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每日一更家庭教育小技巧!
不管你的孩子是自閉症寶寶還是正常寶寶,在日常瑣碎的生活中,一定會有讓你覺得頭疼的事情:
為什麼我家的孩子在做某件事的時候如此不情願、不聽話和逃避,但是其他的孩子卻非常樂意去做?
久而久之家長們可能會有一種心理:
我的孩子真不聽話,別人家的孩子真聽話!
我怎麼生了一個那麼不聽話的孩子?
孩子那麼不聽話,到底是隨了誰?
其實孩子聽話或者不聽話並不是先天出生就帶來的,很多家長其實也明白,孩子的性格與他生長的環境密不可分的關係,但是卻不知道要從哪裡對孩子下手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您有同樣的煩惱,那麼就可以來看看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致使孩子成為了&34;和&34;以及我們家長應該對這種孩子怎麼辦?
在前面我們也經常給大家講:好的行為和不好的行為產生受到行為的前提和後果影響,說白了都是在行為之後孩子所接收到的獎勵造成的。
有的時候爸爸媽媽可能就是在不經意之間強化了孩子的某些不好的行為,就比如四歲的丁丁,不想在規定的時間上床睡覺,他就不停的哭鬧,讓他的父母妥協。這樣就達到了他最終的目的,父母的妥協對他來說也是一種獎勵。
其實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孩子的所有壞的行為都是因為父母或者是其他的人不經意間的獎勵而慢慢地增加壞行為在未來發生的次數。
如果我們對這個行為不獎勵,或者是懲罰他的行為,可能會在日後不會那麼輕易的發生,並且增加的次數也會有所減少。
以下我講到的這三個重點看上去其實很簡單,但是我們仔細檢測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的時候就會很容易發現自己並沒有依據這三個重點來教育孩子,從而發了一些不必要的錯誤。
因此,為了減少孩子壞行為,在未來發生的次數以下的三點一定要嚴格遵守。
01.經常獎勵孩子好的行為
這一點是維持孩子好行為的關鍵。
不管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麼平凡的一件小事,哪怕是突然有一天自己開始穿襪子,或者是有一天把飯後的餐具放在了洗手池裡等這些簡單的行為。
在大人看來很平凡,但是在孩子看來,他可能是想要通過這些行為來讓爸爸媽媽獎勵他。
因此我們需要經常發現孩子類似於這種平凡的好行為,當孩子通過自己的行為,而受到別人的認可的時候,他就更加願意去做某一件事情。
但是如果孩子的某個好的行為不被認可,或者是被忽略,那麼孩子將不會再願意繼續做某件事情。
因此經常性的獎勵決定著孩子未來好行為發生的次數。
獎勵可以是物質上的一個獎勵:氣球、錢幣、冰淇淋、餅乾。也可以是一次外出活動的獎勵:去遊樂場、一起做遊戲等等。
02.不要不經意間獎勵孩子的壞行為
這一點很多家長都容易忽略。
但是,各位家長朋友們一定要清楚的是,當我們在不經意之間獎勵了孩子的某些不好的行為時候,那麼這些壞行為就被強化了,並且在未來發生的次數會越來越多。
平日裡應酬多的父母經常會犯這種錯誤,當爸爸媽媽在獎勵孩子不好行為的同時,其實也就在為孩子未來問題行為發生埋下了伏筆。
可能每個家長都會看到孩子任性的時候,其實任性這個態度就是在爸爸媽媽或者其他人不經意之間獎勵下產生的處事方法,也讓任性變成了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
03.嚴重的壞行為必須懲罰
當然,懲罰是在教育孩子的多種手段中,家長要儘量減少的一種方式。因為懲罰孩子很可能會帶來孩子的情緒抵抗,或者給孩子帶來非常大的陰影。
因此,我們在使用懲罰的時候只用比較溫和型的懲罰,溫和型的懲罰有時候是可以來消退孩子某個非常危險的行為。
我們一聽到懲罰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打孩子罵孩子,其實溫和的懲罰有好幾種形式:
訓斥、某件壞事情的自然結果(比如尿褲子就要承受溼褲子帶來的黏膩感並且要自己清洗)、暫時性的隔離、行為處罰
但是所有的懲罰方式中都不可以用暴力手段,比如拿棍子打孩子,這是原則上要禁止的。
第一個當孩子出現可以被強化的好行為的時候,父母自然性的忽略沒有給孩子強化
第二,爸爸媽媽可能在不經意之間懲罰了一些孩子的好行為。比如孩子剛回到家書包還沒放下就衝向臥室的桌子,其實他的目的是想把貓咪打碎的花瓶扶起來,但是卻被父母訓斥沒放書包就進臥室屋兩個行為相比較,前者其實是更應該被父母關注到的。
第三,對於孩子的壞行為,爸爸媽媽沒有能夠用懲罰手段來懲罰,或者說懲罰沒有達到一定的效果。
舉個例子媽媽帶著兒子在公園裡玩耍,看到了和自己同齡的男孩子兩個人玩的很開心,但不一會兒便廝打起來,媽媽見狀覺得沒有生命危險,心裡就想男孩子皮一點應該的。
以上就是今天給大家分享的家庭教育內容,不知大家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