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乖沒有錯,孩子太乖要小心!

2020-08-27 作者小金同學

每次欣欣媽媽帶欣欣去參加媽媽聚會都特別驕傲,別的媽媽都會羨慕自己有個乖女兒,省心又懂事。但是最近欣欣媽媽憂心忡忡,因為她聽了一位幼教專家說,孩子3歲時會經歷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逆反調皮好動是正常的,相反太乖更應該要注意。恰好老師也反映欣欣在幼兒園很乖,很聽老師的話,但是沒什麼主見,做事都很被動,而且不愛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欣欣媽媽糊塗了,難道孩子乖不是好事嗎?


一、 教育不是為了讓孩子變乖

相信大部分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乖,能夠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好生活中的每件事,這樣聽話的孩子簡直是小天使,真的令人太省心了。我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也常常在教育中犯了這樣的錯誤。

但是,我們的教育並不是為了讓孩子變乖,而是要教育孩子成為一個遇事有主見,出事能獨立承擔責任,有創造力和判斷力的,具有完整人格的人。

德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調查,對象為2-5歲具有強烈逆反傾向和沒有逆反傾向的孩子各100名。具有逆反傾向的100名兒童中,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而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名兒童中,僅有26%的人意志堅定,其餘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結果表明,3歲叛逆期的反抗行為意味著孩子有獨立的想法,這正是鍛鍊孩子主動性、培養他們創造力和判斷力的良好時機。如果一味要求孩子乖巧聽話,總是生活在父母的指揮之下,就會養成凡事聽別人安排的習慣,失去自主做事的主動性,長大後也會變得循規蹈矩,亦步亦趨。

3歲叛逆期的孩子,最主要的表現就是逆反,簡單地說,就是孩子做的與你所期待的是逆向的。所有孩子都應該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不乖沒有錯,因為他們敢於自我表達,自我嘗試。

而太乖的孩子則羞於表達,不敢表現,這將會影響他們的表達能力,做事能力以及創造能力的發展。所以,孩子太乖有可能是表達能力不足引起的,需要得到父母足夠的重視。


二、孩子太乖,錯在父母

1、父母經常誇獎孩子乖。

有的孩子乖巧是天生的,比如女孩就會比男孩乖巧一點,而有的孩子乖是後天教育出來的。如果孩子過於乖,甚至到了沒有主見的地步,那麼父母就要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理念給孩子帶來了不良影響。

當孩子表現乖巧時,媽媽習慣對孩子的乖進行各種過度的獎勵,經常會說「寶寶這麼乖,媽媽獎勵你吃糖」「真乖,媽媽給你買玩具,帶你去遊樂場」。而我們的這些行為就內在強化了「乖」這個行為在孩子的大腦中影響。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從乖變成了配合,順從,最終放棄選擇,失去主見。

2、父母性格強勢,孩子不敢不乖。

強勢的父母喜歡主導一切,指揮孩子一切行為,習慣讓孩子做決定時要配合自己,跟上自己的腳步,長期這樣,孩子會變得人云亦云。看似乖巧,其實是孤僻。

同樣,性格過於順從的父母帶出來的孩子也可能是順從型的,一部分來自於遺傳,另一部分是父母行為的後天影響,因為父母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孩子的每一個行為。


三、 家有「太乖」的小孩,父母不能忽視

第一,父母要跟孩子多多溝通,增加與孩子的互動,引導孩子活潑樂觀起來。

父母對於「太乖」的孩子更要增強溝通,除了和他多說話,多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讓孩子參與到平時的家務勞動中來。

請孩子幫忙擺放碗筷,幫忙洗菜,擇菜等,在互動中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也能建立親子間緊密的聯繫,培養孩子的信賴感。

