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在家,孩子就不聽話。」背後真相讓媽媽既心疼又暖心

2020-09-15 有遊有謀育兒

一朋友說,她最近被婆婆嫌棄了,說她不在家,孩子可乖了,幹啥都好,她一回來,孩子就變的哼哼唧唧的不聽話,剛建立的生活規律都亂了。婆婆甚至說讓她晚點回家,等孩子睡了再回來,周末也別呆在家,去公司加班得了。

自己不在家,孩子好好的,乖的像個天使,好好吃飯、玩耍,懂事又省心;等媽媽下班回到家,孩子立刻變成「小惡魔」,各種纏著媽媽撒嬌,讓餵吃飯、陪玩,媽媽稍微不順著寶寶,他們就大哭大鬧發脾氣。最近我家二寶也是這樣。只要我回到家,他就愛哭鬧,連我洗個手的功夫他都不願意,哭著拽我出來陪他。

很多媽媽對孩子這樣反常的行為很是不解。但是知道原因後,也許你會心疼。

為什麼媽媽在家,孩子就不聽話了?

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自我發展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認為,6個月-2歲是個體化分離時期,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心理和生理髮育快速,甚至會讓他們感覺有點焦慮和無所適從,他會逐漸意識到自己和媽媽不是一體的。

孩子從出生媽媽就在身邊陪伴,隨著他們的成長,他們會逐漸發現,媽媽並不完全屬於自己,於是就會產生焦慮,他們會不斷試探和確認以保證媽媽時刻在自己身邊,所以會特別的粘媽媽。

比如我家二寶在玩小汽車玩具的時候,會突然停下來,然後跑到我懷裡坐下繼續玩。如果發現我不在他旁邊,他就立刻大聲哭喊找媽媽,不管我在做什麼,他會一秒也等不了的拉著我坐到他旁邊,然後他才會很安心的玩。

向媽媽尋求關注,表達情緒

帕蒂·惠芙勒在《傾聽孩子》一書中所說:

「孩子喜歡在家裡,在至親面前表達全部情感,是因為他能被傾聽和理解。孩子被理解的越多,以後在外面他就會表現得越好。」

孩子見到媽媽後,心情放鬆了,用哭鬧和磨人來獲得媽媽更多的關心和關注。比如非要媽媽抱著,一會讓媽媽畫畫,一會讓媽媽講故事,不停的做這個做那個,只要媽媽沒有及時回應,寶寶就會大喊或者大哭來表達不滿。尤其是3歲以下的孩子,他們還不能很好得組織語言,只能通過這種「直白」得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其實他們只是想吸引媽媽的注意力,想讓媽媽多陪陪自己。

對媽媽足夠信任,很愛媽媽

俗話說孩子看見娘,無事哭一場。孩子在最熟悉最愛的媽媽面前,才不需小心翼翼,才會放心的展露自己的情緒。

《美國育兒百科》裡也提到過:

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家人或保姆告訴你,孩子表現得像個天使,千萬不要急著高興,這只是因為孩子對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雖然爺爺奶奶也愛孩子,但是媽媽的愛,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孩子也更加依戀和信任媽媽。媽媽才是孩子的安全島。

鄰居說起一件事讓她至今都有些心疼的事。她說有次孩子讓爺爺奶奶帶回老家幾天。自己想孩子又怕和孩子視頻引起孩子哭鬧,都不怎麼敢說話。爺爺奶奶說孩子特別乖,讓她放心。後來媽媽發現其實是孩子怕爺爺奶奶批評,才不太敢在他們面前撒嬌哭鬧。

是不是有點心疼孩子?孩子之所以黏媽媽,在媽媽身邊撒嬌,那都是滿滿的愛和信任,媽媽應該感到幸福才對。那些和媽媽在一起才不乖的孩子,是彼此的福氣。

想一想成年人也是如此,只在最熟悉和親近的人面前,才會肆無忌憚的表現自己脆弱、糟糕的一面。

我們應該怎麼做?

