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很聽話懂事的孩子,是如何教育出來的?

2020-08-27 星星不孤獨


關注,我每日一更家庭教育小技巧!


不管你的孩子是自閉症寶寶還是正常寶寶,在日常瑣碎的生活中,一定會有讓你覺得頭疼的事情:


為什麼我家的孩子在做某件事的時候如此不情願、不聽話和逃避,但是其他的孩子卻非常樂意去做?


久而久之家長們可能會有一種心理:


我的孩子真不聽話,別人家的孩子真聽話!

我怎麼生了一個那麼不聽話的孩子?

孩子那麼不聽話,到底是隨了誰?


其實孩子聽話或者不聽話並不是先天出生就帶來的,很多家長其實也明白,孩子的性格與他生長的環境密不可分的關係,但是卻不知道要從哪裡對孩子下手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您有同樣的煩惱,那麼就可以來看看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致使孩子成為了&34;和&34;以及我們家長應該對這種孩子怎麼辦?



不經意間的強化造就了源源不斷的問題行為


在前面我們也經常給大家講:好的行為和不好的行為產生受到行為的前提後果影響,說白了都是在行為之後孩子所接收到的獎勵造成的。


有的時候爸爸媽媽可能就是在不經意之間強化了孩子的某些不好的行為,就比如四歲的丁丁,不想在規定的時間上床睡覺,他就不停的哭鬧,讓他的父母妥協。這樣就達到了他最終的目的,父母的妥協對他來說也是一種獎勵。


其實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孩子的所有壞的行為都是因為父母或者是其他的人不經意間的獎勵而慢慢地增加壞行為在未來發生的次數。


如果我們對這個行為不獎勵,或者是懲罰他的行為,可能會在日後不會那麼輕易的發生,並且增加的次數也會有所減少。



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注意的三大點


以下我講到的這三個重點看上去其實很簡單,但是我們仔細檢測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的時候就會很容易發現自己並沒有依據這三個重點來教育孩子,從而發了一些不必要的錯誤。


因此,為了減少孩子壞行為,在未來發生的次數以下的三點一定要嚴格遵守。


01.經常獎勵孩子好的行為


這一點是維持孩子好行為的關鍵。


不管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麼平凡的一件小事,哪怕是突然有一天自己開始穿襪子,或者是有一天把飯後的餐具放在了洗手池裡等這些簡單的行為。


在大人看來很平凡,但是在孩子看來,他可能是想要通過這些行為來讓爸爸媽媽獎勵他。



因此我們需要經常發現孩子類似於這種平凡的好行為,當孩子通過自己的行為,而受到別人的認可的時候,他就更加願意去做某一件事情。


但是如果孩子的某個好的行為不被認可,或者是被忽略,那麼孩子將不會再願意繼續做某件事情。


因此經常性的獎勵決定著孩子未來好行為發生的次數。


獎勵可以是物質上的一個獎勵:氣球、錢幣、冰淇淋、餅乾。也可以是一次外出活動的獎勵:去遊樂場、一起做遊戲等等。



02.不要不經意間獎勵孩子的壞行為


這一點很多家長都容易忽略。


但是,各位家長朋友們一定要清楚的是,當我們在不經意之間獎勵了孩子的某些不好的行為時候,那麼這些壞行為就被強化了,並且在未來發生的次數會越來越多。


平日裡應酬多的父母經常會犯這種錯誤,當爸爸媽媽在獎勵孩子不好行為的同時,其實也就在為孩子未來問題行為發生埋下了伏筆。


可能每個家長都會看到孩子任性的時候,其實任性這個態度就是在爸爸媽媽或者其他人不經意之間獎勵下產生的處事方法,也讓任性變成了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



03.嚴重的壞行為必須懲罰


當然,懲罰是在教育孩子的多種手段中,家長要儘量減少的一種方式。因為懲罰孩子很可能會帶來孩子的情緒抵抗,或者給孩子帶來非常大的陰影。


因此,我們在使用懲罰的時候只用比較溫和型的懲罰,溫和型的懲罰有時候是可以來消退孩子某個非常危險的行為。



我們一聽到懲罰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打孩子罵孩子,其實溫和的懲罰有好幾種形式:


