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老公單位讓他們通過網上辦公的方式工作,所以一直是老公在家邊帶娃邊網上工作。最近幾天,隨著疫情得到控制,老公單位逐步開始恢復正常的上班秩序。
只好把老家的婆婆叫來家裡幫忙帶娃,本來想著隔了兩三個月沒有見奶奶,孩子可能會不適應,有可能會在我和老公上班之後哭鬧,所以在老公第一天恢復上班後,我不放心地給奶奶發視頻,想看看寶寶的情況怎麼樣,奶奶說孩子很好,也很乖,很聽話。
孩子對誰親密,就在誰的面前表現自如
晚上我和老公下班回家,兒子就開始要抱抱,要粘著我們倆陪他玩,吃飯也不好好吃,讓幹嘛都說「不」。奶奶說兒子和她在家裡很乖,讓吃飯吃飯,讓喝水喝水。反而是我回家之後,他就各種「不配合」「不聽話」。話裡話外的意思是孩子是「媽媽愁」,見了媽媽就不乖,不聽話,愛撒嬌耍賴。
《傾聽孩子》的作者帕蒂·惠芙勒說:「孩子喜歡在家裡,在至親面前表達全部情感,是因為他能被傾聽和理解。孩子被理解的越多,以後在外面他就會表現得越好。」
其實,孩子也像我們一樣,在自己最親近的人面前才會將自我展露無遺,因為他們篤定不管他們如何「作妖」,媽媽都不會離他們而去。就像我們很多人在自己親密的愛人面前會更「肆無忌憚」一樣,寶寶在媽媽面前也不會藏著掖著,這正充分說明了寶寶在媽媽這兒擁有絕對的安全感。
孩子表現落差大,說明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連結很牢固
而在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其他人面前表現很乖則是因為他們不確定自己如果表現得「不好」,還能不能得到其他人的愛,所以這種情況其實是寶寶對其他人內心不確定的表現。
所以就導致了這種情況,就是老人獨自帶娃的時候,孩子成了「天使寶寶」,一旦媽媽回家了,孩子被「壓抑」了一天的情緒就要找到一個釋放的出口,也就是他們要開始放飛自我了,這個時候看上去寶寶就變成了「惡魔寶寶」。
被孩子粘著的父母應該感到慶幸,因為那些已經與孩子親密連接中斷的父母,孩子對父母與對其他人的反應通常沒什麼區別。
父母的愛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充足來源
面對這個「兩面派」寶寶,很多老人建議自己將孩子帶回老家帶著,這樣孩子就會變乖變聽話,這裡要勸父母一句,千萬不要被假象迷惑,如果因為孩子在父母面前展露真性情,而讓老人將孩子帶到老家,反而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
對於父母回到家後,孩子表現得吵鬧黏人,正確的對待方式可以給到孩子充足的愛,那麼什麼樣的方式才是正確的對待方式呢?
一個大的原則就是父母對於孩子發出的信號要及時予以回應。
及時回應寶寶需要,讓寶寶安全感更足
首先,最重要的是和爺爺奶奶等做好提前溝通。不管孩子出現什麼樣的表現,不要急於對孩子或者父母進行評判,尤其不要當著孩子的面進行評判,甚至指責。
其次,不用跟孩子講什麼要聽話,要懂事,要體諒父母之類的話,因為這些話所包含的意義其實仍是在否定孩子的表現,這會讓他們不安。正確的做法是回家之後給孩子一個愛的抱抱,讓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與孩子分開後對他們的想念,並且這份愛也會在父母上班的時候一直陪著孩子,也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會迷茫,更加強大和堅定。
最後,還是老生常談,一定要給與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只有這樣才能使孩子內心充盈,相信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也會變得越來越獨立,越來越自信。
各位親愛的寶爸寶媽,你們的孩子有這種「兩面派」表現嗎?你們都是怎麼應對的呢?歡迎留言。
健康育兒,一路同行。點個關注,讓我們一起陪伴寶寶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