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教師和家長的心裡,聽話的孩子總是懂事讓人省心的。從小到大,我們聽的最多的就是:聽話,這都是為了你好。聽話的孩子大家才喜歡。你聽話,我們就給買你想要的禮物。你聽話,我就答應你帶你出去玩。那麼,聽話真的就是衡量孩子好壞的標準嗎?
我的答案是:不!並不全是。
一、聽話的孩子缺少了靈性。
在絕大多數的家長和教師心裡,都覺得聽話的孩子更讓人省心。可是,換個角度去思考,孩子如果什麼事情都是隨著父母的意思去做,那麼他們對事物的好奇心與探索能力也就相對減弱了。因為,大多數家長並不贊同孩子自主去探索一些未知的事物或者區域,又或者說這部分家長對探索是保持質疑甚至否定態度的。
孩子尚年幼的時候,有的家長會給孩子圈定活動的範圍,大人的東西不可以碰,大人認為危險的東西不可以碰,大人不想回答的不可以問,大人沒時間回答的不可以問,大人不知道的也不可以問。舉個比較常見的例子,孩子在具有行走能力的時候,可能是對周邊事物都有探索興趣的。比如擺在了桌子上盛有開水的水杯,孩子第一次見到冒著熱氣的水,是想要去碰的。一部分家長會直接選擇把水杯放在不能接觸的位置,防止孩子去觸碰。但是,當家長無意中忘記收起來,孩子看到的時候,會對這個經常被家長收起來的東西充滿了興趣。這時候有的家長會直接打斷孩子,告訴孩子這個不能碰,燙手。可是,孩子並不能理解家長所謂的燙手究竟是什麼感受呢?在孩子的內心對這個「燙」是沒有概念的。而有的家長會在第一次發現孩子對水的溫度感興趣的時候,就會鼓勵孩子先去試探性地摸一下水杯外側,當孩子手指接觸到水杯的時候,她也可能會被這個溫度刺激到,但是家長只需要控制好水溫,孩子基本上就能明白了,皮膚無法接受的溫度是怎樣的了。之後只需要家長指著冒熱氣的水杯說燙手,小心,孩子也就基本上會理解家長的真正用意了。而那些只被告知燙手危險的孩子,多半還是會在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探索,以此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當發生意外的時候,家長第一時間還是會指責孩子不聽話,但是不會去反思,為什麼孩子會對這個東西感興趣,為什麼會選擇在大人不注意的情況下去挑戰一些不被大人允許的事情呢?
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需要更多的鼓勵和支持,而不是處處都被限制被控制。當孩子滿腦袋都是被預先告知的事物性質,他們對事物的探索興趣也就會逐漸被削弱。很多家長還在抱怨,為什麼自己家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有靈性。事實上,當家長要求孩子處處聽話的時候,也就親手扼殺了孩子的靈性。孩子的靈性都是從哪來的呢?好奇心是第一位的,其次就是探索能力。而在孩子對事物產生好奇的時候被家長要求立即停止,在孩子想要去探索自然探索未知事物的時候,家長又大驚小怪地制止,那麼久而久之聽話的孩子對很多事物即使有好奇心也可能會保留,或者會通過更私密的方式進行探索。靈性,來自於對自然對世界對生活的探知。而扼殺靈性的方式,就是提前告知所有答案,並且在所有探索的區域都貼上禁止入內的標籤。
二、聽話的孩子缺少了創造性。
孩子的創造性從何而來?許多家長或者教師認為,是在模仿和教導中而來。其實,孩子的創造性大多數來源於大人所謂的「搞破壞」。顯而易見的是,大多數家長是不允許或者是會孩子的搞破壞而感應過度。怎麼說呢?當孩子拿著畫筆在家裡的牆壁上繪畫的時候,絕大多數家長是不會把關注點放在孩子的繪畫內容上的,而是會大聲呵斥孩子:「為什麼要在牆上畫畫?都說了多少次,這是不可以的?」孩子解釋的勇氣也會因為父母的指責而消失。怎麼看待在牆上畫畫的事情呢?在孩子看來,他只是想把自己腦子裡想到的東西以更明顯的方式來展示給父母看;在父母看來,孩子就是在破壞家裡的衛生就是在搗亂。更有個別父母,直接會立即想辦法擦拭掉孩子的畫,還要一遍遍地指責孩子畫的什麼東西。這樣被父母指責後的孩子,還會對繪畫有興趣嗎?再後來,孩子聽話了,不畫了。這些家長看到別的孩子能畫出很多有趣的內容,又開始抱怨,為什麼自己的孩子就畫不出這樣的畫呢?所以我們來反思一下,究竟是孩子不會畫畫,還是我們做家長的過於強調規則而扼殺了孩子的創造性呢?還有一部分家長,認為孩子的主業就是學習。所有的愛好,都應該為學習讓位。於是,在他們的「循循善誘」「敦敦教誨」下,孩子明白了學習才是最重要的,而學習的內容並不包括課本之外的內容。從真正意義上來理解,學習的範圍是很寬泛的。學業出眾,是家長期望的。但是孩子也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孩子們的翅膀也並不是非黑即白的。也可能會有五顏六色。但是在家長的期待中,孩子的翅膀就應該是一個顏色。想要一個孩子處處都聽話,就不要苛求孩子能夠在各方面都優秀。因為處處都聽話的孩子,只是家長操控的一個傀儡。而擁有創造性的孩子,都是從一次次大人眼中的失敗與破壞中成長起來的。
對於孩子來說,家長的引導與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生活中、學習中處處被操控被要求被命令,那麼宛如將他們的靈性和創造性都裝入了牢籠中。所謂的要孩子聽的話,並不是成年人給孩子統一強加的屬性標籤或者限制符號,而是在孩子迷茫的時候給予的一扇明燈或者在孩子無助的時候,站在平等的位置上給予孩子的一個可以參考且不具有命令性質或者預告性質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