理解孩子的這種行為

媽媽要理解孩子,不要給孩子貼上「不乖」,「不懂事」的標籤。也不要因為孩子黏自己,哭鬧而對他們大吼大叫,要給孩子足夠的理解和接納,對孩子耐心一點,孩子感受到媽媽的愛,「見娘就哭」才會越來越少。多給予孩子關注,讓他的情緒有釋放的出口,終有一天,他會慢慢變成一個獨立而又內心充滿能量的人。

高質量的陪伴

高質量陪伴會讓孩子獲得更多的安全感。

父母不要一邊陪孩子一邊分心做其他的事,放下手機,陪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讀繪本,看書,玩遊戲,一起去戶外運動,孩子就會很滿足。

孩子是很敏感的,父母是否一心一意陪伴自己,他們是能感受到的。在高質量的陪伴中,孩子獲得媽媽足夠的愛和安全感,才會更加獨立,在媽媽短暫離開時才不會感到緊張和恐慌。

多和孩子溝通,告知行程

媽媽不要瞞著孩子偷偷溜走,這樣會讓孩子更加焦慮,害怕媽媽突然不見,沒有安全感,就會在媽媽回家後更鬧著粘著媽媽。媽媽出門前,最好提前告訴孩子自己什麼時候要出去,什麼時候回來,讓孩子有個心理準備。同時在出門時,要和孩子說再見,或者擁抱孩子告別,增加點儀式感,孩子會更容易接受即將到來的分別。