訓斥、某件壞事情的自然結果(比如尿褲子就要承受溼褲子帶來的黏膩感並且要自己清洗)、暫時性的隔離、行為處罰


但是所有的懲罰方式中都不可以用暴力手段,比如拿棍子打孩子,這是原則上要禁止的。


父母需要絕對避免的家庭教育中的幾種錯誤


第一個當孩子出現可以被強化的好行為的時候,父母自然性的忽略沒有給孩子強化


第二,爸爸媽媽可能在不經意之間懲罰了一些孩子的好行為。比如孩子剛回到家書包還沒放下就衝向臥室的桌子,其實他的目的是想把貓咪打碎的花瓶扶起來,但是卻被父母訓斥沒放書包就進臥室屋兩個行為相比較,前者其實是更應該被父母關注到的。



第三,對於孩子的壞行為,爸爸媽媽沒有能夠用懲罰手段來懲罰,或者說懲罰沒有達到一定的效果。

舉個例子媽媽帶著兒子在公園裡玩耍,看到了和自己同齡的男孩子兩個人玩的很開心,但不一會兒便廝打起來,媽媽見狀覺得沒有生命危險,心裡就想男孩子皮一點應該的。


以上就是今天給大家分享的家庭教育內容,不知大家學會了嗎?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太聽話、懂事的孩子,沒有未來
    、懂事的孩子會面對的結果:「聽話就會聽很多人的話,懂事就會懂不必懂之事」,當然這兩句話有點感性,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還是從心理學的角度說專業的話,這樣提出的意見才值得大家參考。在稍微大一些的時候,需要聽從爸爸媽媽的要求,這樣才是聽話、懂事的好孩子,那麼這樣長大的孩子就會形成虛假自體,即他的自我不是按照自己的感覺形成的,他的感覺是圍繞著別人構建的。比如,我的一個來訪者,她回憶說,他的媽媽比較強勢和控制,她凡事都要聽媽媽的,媽媽不允許的事情,她堅決不去做,媽媽認為好的事情,她會盡最大努力去做。
  • 父母不應該讓孩子那麼「懂事聽話」
    在父母眼中,什麼樣的個孩子是懂事聽話的?對於大人的教導言聽計從,說什麼就是什麼,從來不頂嘴。能夠體諒父母,知道父母的辛苦。可是你們知道嗎?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會和這個社會格格不入的。看似「懂事」的孩子,他們話不多,沒有自己的想法,有了訴求也不敢表達。不善於和別人打交道,對一切陌生的環境都很害怕,喜歡獨處,不喜歡和別人交朋友。
  • 讓孩子聽話懂事,掌握這三種方法,家長不再犯難
    前言:人人都想要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由於孩子的思維方式和大人的思維方式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導致他們有很多事都不能在一個頻率上。這樣就會導致孩子與家長之間的矛盾爭吵不斷。鄰居家的小孩木木,是小區內出了名的搗蛋鬼。不是欺負別人家的小孩了,就是自己爬這爬那磕傷腿了。這可把木木媽媽為難死了,他每天都要跟在木木後邊解決各種問題,所以最近逢人就會抱怨孩子難管。
  • 「我不要了」,6歲孩子的聽話懂事,背後卻隱藏著無盡的心酸
    從小到大,這樣懂事聽話的孩子,一直在為了父母放棄自己的一切,他們的內心究竟受到了多大傷害,家長其實是不知道的,反而還在沾沾自喜。「我不需要了」,6歲孩子的聽話懂事讓人心疼孩子在一出生就聽話,其實基本是不可能的,聽話的孩子其實都是父母教育出來的,有的家長過於放縱自己的孩子,但有些家長對孩子卻過於苛刻。
  • 撕掉聽話、懂事的偽裝:被迫懂事的孩子,也許只是個"情感乞丐"
    導讀: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懂事,但過於聽話的孩子,往往是在忽略了自我的前提下,為了討好父母而產生的習慣性行為,或許他只是個"情感乞丐"。在別人面前,真的好像一個情感上的乞丐,永遠在祈求得到別人的"感情施捨"。試問: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如何面對工作關係、親密關係呢?越是害怕失去,越是想要握緊這份感情,反而會讓對方喘不過氣了,只能逃離。
  • 鄭爽:孩子太早懂事,並不幸福!這裡告訴你「懂事和聽話」的區別
