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媽媽不在的時候,寶寶就非常獨立,自己玩的很開心,但是只要媽媽一出現,寶寶就會變得非常嬌氣,粘人,男寶寶也是如此。不僅如此,家裡人還會指責媽媽,寶寶不乖,都是你慣的...
那為什麼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呢?
其實孩子不乖的現象背後,本質裡隱藏的,都是孩子對媽媽的需求
編輯
1、孩子天生對母親就有一種依賴感
「媽媽在孩子就不乖」,並不是常人以為的媽媽的育兒方式出了問題,相反,其實是,孩子和媽媽的親子關係健康又親密。
編輯
孩子把媽媽當成最信任的人,才敢在媽媽面前表現出最不好的一面。
2
孩子無條件信任媽媽,安全感足
「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其實是好事,是孩子安全感充足的一種表現。
孩子無條件信任媽媽,所以敢把自己的所有負面情緒都發洩出來,不用小心翼翼照顧大人的心情。
平時上班忙的媽媽,一般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帶著,老人捨不得花錢,公園裡的娛樂設施很少讓孩子玩,孩子在他們面前也表現得很懂事,從來不敢耍賴犯渾。只有在媽媽面前,才願意放下戒備,做個任性的小孩。
編輯
也曾聽一位幼師說過,幼兒園的孩子不論在學校時多麼聽話獨立,一回到媽媽身邊都會變得調皮搗蛋,露出不乖的一面。
這正是因為孩子只會在最信任最親近的人面前釋放真實的自己,而這個人毫無疑問就是媽媽。
面對這種不乖的孩子,媽媽們先不要指責,而是為他們敢於勇敢表達自己的需求而驕傲吧。
3
孩子用不乖,來試探媽媽底線
《美國育兒百科》指出:媽媽不在家,保姆或者家人告訴你孩子們表現的像個天使時,不要偷著開心覺得孩子終於長大了。
編輯
孩子並沒有長大,而是他們對別人的信任不足,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孩子不敢跟其他的人撒野,是他們自我保護、心智小成熟的一種表現。
因為他們明白,在媽媽面前不講理、撒潑,還可以被原諒;但是面對別人,可就沒有這麼大的膽子了。
4 隱藏在心裡的委屈,需要找人發洩
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體驗,在公司、或者其他地方受了委屈,往往只能「打落牙齒往裡吞」,面對至親的人,卻不需要掩飾,不滿能夠很快發洩出來。
其實,孩子和大人一樣,也喜歡把自己的不滿和委屈,都發洩到最親近的人身上。
5 孩子也有分離焦慮
現在的眾多媽媽,往往能夠「頂起半邊天」,既要操持家裡,又是公司的重要骨幹。
朝九晚五、早出晚歸,跟孩子相處的時間,一天之中往往只有幾個小時。
長時間見不到媽媽,孩子往往會不確定:我的媽媽去哪裡了?還會不會回來?她還愛我嗎?
編輯
所以,每次當媽媽要出門的時候,孩子就會產生「分離焦慮」,特別害怕媽媽就此離開。其實,這只是孩子變相「求關注」的一種方式。
說到底,孩子在媽媽面前表現的種種不講理、不懂事的行為,都是在展示最真實的自己。對於媽媽來說,這是「甜蜜的負擔」,因為,孩子的心扉依舊向你打開著呢!
怎樣解決「媽媽在,孩子就不乖」?
編輯
01.
理解孩子的真實情緒
美國作家帕蒂·惠芙勒在《傾聽孩子》一書中指出:
孩子喜歡在家裡,在至親面前表達全部情感,是因為他能被傾聽和理解。孩子被理解得越多,以後在外面他就會表現得越好。
編輯
面對孩子「哭鬧作妖」時,先幫助孩子確認自己的情緒,並藉助同理心表示對孩子的接納和理解。
比如文章開頭,寶媽可以從廁所出來後告訴孩子:「我知道寶貝是因為看不到媽媽很擔心,所以才哭著找媽媽的。媽媽要是看不到寶貝也會擔心,會想你的哦。」
一句「我知道」去同理,比給孩子講一百句大道理還管用。
02.
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
讓孩子知道,我們可以無條件包容他的情緒,不管他是什麼樣子,都是我們最愛的孩子。同時,讓孩子知道我們的底線,樹立正確的規則意識也很重要。
2歲左右的孩子就開始進入「自我意識敏感期」,他們開始意識到「我」的存在,有了「我」的想法,不想凡事聽爸爸媽媽的「指令」。
編輯
同時,他們也開始進入規則敏感期,習慣性唱反調、說「不」,這背後的潛臺詞其實就是:「這個規則能改嗎?這件事我能做嗎?」我們就可以開始給孩子樹立一些規則意識了,比如:
● 哪些是紅線不能碰——不玩插座、不往嘴裡塞小零件等涉及安全的事情;
● 哪些行為是不合適的——打人咬人、搶玩具等傷害他人的行為;
● 哪些事情是可以商量的——今天穿哪件衣服、想吃什麼、想去哪兒玩等。
從小建立規則意識,長大後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03.
引導孩子反思自己的行為
孩子很多時候是因為不會表達,才只能用不乖的行為吸引注意。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反思自己這些行為是否真正解決了問題,達到了目的。
比如,當孩子再次通過不願意睡覺,反覆折騰來讓媽媽多陪陪自己時,可以告訴孩子:「寶貝是不是希望跟媽媽多玩兒會啊,媽媽也想多跟寶貝待會兒。但是現在太晚了,寶貝不睡覺明早就起不來,早上就不能跟媽媽一起玩刷牙遊戲了哦。你這周都早點睡,媽媽也好好把工作做完,周末就有時間,可以帶你去遊樂園玩一整天好不好?」
04.
給予孩子高質量陪伴
成年人的世界確實沒有容易二字,有太多事情需要處理,但學齡前孩子的世界裡卻只有我們。他們把所有的愛都投在了我們身上,所以有時候可能會讓我們有點「煩」。
但,父母的有效期也就十年,隨著他們長大,有了自己的圈子和世界,我們再想讓他們粘著自己都難了。
編輯
所以,當你一大早被孩子從被窩裡吵醒時,先別生氣,畢竟一個人得多愛你才願意睜開眼睛第一時間來找你,才願意一起床就來親你抱你。
面對在媽媽面前用「作妖」來尋求關注的孩子,我們要更有耐心,多些正面的細節上的鼓勵,把生氣和指責改成擁抱和親吻,讓孩子知道媽媽一直都在關注著他,他不用刻意引起我們的注意。
在條件允許下,儘可能多給孩子一些高質量的陪伴吧,用心地陪伴孩子才能感受到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