相關焦點

  • 「只要你在家,孩子就不乖!」背後的真相令人心疼
    這樣的困惑相信很多媽媽們都不陌生。只要你在家,孩子就像小蜜蜂,圍著你轉,什麼事都要找你,而且非常不配合,有點不樂意還要哭鬧。朋友才恍然大悟,孩子這哪裡是乖,他只是不怎麼敢在爺爺面前鬧,只有跟媽媽在一起時,他才敢無所顧忌地表達需求、發洩情緒。這種情況有點像一些成年人在外面受再大委屈也能堅強不掉眼淚,可是只要愛人或父母關心幾句,就忍不住泣不成聲。人總是在自己最愛的人面前更任性,孩子也是。
  • 為何孩子只要一見媽媽就「翻臉」? 家長別「傷心」,真相太暖心了
    不過有時我們會發現,為何孩子只要一見媽媽就瞬間「不聽話」甚至「翻臉」?其實,背後的真相很暖心。案例幼兒園的報名已經結束,大部分的孩子即將在9月份上幼兒園,屆時又會出現很多可愛的「戲精」孩子。小美的孩子萌萌在去年上幼兒園的時候,就出現了演戲演出影帝既視感的勁頭。
  • 我媽說,「只要你在家,孩子就不聽話」,原因扎心了
    很多媽媽都受到過這樣的質疑: 只要你一在家,那個老老實實的孩子秒變「小惡魔」:撒嬌耍賴、不肯睡覺、又瘋又鬧…… 媽媽不在家孩子啥都好,一回來生活規律都亂套…… 明明是對孩子投入時間最多,對孩子最用心也最累的人,可最後全家人都指著鼻子怪你:「慈母多敗兒」!
  • 為什麼孩子一見到媽媽就不聽話愛哭?明白真相後,真的讓人很心疼
    相信很多媽媽也會有這樣的困擾,其實媽媽們大可不必如此糾結,孩子們有這樣的情況是非常正常的。很多職場媽媽,每天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不多,最多就是從晚上回家到孩子睡覺的那三個小時。時間久了,孩子的內心總會不安。他們不知道,媽媽為什麼不陪著他們,更不確定媽媽會不會回來,還愛不愛他。所以,見到媽媽後,他們會表現出「分離焦慮」。
  • 為什麼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真相讓人心疼
    可老公一臉驕傲的說:你不會帶孩子,總是把孩子弄哭,寶寶跟著我的時候,可乖了。婆婆也說,我正想和你商量,你要不每天中午別回來了。你不回來我們玩的挺好,你一回來,她就不乖,還經常惹得孩子大哭。最終讓我釋懷的,是一位媽媽的勸解,她說:寶寶跟你黏,是因為只有跟你在一起時,她才是無所顧忌的!而且,孩子能黏你的時間,真的沒有幾年。
  • 孩子聽話背後的真相,大多數父母都不知道
    從小到大,我們都擁有一種集體潛意識,聽話的孩子會得到獎賞。也許是老師發放的小紅花,也許是爸媽給買的新玩具,也許是大人聚會時異口同聲的誇讚。反之,一旦不聽話,那一定就是「壞孩子」。但這條路徑細想起來很可怕,如果說話的人是錯的呢?還要聽嗎?也許會有人辯解:「我們是親生的爸媽,怎麼會害孩子呢?」
  • 「你一在家,孩子就不聽話」,慣壞孩子這口黑鍋,媽媽還得背多久
    很多媽媽都受到過這樣的質疑: 只要你一在家,那個老老實實的孩子秒變「小惡魔」:撒嬌耍賴、不肯睡覺、又瘋又鬧…… 媽媽不在家孩子啥都好,一回來生活規律都亂套…… 明明是對孩子投入時間最多,對孩子最用心也最累的人,可最後全家人都指著鼻子怪你:「慈母多敗兒」!
  • 「媽媽,我不要」,孩子的懂事背後,隱藏著令人心疼的現實
    聽話的孩子走到哪裡都會被人喜歡,會被人稱讚懂事。而那些不喜歡聽父母話的孩子,永遠都是大人們批評的最佳對象。你是想要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還是想要一個不聽話的孩子?相信很多人在聽到這個問題以後,都會說想要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畢竟和那些不聽話的孩子比起來,聽話的孩子總歸是更好管理一些的,會讓家長很省心。可孩子太懂事了,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 為什麼媽媽不在身邊娃就變成了天使寶寶?真相的背後,令人心疼
    可一換成我帶寶寶就翻天覆地,家人還總說我不在什麼都好,甚至周末放假都想要我回去加個班,內心真是憋屈。」我告訴她:其實很多媽媽都會和你遇到同樣的煩惱,此時媽媽的做法不應該是打他罵他,更不要想著「棍棒底下出孝子」,而是徹底了解寶寶的這種行為,並不是沒有緣由的。
  • 為什麼老人都埋怨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
    我已經不知道是第幾次聽婆婆在我面前說:「只要你在家孩子就沒不乖,你不在家的時候可聽話了,該吃飯就吃飯,該玩就玩,該洗澡就洗澡,該睡覺就睡覺。聽到婆婆的吐槽,我只覺得心疼。不可否認,孩子與媽媽是世界上最親密的關係,從懷胎十月到再到母乳餵養,都給孩子和媽媽建立了無比親密的關係,當然,陪伴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花時間去陪伴了那自然而然孩子和媽媽是最親密的。2、在其他地方積攢的壞情緒來媽媽面前發洩。