    事實確實如此,太懂事的孩子,都是帶著傷疤長大的,懂事的孩子,在面對自己想要的東西,都是不敢去說,不敢去要,父母也猜不出孩子到底喜歡的是什麼,只知道,自己給孩子什麼,孩子就接受什麼。懂事和聽話的區別a.懂事,就是能了解對方的意圖,不讓對方擔心,並在自己能力之內幫對方分擔一些事情,且對方也很滿意b.聽話,就是對方說什麼你做什麼,從不反駁,沒有自我判斷的能力孩子的懂事,一般從聽話開始,後面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轉變為懂事。
  • 我一直教育兒子不要那麼懂事聽話
    兒子的氣質比較安靜乖巧,也許正因為這樣,總被周圍的親戚朋友誇懂事聽話,可我卻很排斥,甚至擔憂。以前有次和朋友聚餐,剛互相寒喧沒幾句,朋友就看向我兒子:「哥哥還會陪妹妹玩啊,好懂事,好聽話哦………」正準備拿出一本故事書來看的兒子聽了後把書又塞進了包包,轉頭又去和妹妹玩石頭剪刀布……我心疼兒子的壓抑,記得在一篇文章看過這樣一句話:懂事的人很容易失去自我,他們總會去取悅別人,活成別人想要的樣子!
  • 孩子聽話懂事?很多父母錯了!要鼓勵孩子勇敢說「不」!
    誰知道沒過多久,她就出來了,臉上瞧著不太開心。問了工作人員才知道,碰碰車的安全帶勒到了笑笑的脖子,她一直沒吭聲。下來以後脖子那裡蹭得紅了一大片,小孩子皮膚嬌嫩,差點磨破了皮。閨蜜當時又心疼又生氣,問她怎麼不喊停,讓阿姨幫忙調整下。笑笑哭喪著臉沒說話,把頭整個埋進媽媽懷裡。我在一旁看著也是心疼到不行,小姑娘太懂事了,不舒服也不喊疼,就這麼硬生生忍著。
  • 孩子聽話就是好?德國教育卻讓聽話的孩子不再聽話!
    她忽然嚴肅道:但是,她太聽話了,我覺得這是她最大的問題,她很聽老師的話,不太發表自己的意見,她應該多說說自己的想法,不要跟著別人的想法走,不想做的時候,也可以拒絕......我震驚了,因為&34;教育在我的腦海裡根深蒂固,我們中國人便是在&34;教育下長大的,小時候要聽爸爸媽媽的話,要聽老師的話,甚至長大了,還要聽老闆的話,領導的話......
  • 培養孩子「聽話」、「懂事」,不如培養孩子「自律」
    「聽話」、「懂事」。 孩子似乎變得越來越失控了,越來越「不聽話」、「沒規矩」了。 於是,我們更加為孩子的教育感到焦慮。 如果我們的目標是培養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那麼這就像「牛不喝水強按頭」一樣困難,我們註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 希望孩子聽話懂事,卻聽不到孩子的話、不懂他們的心
    每當我想起如何對孩子的時候,就會自責不已。因為我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脾氣上來的時候就會對孩子發火。當自己意識到負面情緒,就拼命想壓制,越是壓制反彈越厲害,脾氣越是大,事後更後悔。直到此時媽媽淚流滿面,才理解這個「不懂事的男孩」。  在多數父母眼中總覺得孩子不省心,可在孩子眼裡,我們卻是完美的。看著一群玩耍的孩子,主持人問玻璃牆外孩子們的媽媽:「你覺得自己的孩子表現得怎麼樣?如果滿分是10分的話,你給孩子打幾分?」媽媽們想了想,給出了調皮、不聽話、不懂事、不好好吃飯等評語,打出了八分、七分不等,低的還有五分。主持人又問玩耍的孩子們,你覺得自己的媽媽怎樣?
  • 家長都喜歡"懂事的孩子",懂事背後隱藏著孩子真實情緒,你知道嗎
    如何權衡一個家長的教育是否成功?相信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看孩子懂不懂事,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但是偏偏他們有自己的個性,表現出的反應與我們所期待的大相庭徑。而那麼聽家長話、不哭不鬧的孩子則成了家長最喜歡的一類。
  • 聽話的孩子都懂事?叛逆時候能"要命",別隨便貼"標籤"
    導語:孩子的教育問題,已經成為了中國三千萬家庭的困擾了,一個好的教育絕不是在於知識的灌輸,而是性格和習慣上的。也許孩子學習很好,在一城一縣都名列前茅的,但是你不能說他未來就能成功,人際交往,為人處世,如果都沒有,那麼他在這個社會上根本生存不下去。大部分的父母喜歡聽話的孩子,這部分孩子執行力都較高,對於父母所要求的儘量會做到,因此也被稱作&34;!