互動是一種最好的溝通方式,在互動中孩子學會與人合作,同時感受到父母的愛與關心,這樣他就不會把自己關在自己的小世界裡。

同時,父母還應該多讓孩子跟小朋友多交往,鼓勵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愛好。


第二、肯放手,允嘗試,給方法,多鼓勵。

如果想讓孩子變得有主見,堅強有責任感,那麼父母就應該學會放手,多去詢問孩子的意見,引導他正確表達自己的訴求。只要在確認安全的前提下,允許他想嘗試的任何事,同時在他遇到困難時提供相應的方法給予支持。

同時,在孩子做出正確的事情時要多鼓勵,多表揚,給予正面的反饋,與孩子形成良好的互動。

例如,在玩積木時,我們不要過多幹涉孩子的搭法,不要逼著孩子按照說明書上的圖形去搭,讓孩子自由地去做。孩子做得好時,可以多誇他的創造力,動手能力等等。對於順從的孩子,我們要做的就是注意培養他的能動性和創造性。


安安靜靜,不吵不鬧的孩子可能讓你覺得很省心省事,正因為這樣,很多時候你可能就在不經意間忽略了孩子。當孩子從安靜變成了孤僻,從乖巧變成了順從,從懂事變成了畏縮,木已成舟,那時再後悔就晚了。

所以,家有「不乖」的小孩,不要強迫孩子變乖。孩子的天性本該自由奔放,對任何事都充滿好奇並躍躍欲試,只要家長正確引導孩子,一定會快樂成長!而家有「太乖」的孩子,父母更加不能忽視,要注意進行有效的引導。

願每一個孩子都能在父母的關愛中,健康快樂,積極樂觀地成長!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與我一起交流育兒知識。讓我們與孩子一起學習成長。

