩子,只是家長操控的一個傀儡。而擁有創造性的孩子,都是從一次次大人眼中的失敗與破壞中成長起來的。

對於孩子來說,家長的引導與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生活中、學習中處處被操控被要求被命令,那麼宛如將他們的靈性和創造性都裝入了牢籠中。所謂的要孩子聽的話,並不是成年人給孩子統一強加的屬性標籤或者限制符號,而是在孩子迷茫的時候給予的一扇明燈或者在孩子無助的時候,站在平等的位置上給予孩子的一個可以參考且不具有命令性質或者預告性質的建議。

相關焦點

  • 孩子聽話就是好?德國教育卻讓聽話的孩子不再聽話!
    在我的國家,大多數老師家長一致的教育目標是培養模範生,而模範生的第一標準就是聽話,聽話的孩子是人人喜歡,人人說好的。那一刻,我開始回憶自己的童年。畫畫課,老師說樹是綠的,你畫成黑色是錯的。於是,我撕了我黑色的樹,重新畫了棵綠的,雖然我在夜晚看到的樹的確是黑色的啊,但老師說我錯了,那便是我錯了吧!
  • 「聽話的孩子」真的就是我們想要的嗎
    我們很多家長教育孩子的追求的目標就是孩子聽話,好好吃飯 好好睡覺 好好學習,聽話 ,這個聽話是指聽家長的話,以家長的意願為導向,就在寫下這些字時,我剛對6歲的女兒說 「聽話,好孩子,快去洗刷.......」
  • 《隱秘的角落》孩子聽話好不好?聽話的孩子有三個特點要小心
    很多父母總是習慣於用聽話來評價孩子,但是聽話的孩子真的好嗎?看了最近大火的《隱秘的角落》,朱朝陽每次考試都能夠拿到班裡的第一名,甚至年級第一名,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脫下來的鞋子擺放整齊,暑假在家不用媽媽監督學習。這樣的孩子像極了別人家的孩子。
  • 不要讓孩子盲目聽話,孩子「聽話」,易成「庸才」
    但是聽話的孩子會比不聽話的孩子生活的更好嗎?前段時間網絡上有一個話題受到了廣大網友的熱議,叫做「當年那些聽話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其中點讚最多的一條評論是這麼寫的「不會拒絕別人,不會做選擇,討厭社交,希望被別人安排好,生活一點也不開心」。其實,孩子聽話不一定就會生活的好,而不聽話的孩子也不一定成為壞孩子。
  • 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嗎?
    中國的孩子從小最常聽到的一句教育用語就是:小孩子要聽大人的話。父母最不滿意孩子的時候就是孩子不聽話。總之,聽話似乎成為了「好孩子」的最高標準。正因為如此,在中國孩子身上體現出來的最明顯的缺點就是缺乏獨立性和創造性。
  • 你家孩子聽話嗎?
    做老師的,聽到最多的,大概就是這句「老師,他不聽我的,你多說說他吧」,其實,也真不全是家長推卸責任,是真說不動小孩。可問題是,小孩終歸要畢業的,要離開學校的,到那時,身為家長,他不聽你的,怎麼辦呢?當然,小孩會長大,成為青年。十八歲成年,有了自己的主張,不聽家長,也正常。人嘛,總要長大,按自己的理解去闖蕩世界,不必事事聽話。
  • 你還在自己的孩子聽話而高興?還在為自己的孩子不聽話而煩惱嗎?
    在咱們中國評判一個好孩子的標準是什麼呢?那就是聽話。在家聽家長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那他就是一個好孩子。用這種標準來評判孩子正確嗎?筆者以為:不一定。雖然家長和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學生成才有出息,但他們都是以自己的模式,自己的觀點來判斷孩子的,父母和老師自認為正確的成長模式與觀點,在孩子身上就一定適用嗎?也不一定。
  • 聽話的孩子是好孩子?
    好孩子應該具備哪些素質? 聽話是其中應有之義麼? 聽誰的話? 聽什麼話? 言聽計從? 時常聽聞有人尤其是女人談到自家孩子,總是抱怨不聽話。講這話的人認為自己說的話都是對的都是為孩子著想為孩子好的,這簡直是必然的。可你怎麼就是不聽呢?叫我如何不憂愁? 問題在於,站在孩子的角度,父母長輩的話真是金玉之言嗎?
  • 聽話的好孩子
    「行,我問問,你昨天剛放假,李老師就是有空輔導,也不可能今天開課呀。」我一直沒與李老師聯繫,就是想讓孩子休息兩天再說。 「你一會兒問問啊,萬一今天下午就開課呢,別耽誤了。」航兒說完,又埋頭寫數學題了。 「行,我馬上問,可不能耽誤你,準高三學生了,明年的高考多考一分,可能就不一樣的命運呢。」我趕緊把拖把放到陽臺上,拿起手機搜索李老師微信。
  • 孩子不聽話,數落孩子有用嗎?父母堅持3個原則,孩子會聽話
    「不說你知道嗎?」「不用你管!」「我管你還不對嗎?」「用不著!」「我跟你好好說話,你怎麼這態度?」孩子憤憤回房間了。孩子小時候很乖呀,只要聽到媽媽的要求,絕不含糊,立馬完美完成。但是長大以後,好像就變得不那麼聽話了,總想跟媽媽對著幹。真的是孩子長大變得不聽話了嗎?到底怎麼讓孩子「聽話」?孩子是越大越不聽話嗎?
  • 孩子聽話就是好孩子,不聽話就是壞孩子,家長還這樣想就錯了
    父母不知道如何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就很容易培養出聽話的孩子。過去,聽話的孩子的確是褒義詞,現在卻成了貶義詞。為什麼?因為新時代的孩子越聽話,將來的前途就越渺茫。為什麼?許多家長仍然認為孩子聽話是好的。然而,從兒童和社會的角度來分析並不是一件好事。
