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一場」。不少媽媽表示:孩子不在家時,乖的就像個小天使,只要一在家,孩子就變成了「混世小魔王」,孩子小小年紀,竟然有兩幅面孔,到底是為什麼?
孩子只信任媽媽,孩子把媽媽看作是世界上最依賴的人,在媽媽面前想要嘗試各種事情,哪怕危險或者很困難的事情。因為他知道,即使他吵鬧,媽媽也永遠不會離開他。
所以,不要因為孩子粘人,就覺得孩子是不是太依賴家人,擔心孩子長大後會不會性格不好,甚至想辦法強制破除孩子的依賴感,故意和孩子疏離,這麼做只會適得其反。
因為發音的原因,寶寶學會叫爸爸要比叫媽媽更容易,但是之後,更多的聽到到還是孩子叫媽媽。因為在寶寶出生後,媽媽陪伴寶寶的時間最久,在自己飢餓或者不舒服的時候,最先出現安慰照顧自己的還是媽媽,因此,出於本能反應孩子最先什麼事都是找媽媽。
寶寶是從媽媽肚子裡出來的,在骨子裡就已經熟悉了媽媽的味道,對於孩子而言,媽媽就是關愛和保護。面對不熟悉的環境,寶寶有些不知所措缺乏安全感,所以下意識會尋求熟悉的味道,尋求媽媽的抱抱。
首先,孩子本身就和媽媽更親密。在孩子心裡,媽媽是他們最愛的人,他到別處積攢的情緒只有在媽媽面前才能發洩。回想小時候和在學校被老師說了或是受委屈了,都故作堅強,忍著不哭,可回家看到媽媽的那一刻,再也忍不住大哭起來,那些積攢的壞情緒全都在媽媽懷裡釋放出來了。
其次,孩子知道媽媽才是那個最愛他,最能包容他的人,所以他放心地在媽媽面前「作天作地」。可是他不會也不敢去試探別人的底線,因此在別人面前反倒像個乖寶寶。
最後,孩子哭鬧折騰其實只是想讓媽媽多陪伴自己。4到5歲是孩子情感表達的敏感期。這期間孩子的情感需求很強,喜歡往父母懷裡鑽,親吻父母,黏著父母......可惜媽媽很忙沒有時間,所以一到家孩子就委屈巴巴地在你面前博關注,黏著你,各種作,這些都只是想讓你多陪陪她罷了。
1.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
孩子哭鬧的時候,別不耐煩,更不要說「再哭我就不要你了」這種話,這會讓他很沒有安全感。孩子哭的時候,你只需要抱一抱他,拍拍他的肩膀,安靜地等他發洩完情緒。
2.離開的時候要和孩子告別
平時上班或者有事外出時,可以抱著寶寶,告訴他你要離開多久,什麼時候回來,千萬不要偷偷溜走。當孩子知道了媽媽出門後會回來,心理才會他是,就更有安全感了。
3.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孩子愛作妖,其實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之一,所以,父母平時要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像是和孩子一起讀繪本、搭積木等等。只要用心陪伴,孩子才能感受到愛,只有確定爸爸媽媽是愛著自己的,孩子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