成為更好的父母,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相關焦點

  • 孩子,你不可以學壞,但是可以不太乖
    在心底,我一點也不希望我的孩子也那麼「乖」。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與讚賞,而委屈自己,這是大多數「乖孩子」的成長模式。一網友說:「小時候跟著奶奶去商店,心裡明明非常想要買一個玩具,卻不敢說出來,甚至還主動說自己一點都不想要玩具,這樣奶奶就會誇自己『乖』了。」
  • 別再教你的孩子乖!他:太「乖」的孩子,出社會可慘了
    ,從未染惡習,成績雖不優異,但做事中規中矩,大學在半工半讀外加助貸下完成學業;當時我認為的乖,是種自律,出於對己身的負責,每個決定必然要謹慎。臨床工作中不難發現,有些人並不適合這項職務,不夠謹慎,做事散漫,三不五時給錯藥,缺乏周詳評估以致於患者錯失治療時間,即便會議多次檢討這些同事的去留,長官皆僅以至少她乖,願意承擔許多同仁不願意做的勞務,所以並未開除,然後將評鑑工作、開會、報告、雜務全交給她,說好聽是愛將,但工作從早做到晚,隨傳隨到,每日
  • 靈商引航:孩子太「乖」,並不是好事
    1、不敢對外人表達自己的情緒在這些孩子的眼裡,父母很嚴厲,如果想讓父母開心,自己就得聽話,如果自己不乖,父母就會大發雷霆,時間久了,孩子不敢再對父母說出心裡話。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會特別沒有安全感,不敢與外人表達自己的情緒,不管是喜怒哀樂,孩子只會藏在自己的心裡,孩子長期受到壓抑,難免會出現心理問題。
  • 不要把孩子養得太「乖」,這個社會不會善待「乖」的人
    ,「你家的孩子好乖啊,我家孩子就不乖。」「乖」是中國人的專屬名詞,英文單詞沒有乖這個解釋。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用「乖」來要求孩子,用「乖」來誇獎孩子。因為孩子的「乖」可以省心,是父母炫耀的資本,也是大家都喜歡的老實人的標準。
  • 太乖的孩子,缺乏創造力
    受訪專家: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兼青少年法律研究所所長 孫宏豔本報實習記者 嚴立新「我兒子從來不頂嘴,讓他幹嘛就幹嘛,可乖了」「我孫女也是,從來不吵著要這要那的,帶她逛街特別省心」。很多大人都喜歡乖巧的孩子,甚至在教育孩子時經常會說類似於「你要乖、要聽話」「你看別人家的孩子多懂事」這樣的話。
  • 孩子太乖未必是好事,父母需警惕那些平時不哭也不鬧的孩子
    原來小女孩跟別的孩子一起搶鞦韆玩,沒有搶到,就哭了起來,她媽媽一邊給她擦眼淚,一邊強調「哭是不乖的行為」,最後在那個媽媽的「媽媽不喜歡不乖的孩子」、「你再哭,媽媽就走了」的威脅下,小女孩停止了哭泣。可是,明明孩子心中還有情緒在,卻為了讓媽媽覺得自己很乖,讓媽媽繼續喜歡自己,而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這可能表面上看上去是好事,但是長此以往的話,對孩子來說後患無窮。
  • 李開復: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
    當然,並不是說當孩子三歲的時候,你就讓他要獨立。當孩子還分不清楚對與錯的時候,父母還是要輔導,但是父母親要學著慢慢去放手,慢慢地,讓孩子自己去決策。許多父母希望孩子乖,乖就是聽話,聽話就是要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李開復說,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相反地,我希望他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做最乖的小孩,絕非是我培養小孩的目標。但如果乖是善體人意、懂禮貌,這些我覺得還是不錯的。
  • 「你不在家孩子挺乖的」娃不聽話都是媽媽錯?這「鍋」甩得有點冤
    因為很多媽媽都清楚,自己不是慣孩子的人,也沒有故意讓孩子跟老人作對,心裡也是十分委屈。「你不在家孩子挺乖的」,寶媽聽了這句話內心五味雜陳我朋友昨天晚上也遇到了這樣的事。她出差一周,昨晚剛剛到家,孩子一見到她,原本睡意朦朧的小臉,一下子就精神起來了。抱著媽媽大喊大叫,還吵著不睡覺,要讓媽媽陪自己玩。
  • 不要做循規蹈矩的「乖」孩子
    蔡康永曾言,如果孩子什麼都不要,太乖,是一件很可怕的事。相信,這話肯定不少孩子感同身受。好孩子和壞孩子,好像只要懂事、不向父母討要東西、不頂撞長者老師、不做任何出格的事、不跟成績不好的孩子交朋友、老老實實
  • 「乖」孩子會被老師喜歡嗎?
