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芬育兒日記(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本文約1611字,閱讀全文約需3分鐘)
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聽話,這樣管教起來更省心省力。但是聽話的孩子會比不聽話的孩子生活的更好嗎?
前段時間網絡上有一個話題受到了廣大網友的熱議,叫做「當年那些聽話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其中點讚最多的一條評論是這麼寫的「不會拒絕別人,不會做選擇,討厭社交,希望被別人安排好,生活一點也不開心」。
其實,孩子聽話不一定就會生活的好,而不聽話的孩子也不一定成為壞孩子。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生性好動,腦子裡稀奇古怪的點子很多,做事喜歡自己拿主意,不愛聽父母的話。
這樣的孩子往往會令父母很煩惱,當孩子犯錯不聽話時,父母經常這樣批評孩子「你怎麼這麼不聽話,你是個壞孩子」。
但其實「不聽話」和「壞孩子」不能劃等號,孩子不按照家長的要求做事只能代表這是一個有自己的個性和想法、有主見的孩子,無關品質的好壞。特別是當孩子處於成長的「逆反期」時,他們更喜歡反對、頂撞父母,這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路程,不涉及好壞。
一旦父母口中的「乖」「聽話」成為了衡量孩子好壞的標準,那麼你就是在害自己的孩子。盲目聽話的孩子性格中會產生很多缺陷。
1、 討好父母
當孩子發現如果自己乖乖聽話,父母就會很高興,會更加喜歡自己,那麼他們就會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刻意的去討好父母。
他們漸漸變得不敢向父母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和感受,會默默的按照父母的安排做事,時間一長,他們就會迷失自我,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想要追求的是什麼,還會產生壓抑、自閉的傾向。
2、 獨立能力差
當孩子選擇乖乖聽父母的話,讓父母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他們就會過度依賴父母,出現問題第一想法是問父母的意見、尋求父母的幫助,慢慢變得缺乏主見,獨立能力變差。
3、 缺乏創造力
乖乖聽話的孩子喜歡待在自己熟悉的安全空間,接觸自己熟悉的人和事物,他們對探索世界的欲望會慢慢變少,缺乏好奇心,父母說一是一,說二是二,對未知的事情也沒有太多的求知慾望,不去主動探尋問題的答案,無法培養創造力。
在孩子的世界裡,草地不一定是綠色的,蘋果不一定是紅色的,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才能促使他們去探索和創造。
1、 欣賞孩子的「搗蛋」
孩子生來是一張白紙,對世界充滿好奇心,需要通過他們慢慢探索和求知將自己的畫卷填滿,塗上五彩繽紛的顏色。
父母學會理解和欣賞不聽話的孩子,孩子腦中那些看起來很幼稚可笑的想法,控制不住的「搗蛋」行為卻能激發他們的想像力和好奇心,讓他們更具有創造力。
2、陪孩子一起探索
我們要培養的並不是規規矩矩、統一標準的「乖乖女」「乖乖仔」,而是敢於提出問題,愛思考、愛刨根問題、有自己主見的孩子。
父母要多陪孩子一起探索世界和自然,當孩子提出問題的時候,引導孩子獨立思考,去找出答案,無懼說出自己的想法,哪怕錯誤的也不要緊,重要的是過程。
3、學會放手
明智的父母不會信奉「聽話式教育」,他們更喜歡「放手式教育」,放開控制孩子的雙手,給他們一個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去嘗試、體驗任何事情。
教育孩子就像放風箏,線扯的太緊孩子就飛不高,大方向上控一控,小方向上讓風箏自在翱翔。樹立正確規則,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父母在不要過於關注孩子、把控孩子,孩子只有在獨立中才能快速成長,追尋真實的自我。
在孩子成長道路上會面臨各種選擇,而父母不能時刻陪在孩子身邊,無法一直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孩子也不能一直聽父母的話。聰明的父母應該教會孩子如何分析利弊,遵從內心做出選擇。
你家的孩子是個聽話的乖寶寶嗎?你覺得孩子應該處處聽父母的話嗎?趕緊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吧!
我是@小芬育兒日記 ,是一名3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
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更多的人,別忘了點讚 + 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