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朋友說,她最近被婆婆嫌棄了,說她不在家,孩子可乖了,幹啥都好,她一回來,孩子就變的哼哼唧唧的不聽話,剛建立的生活規律都亂了。婆婆甚至說讓她晚點回家,等孩子睡了再回來,周末也別呆在家,去公司加班得了。
自己不在家,孩子好好的,乖的像個天使,好好吃飯、玩耍,懂事又省心;等媽媽下班回到家,孩子立刻變成「小惡魔」,各種纏著媽媽撒嬌,讓餵吃飯、陪玩,媽媽稍微不順著寶寶,他們就大哭大鬧發脾氣。最近我家二寶也是這樣。只要我回到家,他就愛哭鬧,連我洗個手的功夫他都不願意,哭著拽我出來陪他。
很多媽媽對孩子這樣反常的行為很是不解。但是知道原因後,也許你會心疼。
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自我發展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認為,6個月-2歲是個體化分離時期,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心理和生理髮育快速,甚至會讓他們感覺有點焦慮和無所適從,他會逐漸意識到自己和媽媽不是一體的。
孩子從出生媽媽就在身邊陪伴,隨著他們的成長,他們會逐漸發現,媽媽並不完全屬於自己,於是就會產生焦慮,他們會不斷試探和確認以保證媽媽時刻在自己身邊,所以會特別的粘媽媽。
比如我家二寶在玩小汽車玩具的時候,會突然停下來,然後跑到我懷裡坐下繼續玩。如果發現我不在他旁邊,他就立刻大聲哭喊找媽媽,不管我在做什麼,他會一秒也等不了的拉著我坐到他旁邊,然後他才會很安心的玩。
向媽媽尋求關注,表達情緒
帕蒂·惠芙勒在《傾聽孩子》一書中所說:
「孩子喜歡在家裡,在至親面前表達全部情感,是因為他能被傾聽和理解。孩子被理解的越多,以後在外面他就會表現得越好。」
孩子見到媽媽後,心情放鬆了,用哭鬧和磨人來獲得媽媽更多的關心和關注。比如非要媽媽抱著,一會讓媽媽畫畫,一會讓媽媽講故事,不停的做這個做那個,只要媽媽沒有及時回應,寶寶就會大喊或者大哭來表達不滿。尤其是3歲以下的孩子,他們還不能很好得組織語言,只能通過這種「直白」得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其實他們只是想吸引媽媽的注意力,想讓媽媽多陪陪自己。
對媽媽足夠信任,很愛媽媽
俗話說孩子看見娘,無事哭一場。孩子在最熟悉最愛的媽媽面前,才不需小心翼翼,才會放心的展露自己的情緒。
《美國育兒百科》裡也提到過:
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家人或保姆告訴你,孩子表現得像個天使,千萬不要急著高興,這只是因為孩子對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雖然爺爺奶奶也愛孩子,但是媽媽的愛,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孩子也更加依戀和信任媽媽。媽媽才是孩子的安全島。
鄰居說起一件事讓她至今都有些心疼的事。她說有次孩子讓爺爺奶奶帶回老家幾天。自己想孩子又怕和孩子視頻引起孩子哭鬧,都不怎麼敢說話。爺爺奶奶說孩子特別乖,讓她放心。後來媽媽發現其實是孩子怕爺爺奶奶批評,才不太敢在他們面前撒嬌哭鬧。
是不是有點心疼孩子?孩子之所以黏媽媽,在媽媽身邊撒嬌,那都是滿滿的愛和信任,媽媽應該感到幸福才對。那些和媽媽在一起才不乖的孩子,是彼此的福氣。
想一想成年人也是如此,只在最熟悉和親近的人面前,才會肆無忌憚的表現自己脆弱、糟糕的一面。
理解孩子的這種行為
媽媽要理解孩子,不要給孩子貼上「不乖」,「不懂事」的標籤。也不要因為孩子黏自己,哭鬧而對他們大吼大叫,要給孩子足夠的理解和接納,對孩子耐心一點,孩子感受到媽媽的愛,「見娘就哭」才會越來越少。多給予孩子關注,讓他的情緒有釋放的出口,終有一天,他會慢慢變成一個獨立而又內心充滿能量的人。
高質量的陪伴
高質量陪伴會讓孩子獲得更多的安全感。
父母不要一邊陪孩子一邊分心做其他的事,放下手機,陪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讀繪本,看書,玩遊戲,一起去戶外運動,孩子就會很滿足。
孩子是很敏感的,父母是否一心一意陪伴自己,他們是能感受到的。在高質量的陪伴中,孩子獲得媽媽足夠的愛和安全感,才會更加獨立,在媽媽短暫離開時才不會感到緊張和恐慌。
多和孩子溝通,告知行程
媽媽不要瞞著孩子偷偷溜走,這樣會讓孩子更加焦慮,害怕媽媽突然不見,沒有安全感,就會在媽媽回家後更鬧著粘著媽媽。媽媽出門前,最好提前告訴孩子自己什麼時候要出去,什麼時候回來,讓孩子有個心理準備。同時在出門時,要和孩子說再見,或者擁抱孩子告別,增加點儀式感,孩子會更容易接受即將到來的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