    可是,當女兒降臨到我生命之中的時候,卻讓我大失所望,她不僅不乖,還經常令我抓狂。生活中的「乖」孩子,往往討人喜歡。而不乖的孩子,卻讓人很崩潰。每當情緒失控的時候,我就對自己說,你要淡定,你是學心理學的,如果連自己的情緒都搞不定,怎麼去幫助別人呢。於是就很快就把情緒調整過來。
  • 為什麼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
    明明媽媽不在的時候,寶寶就非常獨立,自己玩的很開心,但是只要媽媽一出現,寶寶就會變得非常嬌氣,粘人,男寶寶也是如此。不僅如此,家裡人還會指責媽媽,寶寶不乖,都是你慣的...那為什麼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呢?
  • 為什麼李開復說不培養「乖」孩子?
    大家看到的是一個聰明、玲麗、高情商的乖巧的孩子。但是為什麼長達8年的強迫症困擾卻沒有被及時發現呢?袁遠在自殺後留給媽媽黃侃女士的遺書中寫道:「親愛的媽媽:我知道我沒有資格鼓勵你要堅強不要為我哭泣之類……我真的太太太累了,八年來一次次平定崩塌的心靈,而當它再一次崩塌時我又無能為力,只有咬牙忍受再尋找調整的機會,而現實的事務又被耽擱著
  • 毀掉一個孩子有多簡單?一句「乖,聽話」就夠了。
    一句「聽話」壓制了孩子的情緒表達,忽視了「孩子為什麼不乖」的原因,忽視了孩子的心理需求。植物成長要澆水,要不會蔫兒,會枯萎;人餓了要吃東西,要不會低血糖,營養不良,甚至得胃潰瘍;心裡難受了要排解,要不會壓抑,會崩潰。一味地讓孩子「聽話」是會出問題的。
  • 為什麼孩子和媽媽在一起就不乖?
    孩子遇到媽媽就表現出各種調皮不乖,是因為孩子的內心有衝突,他需要藉助自己的行為來表現出內心的衝突。0-3歲的孩子不乖0-3歲的孩子不乖是因為安全感受到了挑戰。0-3歲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時期。在兒童教育中,我們常常會強調安全感的問題,安全感實際上就是一種讓孩子感到安心和放鬆的感覺。寶寶最初的安全感完全是從媽媽那裡獲得的。
  • 為什麼有媽媽在孩子反而不乖?孩子的這點小心思,很多媽媽不知道
    她說:「女兒最近太黏人了,只要我在家她反而不乖,都不知怎麼辦好啦。」原來華姐家三歲多的女兒,平時都是奶奶帶,下班後就是自己帶,但是最近有點反常,每次她回家之後,女兒就一直黏著媽媽不撒手,還總是鬧著要抱。
  • 孩子太「乖」也是問題嗎?
    上周,有一位家長向我們諮詢:孩子太乖、規則性意識太強要如何進行引導呢 ?本期,我們邀請到《心悅教育周刊》的心理專家楊春老師來解答這位家長的疑惑,分享給大家。案例內容:周刊的老師好,我是一位媽媽,我家孩子今年剛上小學,他非常乖,但是我覺得疑惑的地方是孩子對自己的要求特別高,每次考試必須第一名、100分,每天給自己定目標要背單詞,少背一個都不開心,即使我們大人都覺得他做的非常棒了,也常鼓勵安慰他
  • 「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這個鍋你背了多久?
    作者|卡卡辛前幾天,在知乎看到有位媽媽在講述自己的困惑:3歲的女兒變得特別纏人,只要她在家,孩子就會像跟屁蟲一樣粘著她。沒事就要抱抱,吃飯不好好吃,睡覺更是要三催四請。可是這麼一個「小魔王」在幼兒園老師的嘴裡,是個「正能量寶寶。」家裡人也都說「媽媽不在的時候特別乖,只會鬧媽媽」。
  • 香港幼兒園為什麼這麼強調孩子要「乖」?
    說起來也很有意思,前幾天有個朋友抱怨說她覺得她小孩明明很乖,卻遭到了老師的投訴。原來某一天在幼兒園分組作業時,畫畫組只能容納六個小朋友,大家要按秩序輪流等候,其中一個孩子很著急也略微強勢些,就讓我朋友的小孩去手工組,朋友小孩其實還沒畫完呢,但他還是讓開了。
  • 當孩子長大以後就會發現,孩子太乖,未必是件好事
    在很多家長眼裡,好孩子那一定就是聽話的乖孩子。我們經常會聽到來自他人的誇獎:「你家寶寶真乖。」「你家孩子這麼聽話。」但是,孩子太乖真的好嗎?因為我的乖,我沒能為自己的夢想拼一把,這是我終身的遺憾。我總會反駁:「不喜歡就是不喜歡,為什麼非要逼著她聽話?她有自主選擇吃什麼穿什麼的權利!」 據美國心理學協會研究表明:成年時碌碌無為的人,或為生計而發愁,或頻繁更換工作,他們童年時在性格上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過於乖巧。
  • 上海殺妻焚屍案告訴我們:請千方百計地教育孩子「別太乖」
    令人膽寒的是,在監獄裡,嚴某傑冰冷地說他沒有任何想法,「我現在就想等槍斃,死就死。」可劉娟又有什麼錯?她優秀得體,單純溫柔,一生未做壞事,為何會這樣?為何會這樣? 或許從每一個,自幼就被教導要聽話、要懂事的小女孩身上,都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