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兒
在很多帶娃老人的觀念裡,孩子只要哄著慣著都很聽話,但是只要一見到媽媽就會各種「作妖」。於是,老人們就常對媽媽說「你一回來孩子就不乖了」、「孩子原本吃飯吃的好好的,你來了他就坐不住了」、「原本孩子挺老實的,你一回來她就撒嬌鬧人,還像小瘋子……」
這樣看來,娃不聽話都是媽媽的錯了?但其實這「鍋」甩得有點冤。因為很多媽媽都清楚,自己不是慣孩子的人,也沒有故意讓孩子跟老人作對,心裡也是十分委屈。
我朋友昨天晚上也遇到了這樣的事。她出差一周,昨晚剛剛到家,孩子一見到她,原本睡意朦朧的小臉,一下子就精神起來了。抱著媽媽大喊大叫,還吵著不睡覺,要讓媽媽陪自己玩。然後,對奶奶的態度也是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不讓奶奶碰,不接奶奶遞過來的零食,不去洗臉洗腳,不跟奶奶睡覺……總之,一下子就跟奶奶劃清界限了,氣得奶奶臉色都變了。
於是,奶奶就嘟囔道:「你不在家孩子挺乖的,你一回來孩子就不聽話,還把我當外人了。」朋友聽了這句話,心裡五味雜陳,好像自己就不該回來一樣,好像孩子所有的錯都是自己教唆的一樣。
其實,不僅我朋友,很多寶媽也都有這樣的經歷,就是孩子一見到媽媽回家,就各種黏著,各種撒嬌,還變得很不講道理,動不動就哭鬧。於是,老人就把孩子不聽話歸結到媽媽身上了。
孩子一見到媽媽就不乖,難道真的是媽媽「嬌慣」的結果?根據《美國育兒百科》的觀點,如果媽媽不在孩子身邊時,他表現得像個天使寶寶,媽媽們可別太高興。因為這說明孩子對其他人不信任,所以不敢表現出真正的自己。
我們要知道,在親子關係當中,孩子是跟誰親密就跟誰鬧。而媽媽,作為孩子最親密的人,自然是讓孩子展露所有任性、缺點、本真的人。這說明,孩子信任媽媽,敢於挑戰媽媽的底線,敢於暴露自己的本真。而就算他偶爾表現得有些過分,其實也是希望用自己的「不乖」行為去吸引媽媽的注意力,讓媽媽多陪伴自己關心自己。所以,越是喜歡媽媽,孩子才越是在媽媽身邊不乖,可不是因為媽媽故意「慣的」哦。
①不要過度溺愛孩子
原本很多老人都覺得孩子不聽話,就是媽媽慣的,所以如果有些媽媽確實過度溺愛孩子,還真甩不掉讓孩子不聽話的「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媽媽不要過度溺愛孩子,要有分寸、有底線,做一個寬嚴並濟的合格媽媽。
比如,在吃穿和日常照料上,可以儘可能給孩子最好的一切。但是,在教育上,孩子犯了錯,媽媽要捨得批評,也要及時幫孩子糾正,原則問題絕對不能縱容。這樣,孩子就知道,在媽媽這裡自己也不是完全有「豁免權」,他也就不會太無法無天了。
②不要跟老人「爭寵」
另外,寶媽們每次聽到老人說「你一回來孩子就不乖了」,大概心裡都很不是滋味。因為這樣說,好像自己不該回來一樣,好像孩子犯錯都是自己教唆的一樣。於是,越想越氣,很多寶媽就會故意跟孩子親近,故意慣著孩子,來跟老人「爭寵」。
其實,這樣是不對的,畢竟老人不是孩子的親生父母,在於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過程中要比媽媽難上很多倍。所以,當他們辛辛苦苦贏得孩子的信任,辛辛苦苦哄孩子自己吃飯、早點睡覺,結果因為媽媽回來了,一切美好都打破了,他們心裡卻是很不舒服,也會有失落感。覺得付出再多,也沒有媽媽露一面有用。
所以,聰明的媽媽不要跟老人「爭寵」,而是跟老人站統一戰線,肯定他們為孩子的付出,讓孩子聽老人的話乖一點。私下裡,再跟孩子親,老人也不會太失落。
③每次分離,注意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有些孩子之所以一見到媽媽就各種鬧騰,各種委屈和撒嬌,其實是真的覺得委屈,真的害怕媽媽不要自己,真的很想媽媽。所以,媽媽們要明白,每次跟孩子分離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孩子的安全感問題。
比如,不能趁著孩子睡覺就偷偷走,可以提前跟孩子打一聲招呼,「媽媽明天要去上班,你早上醒來要乖乖的哦」。如果是長時間分離,就要每天給孩子打電話或者視頻,然後別忘了跟孩子說好回來的時間。回來後,要主動跟孩子親近,或者給孩子帶好吃的和其他禮物。這樣,孩子就會明白,分離也沒有那麼可怕。等媽媽回來,他也就不那麼鬧人了。
【話題討論:寶媽們,你家孩子在你身邊乖不乖呢?】
高級育嬰師,心理諮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歡迎關注【小屁孩兒】,你想了解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兒童發展,時尚教育,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