  • 別總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多看看別人家父母是怎麼做的
    前言:不知道有多少家長都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是不是很多家長都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說別人家的孩子那麼聰明懂事乖巧伶俐,其實我們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的同時,也應該多考慮一下自己,我們要先想一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真的那麼差勁,你的孩子就真的比別人差嗎我們要先想一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真的那麼差勁,你的孩子就真的比別人差嗎?
  • 為什麼小時候很聽話懂事的孩子,很多長大後反而沒太大出息
    不知道大家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發現這樣的現象,小時候非常聽話,懂事的孩子,長大以後不見得有太大的出息。甚至很多都過得很一般。而那些小時候不怎麼聽話,反而還有點調皮的孩子,很多都過得還不錯,甚至很多還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獲得了令人羨慕的成果,俗話說就是混得還不錯。
  • 你家孩子特別懂事?那當爸媽的要小心了
    外出的時候經常有人會說「你家孩子真懂事!」「你家孩子好聽話呀!」「你家孩子真乖!」這時候做爸媽的可能心裡一陣高興,表面又故作鎮定的說:「沒有啦,我們也沒怎麼管他!」如果孩子不管在家還是在外都是像別人說的「懂事」、「聽話」、「乖」,那麼做爸爸媽媽的就要小心了!
  • 他是學霸,聽話的別人家的孩子,卻弒母逃逸,是「假自體」毀了他
    那個聽話的孩子殺了自己的母親!隨著福州公安局的一紙通緝令下發,一個神話破滅。他,一直是眾人眼裡聽話,並且是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學,初中到高中,他一直都是尖子生,他以全校第一的分數進入了福州一中,又以高分進入了北京大學。在周圍鄰居眼裡,他是個懂事,聽話的而且自律的孩子。
  • 十歲之前定下六個規矩,孩子將會變得聽話懂事,尤其是後兩個
    想要讓孩子優秀,就應該要從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行抓手,尤其是給孩子制定相應的規矩,是培養孩子最佳的方法。當然規矩定下來後,就要督促孩子落實。通常情況下,在孩子十歲之前,應該要定下六個規矩。2、無論是在超市,還是在他人家做客,都應該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別人的東西,不能亂拿。
  • 孩子太懂事總讓人心疼,愛孩子要讓他學會「不懂事」,父母注意了
    文/小易育兒達人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聽到有人說,這是誰家的孩子,這麼的懂事,也會聽到有人指責有的父母帶出來的娃真是個熊孩子,讓人討厭讓人煩。毋庸置疑,大家一般都喜歡聽話懂事的孩子,覺得父母能教育出來這樣的孩子真是了不得,俗話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父母,所以大家看到懂事的孩子,除了誇讚孩子,更佩服能帶出這樣優秀孩子的家長。但也有人會感到疑惑,孩子太懂事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 孩子,很多時候你不用太懂事
    最近鄭爽在一檔綜藝節目中表示,過早懂事的孩子太令人心疼,無獨有偶,王俊凱也曾表示:懂事得早的孩子,並不一定幸福。在本該撒嬌任性的年紀,為什麼卻要假裝成大人,裝作懂事、聽話的樣子?這樣的孩子,如何讓人看著不心疼?懂事的孩子都有哪些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