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欣欣媽媽帶欣欣去參加媽媽聚會都特別驕傲,別的媽媽都會羨慕自己有個乖女兒,省心又懂事。但是最近欣欣媽媽憂心忡忡,因為她聽了一位幼教專家說,孩子3歲時會經歷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逆反調皮好動是正常的,相反太乖更應該要注意。恰好老師也反映欣欣在幼兒園很乖,很聽老師的話,但是沒什麼主見,做事都很被動,而且不愛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欣欣媽媽糊塗了,難道孩子乖不是好事嗎?
相信大部分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乖,能夠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好生活中的每件事,這樣聽話的孩子簡直是小天使,真的令人太省心了。我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也常常在教育中犯了這樣的錯誤。
但是,我們的教育並不是為了讓孩子變乖,而是要教育孩子成為一個遇事有主見,出事能獨立承擔責任,有創造力和判斷力的,具有完整人格的人。
德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調查,對象為2-5歲具有強烈逆反傾向和沒有逆反傾向的孩子各100名。具有逆反傾向的100名兒童中,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而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名兒童中,僅有26%的人意志堅定,其餘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結果表明,3歲叛逆期的反抗行為意味著孩子有獨立的想法,這正是鍛鍊孩子主動性、培養他們創造力和判斷力的良好時機。如果一味要求孩子乖巧聽話,總是生活在父母的指揮之下,就會養成凡事聽別人安排的習慣,失去自主做事的主動性,長大後也會變得循規蹈矩,亦步亦趨。
3歲叛逆期的孩子,最主要的表現就是逆反,簡單地說,就是孩子做的與你所期待的是逆向的。所有孩子都應該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不乖沒有錯,因為他們敢於自我表達,自我嘗試。
而太乖的孩子則羞於表達,不敢表現,這將會影響他們的表達能力,做事能力以及創造能力的發展。所以,孩子太乖有可能是表達能力不足引起的,需要得到父母足夠的重視。
1、父母經常誇獎孩子乖。
有的孩子乖巧是天生的,比如女孩就會比男孩乖巧一點,而有的孩子乖是後天教育出來的。如果孩子過於乖,甚至到了沒有主見的地步,那麼父母就要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理念給孩子帶來了不良影響。
當孩子表現乖巧時,媽媽習慣對孩子的乖進行各種過度的獎勵,經常會說「寶寶這麼乖,媽媽獎勵你吃糖」「真乖,媽媽給你買玩具,帶你去遊樂場」。而我們的這些行為就內在強化了「乖」這個行為在孩子的大腦中影響。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從乖變成了配合,順從,最終放棄選擇,失去主見。
2、父母性格強勢,孩子不敢不乖。
強勢的父母喜歡主導一切,指揮孩子一切行為,習慣讓孩子做決定時要配合自己,跟上自己的腳步,長期這樣,孩子會變得人云亦云。看似乖巧,其實是孤僻。
同樣,性格過於順從的父母帶出來的孩子也可能是順從型的,一部分來自於遺傳,另一部分是父母行為的後天影響,因為父母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孩子的每一個行為。
第一,父母要跟孩子多多溝通,增加與孩子的互動,引導孩子活潑樂觀起來。
父母對於「太乖」的孩子更要增強溝通,除了和他多說話,多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讓孩子參與到平時的家務勞動中來。
請孩子幫忙擺放碗筷,幫忙洗菜,擇菜等,在互動中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也能建立親子間緊密的聯繫,培養孩子的信賴感。
互動是一種最好的溝通方式,在互動中孩子學會與人合作,同時感受到父母的愛與關心,這樣他就不會把自己關在自己的小世界裡。
同時,父母還應該多讓孩子跟小朋友多交往,鼓勵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愛好。
第二、肯放手,允嘗試,給方法,多鼓勵。
如果想讓孩子變得有主見,堅強有責任感,那麼父母就應該學會放手,多去詢問孩子的意見,引導他正確表達自己的訴求。只要在確認安全的前提下,允許他想嘗試的任何事,同時在他遇到困難時提供相應的方法給予支持。
同時,在孩子做出正確的事情時要多鼓勵,多表揚,給予正面的反饋,與孩子形成良好的互動。
例如,在玩積木時,我們不要過多幹涉孩子的搭法,不要逼著孩子按照說明書上的圖形去搭,讓孩子自由地去做。孩子做得好時,可以多誇他的創造力,動手能力等等。對於順從的孩子,我們要做的就是注意培養他的能動性和創造性。
安安靜靜,不吵不鬧的孩子可能讓你覺得很省心省事,正因為這樣,很多時候你可能就在不經意間忽略了孩子。當孩子從安靜變成了孤僻,從乖巧變成了順從,從懂事變成了畏縮,木已成舟,那時再後悔就晚了。
所以,家有「不乖」的小孩,不要強迫孩子變乖。孩子的天性本該自由奔放,對任何事都充滿好奇並躍躍欲試,只要家長正確引導孩子,一定會快樂成長!而家有「太乖」的孩子,父母更加不能忽視,要注意進行有效的引導。
願每一個孩子都能在父母的關愛中,健康快樂,積極樂觀地成長!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與我一起交流育兒知識。讓我們與孩子一起學習成長。
成為更好的父母,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