  • 孩子不聽話,別著急,教子八計,不打不罵,讓你的孩子乖乖聽話
    important}文 | 動歷盒育兒袁老師經常有家長大倒苦水,說自己家孩子人挺聰明,但就是不聽話,小小年紀就「指揮不動」了,甚至你往東,他往西,就是不跟父母在同一根弦上。除了言簡意賅表達自己的意圖外,爸爸媽媽還可使用「休止符」時間,在孩子不聽話時靜口,用突然間的安靜讓孩子感到意外,從而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的身上。4、反客為主父母應該給孩子理解你的話的機會和時間。
  • 聽話的孩子,可能會是個問題孩子
    演講稿範文: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嗎(每日觀察02787)文/樊榮強現在做父母的,都有一個困惑甚至是痛苦,就是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聽話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聽父母的話,如果不聽父母的話就會惹得他們不高興,聽話似乎成為了「好孩子」的最高標準。究竟聽話的孩子好不好呢?這話得分兩頭說。
  • 孩子該聽話還是不該聽話?
    經常聽到有家長說,家裡有個聽話的孩子真的是燒高香了,我小時候,家裡的長輩說得最多的是:「孩子,乖,聽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諸如此類,所以受家庭教育影響,我基本算是一個比較聽話的孩子,到如今我也成為了母親,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時,我回過頭來想想自己的成長,我覺得太聽話的孩子的背後缺乏的是開創精神,容易刻板,用我們的方言說就是不靈泛,缺乏應變能力。
  • 還在培養「聽話」的孩子?孩子長期聽話背後的心態,值得我們深思
    聽話,指的是順服父母或老師的想法與指令。如果了解了孩子長期聽話背後的心態,你還會心安理得地一味要求孩子聽話嗎?孩子在大人不斷地對「聽話」的表揚與獎勵機制的強化下,會淡化自身的責任感。因為不聽話,是自己的選擇與責任,會被懲罰;而選擇順服,是他人的選擇,自己不用負責,省心又被鼓勵,何樂而不為?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孩子的責任感與反省意識缺失。二、大人的話就是權威,都是對的,我不能按自己的想法來。
  • 孩子不聽話,家長應該怎麼辦?專家剖析孩子心理動機!
    五、有的孩子似乎記性不好,丟三落四,告訴他怎麼做,他可能一扭頭就又忘了,總得讓父母不斷提醒。以上幾種情況出現時,每個家長或多或少的都會遇到,那麼,孩子真的「不聽話」嗎?下面讓我們來看一下孩子不聽話的原因。
  • 晉江:只讓孩子「聽話」真的好嗎 專家:孩子不需要那麼聽話
    「聽話」是個主觀性非常強的詞。生活中,人們習慣用「聽話」來代指「非挑戰性的行為」,而用「不聽話」來代指所有給我們惹麻煩的行為。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要求孩子聽話。但是,只讓孩子「聽話」就真的好嗎?  這期親子課堂,特地邀請晉江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諮詢師、晉江市龍僑中學專職心理教師鄭雅雙分享為什麼要允許孩子「不聽話」,怎麼和孩子更好地相處。
  • 孩子不聽話父母能打他一頓,父母要是「不聽話」孩子該怎麼辦?
    文|文兒前兩天兒子在家跟老公吵架,大概的意思就是,老公不允許兒子看電視,想讓他回屋寫作業,兒子站起來理直氣壯的跟老公理論,後來老公一巴掌打上了兒子的屁股,把兒子氣的跑回了房間。現在我們絕大多數父母,能輕易就看到孩子身上的缺點,卻很少能反省自身的問題。什麼叫「不聽話」的父母?如果說你希望孩子少看電視多學習,但是你卻經常在家躺著看電視,那就難怪孩子做不到了,你想要孩子聽話,首先自己要聽話才是。
  • 你喜歡聽話的孩子還是不聽話的孩子?
    「你家孩子好乖啊,要是我家孩子和你家孩子一樣乖該多好?我就省心了」在放學後孩子寫完作業在小區樓下玩耍的時候,總有家長這樣跟我聊天。雖然我表面說「孩子天生的,孩子天生的」但心裡還是樂開了花,一方面是別人誇我家孩子,一方面是覺得自己的付出還是得到了收穫的。
  •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聽話的孩子嗎?
    這個問題,我想首先要想清楚「聽話」的定義是什麼。是指小孩要乖乖的,大人怎麼說,孩子就怎麼做,孩子儘量順服,讓大人省心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我不贊成這樣讓孩子「聽話」。「聽話」在很多時候,意味著別人說的,不管對不對,你服不服,有沒有不同意見,都得照做。你也不能表達自己的看法。還意味著順服,一般情況下,可能一方的位置高於另一方,比如上級對下級,家長對孩子。在某些時候,還意味著好控制、好擺布。你要按我說的來,否則就可能有不好的後果。換到家長對孩子的方面,就是孩子不聽話,可能會被家長罵、甚至被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