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不在,孩子就是乖寶寶。
媽媽在,孩子就變成淘氣包。
同一個孩子,如此判若兩人的表現。
究竟是天性使然?還是教育方式出了Bug?
三歲以前,寶寶本來就和媽媽更親密
孩子三歲以前,對媽媽的依戀最為激烈。因為十月懷胎,他們在子宮這樣「安全」的環境中,熟悉了媽媽的心跳、味道,這種依戀難以割捨。
想要他們長成一個「獨立」的人,這個過程是逐漸的,而不是突然的。
當然,這種依戀會隨著他們的成長而逐漸變淡,我們不要粗暴的制止,保護好孩子脆弱又敏感的心,不讓寶寶失去安全感。
在別處積攢的情緒,來媽媽面前發洩
有一次,在遊樂場看到過這樣一幕。幾個孩子玩滑梯的時候,其中一個大孩子插了隊,後面被插隊的那個小孩,哇的一聲哭了。
然後就來到媽媽面前,一邊捶打著媽媽,一邊大哭。
因為他知道,他打不過「大哥哥」,但是他心裡又有憤怒的情緒,他只能跟媽媽發洩。
這種感受我們也應該理解孩子,我們成年人積壓了滿腹的怨氣,也是容易對親近的人發洩的,更何況是表達能力不好的孩子。
渴望得到媽媽關注和愛
有時孩子哭鬧,並不是因為孩子不聽話,其實孩子需求得不到滿足,渴望的到爸爸媽媽更多的關注和陪伴,孩子表達能力不足,所以只能用另一種方式博得父母的關注。多些時間和耐心陪伴孩子,孩子會慢慢變得越來越開朗。
美國心理健康專家表示,人和朋友、家人在一起時,會表現得更真實。因為知道他們是愛你的,所以有時可能會表現得更糟糕。
大人都是如此,何況孩子。
如果孩子在我們面前表現「不好」,那只需要給他熱情的擁抱。表現出父母的疼愛,接納孩子混亂還有點負面的情緒,那他們也會慢慢敞開心扉,感受到足夠的安全感。
另外,我們也可以通過遊戲,去幫助孩子處理自身情緒,建立安全感。
比如說,在床上或墊子上玩摔跤、枕頭大戰。給孩子提供安全的環境,讓他們可以適當地表達一下對父母的憤怒。
在家裡玩追逐遊戲。對於孩子來說,抓住他,讓他再次奔跑,或者假裝抓不到他,這種體力遊戲,其實也是在鍛鍊分離。
當孩子粘著我們不放時,玩玩「我需要你」的遊戲。
抓住孩子的手或者衣服,誇張地說:「我知道,你希望我走開,這樣你才能更好地玩。但我需要你,我只想和你在一起,請跟我在一起好嗎?」
孩子會非常開心,他們喜歡這種感覺,因為這時由他來決定著是否和我們分離,而不是被我們推開。
如果孩子要推開我們的話,記得告訴他:「好吧,我知道你會回來,我們永遠都會在一起。」
老話說:「孩子看到娘,無事哭一場。」
孩子並不是脆弱,他們只是在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給任性的孩子多點愛,情緒穩定的能力才能建立起來,千萬不要把小事,變成心事。
孩子終將會與我們分離,到那時,就算想讓他們黏著,也不再可能了。所以,現在多給孩子一些陪伴和關注,以後就會少一些遺憾和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