  • 為什麼媽媽在,孩子就不乖?真相讓人心疼…
    談到這個話題,她們往往會說:每次下班回到家,孩子老纏著讓我抱,可我累一天了實在沒精力;就連吃飯的時候,都讓抱著吃,可我不在家孩子就能坐在寶寶椅上自己吃;只要我稍微不順著他,他就大哭大鬧發脾氣,可我不在家他就好好的
  • 爸媽打罵孩子,娃哭喊著也要膩著父母?知道背後真相,爸媽心疼了
    孩子的天性就是頑劣,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是在不斷的闖禍,即使父母第一次糾正了,之後還是會有不願意聽話的,然後開始消磨父母的耐心,最後導致父母反覆生氣,開始對孩子責罵。可對於孩子來說,即使父母再怎麼責罵,孩子也會膩著父母,尋找安慰,希望父母都夠安慰自己,實在是令人感到暖心。那麼,對於孩子這種暖心的行為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今天我們來探索一下。
  • 婆婆:「你不在家,娃就很乖!」媽媽淚崩了…
    爺爺奶奶經常說,她不在家的時候孩子特別乖,只要她一回來孩子就特別矯情,不聽話。後來,帶孩子回娘家,孩子依然如此,只要媽媽一回去,孩子就特別煩人。所有人都說是她寵過了頭,這讓她不知所措。媽媽不在,孩子就是乖寶寶;媽媽在,孩子就是「磨娘精」。媽媽面對「磨人」的孩子,有時候真的束手無策,如果再面對家人的指責,心裡其實最難過。
  • 「你不在家孩子挺乖的」娃不聽話都是媽媽錯?這「鍋」甩得有點冤
    文|文兒在很多帶娃老人的觀念裡,孩子只要哄著慣著都很聽話,但是只要一見到媽媽就會各種「作妖」。因為很多媽媽都清楚,自己不是慣孩子的人,也沒有故意讓孩子跟老人作對,心裡也是十分委屈。「你不在家孩子挺乖的」,寶媽聽了這句話內心五味雜陳我朋友昨天晚上也遇到了這樣的事。她出差一周,昨晚剛剛到家,孩子一見到她,原本睡意朦朧的小臉,一下子就精神起來了。抱著媽媽大喊大叫,還吵著不睡覺,要讓媽媽陪自己玩。
  • 為什麼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
    明明媽媽不在的時候,寶寶就非常獨立,自己玩的很開心,但是只要媽媽一出現,寶寶就會變得非常嬌氣,粘人,男寶寶也是如此。不僅如此,家裡人還會指責媽媽,寶寶不乖,都是你慣的...那為什麼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呢?
  • 為啥我在家孩子就胡鬧、不聽話,不在家反而是乖寶寶
    有一些媽媽反映,自家的寶貝一看到媽媽回家了,就是各種的鬧騰、不聽話、使小性子等。媽媽去上班了,孩子反而在家就規規矩矩的聽話,吃飯睡覺都不用費工夫。家人都說這是孩子媽給慣的。但實際上,作為媽媽甚是委屈。平時對孩子是很嚴厲的!誰知寶寶在自己面前就各種的胡鬧不聽話。為什麼媽媽在家,乖寶寶就不在乖了吶?
  • 為什麼孩子個個都是「磨娘精」?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
    一位媽媽講:寶寶在我面前脾氣很大該怎麼辦?孩子從小都是這位媽媽自己帶的,直到兩個月前她想要重新去工作,就把孩子交給了奶奶。但之後每次回去奶奶就會說:她不在家的時候孩子特別乖,只要她一回來孩子就特別不聽話。
  • 為什麼只要媽媽在,寶寶就不聽話,原因和你想的大相逕庭
    很多的寶媽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只要媽媽在寶寶就會格外的淘氣。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候,寶寶總是把之前養成的好習慣全部打破。媽媽不在家自己也能吃飯,可是只要是媽媽在家就不可以自己吃飯。有一句話說得好:愛哭的孩子有糖吃。有的時候願意表達負面情緒的孩子,比起懂事聽話的孩子要幸福很多。
  • 不懂得心疼父母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
    最近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單親媽媽做了孩子最喜歡吃的油燜大蝦 ,孩子旁若無人的大吃起來。在還剩下一個蝦時,孩子媽媽夾起來嘗了一口。孩子馬上跳起來大叫:「那是我的蝦,我都不夠吃,你怎麼把它吃了?你給我吐出來!」
  • 為啥孩子被「吼」還要求抱抱?不記仇的原因讓人心疼,你還捨得嗎
    不得不承認,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有讓父母非常暴躁的時刻,可能是一個玩具,也可能是一個零食,只要觸碰到「導火索」,家長們多半都會「炸」。而面對不懂事的孩子,很多家長都會用大吼的方式讓孩子聽話,可這個時候,儘管孩子已經受了委屈大哭,他們依然還是會找「媽媽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