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聽到媽媽們抱怨說: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難帶?
談到這個話題,她們往往會說:
每次下班回到家,孩子老纏著讓我抱,可我累一天了實在沒精力;
就連吃飯的時候,都讓抱著吃,可我不在家孩子就能坐在寶寶椅上自己吃;
只要我稍微不順著他,他就大哭大鬧發脾氣,可我不在家他就好好的。
實在沒想到孩子小小年紀,竟然也有兩幅面孔。
媽媽不在家時,孩子乖得像個小天使,只要一在家,孩子就變成了「混世小魔王」。
這也讓很多媽媽疑惑不已:
為什麼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呢?
01人們常說,「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一場」,真不見得這是一件壞事。
美國加州大學醫學院精神科臨床教授阿蘭·斯格爾曾說:
「1~2歲,是孩子出現黏人行為的最明顯階段,他們把媽媽或看護人看作一個『安全基地』,當有安全需求時,就會返回看護人身邊。」
換個角度想,孩子「磨娘」那是因為他們知道,媽媽是他們最親近的人,在媽媽面前,他們可以肆無忌憚。
當孩子們有了「小心機」知道這樣能釋放情緒,讓自己獲得滿足,還會向媽媽尋求幫助,對孩子成長有很重要的意義。
02
其實,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蘊藏著對應的心理動機。他們不是故意使壞,只是為了表達某種需求。
就比如孩子「磨娘」行為的背後,也是他們複雜的內心世界。
我們仔細回想一下,孩子不乖、黏媽媽的時候,是不是這幾種情況?
(1)三歲以前,寶寶本來就和媽媽更親密
因為十月懷胎,他們在子宮這樣「安全」的環境中,熟悉了媽媽的心跳、味道,這種依戀難以割捨。
想要他們長成一個「獨立」的人,這個過程是逐漸的,而不是突然的。
當然,這種依戀會隨著他們的成長而逐漸變淡,我們不要粗暴的制止,保護好孩子脆弱又敏感的心,不讓寶寶失去安全感。
(2)在別處積攢的情緒,來媽媽面前發洩
有一次,在遊樂場看到過這樣一幕。
幾個孩子玩滑梯的時候,其中一個大孩子插了隊,後面被插隊的那個小孩,哇的一聲哭了。
然後就來到媽媽面前,一邊捶打著媽媽,一邊大哭。
因為他知道,他打不過「大哥哥」,但是他心裡又有憤怒的情緒,他只能跟媽媽發洩。
這種感受我們也應該理解孩子,我們成年人積壓了滿腹的怨氣,也是容易對親近的人發洩的,更何況是表達能力不好的孩子。
(3)知道媽媽的底線,而不敢去試探別人的
孩子跟媽媽以外的人不敢「撒野」,其實是他們心智成熟的一種「小心機」。
他們知道,自己即使撒野媽媽還是會親親抱抱他們,可是對於別人,他們就「慫」了,沒有「膽量」去試探。
(4)需求得不到滿足,以「磨娘」的形式發洩
很多職場媽媽,每天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不多,最多就是從晚上回到家到孩子睡覺的那三個小時。
時間久了,孩子的內心總會不安。他們不知道,媽媽為什麼不陪著他們,更不確定媽媽會不會回來,還愛不愛他。
所以見到媽媽後,他們會表現出「分離焦慮」。
其實,寶寶們只是沒有得到足夠的愛與關注,對媽媽的渴望,以一種「求關注」的方式在發洩。
03
媽媽在的時候,孩子格外不乖,這根本上就是他們對安全感旺盛的需求。
那麼,我們這份安全感的給予,除了陪伴,還要做到這幾件事。
(1)足夠的耐心,允許他們發脾氣
當寶寶發脾氣的時候,我們的理智也可能已經崩潰,但是還是要跟即將爆發的自己說一聲暫停;大吼大叫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還會讓孩子缺乏安感的表現愈演愈烈。
平靜而溫和的對待,不打壓,不懲罰,就對了。
(2)用遊戲方式進行漸進式分離
我們可以用一些寶寶感興趣的遊戲來分散他的注意力,採取漸進式的方式減少孩子的黏人頻率。
比如,可以先陪孩子一起玩他喜歡的遊戲。當發現孩子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他喜歡的遊戲上時,我們就可以對他說:「媽媽要去做飯,就在你旁邊,不離開你,你自己先玩一兒吧。」
要注意的是,我們一定要讓孩子知道我們在哪裡,不可以看到孩子正玩得開心就突然不見,這樣孩子會覺得非常沒有安全感。
在我們離開之前,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並且徵得他的同意。可以這樣說:「媽媽暫時離開一會兒,馬上會回來,好不好?」一般情況下,孩子會同意的。
(3)高質量的陪伴
孩子缺乏安全感,經常作妖,其實就是父母的陪伴沒有做到位。
所以,大人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儘量不要自己玩手機,把孩子晾在一旁玩玩具,而是要互動起來,比如和孩子一起搭積木、讀繪本、帶孩子遛彎等,這才是有效陪伴。
只有用心陪伴,孩子才能感受到愛,才能確定爸爸媽媽是愛著自己的,才會有安全感。
所以,當孩子再作妖的時候,請一定告訴他:媽媽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