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逗逗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最近,閨蜜跟我抱怨婆婆不讓她跟孩子親近,讓她十分苦惱。
我忙問她咋地啦,她無奈地說:「婆婆說我不在家啥都好,我一回家孩子就各種作,各種鬧,各種黏人,還讓我中午下班也別回來了,連周末也讓我去公司加班,就不讓我跟孩子待在一塊。「
聽完她的哭訴,我可算搞明白了,她不在家的時候,婆婆帶娃,孩子很乖,用婆婆的話來形容就是「天使寶寶」,閨蜜一回家,孩子又撒嬌又哭鬧,婆婆抱怨閨蜜對孩子太寵溺,把孩子慣壞了。
「你還是去上班吧,孩子不能讓你帶,遲早會被你慣壞。」婆婆如是說。
閨蜜很無奈,自己什麼都沒為孩子做,每天能陪伴孩子的時間也就3個小時,這也算寵溺?
我安慰她:「老話不是說嗎『孩子看見娘,無事哭一場』,孩子黏你不是孩子不乖,也不是你慣壞孩子,是孩子的天性使然。」
女兒2歲的時候,每次看不到我,就非常焦慮,她很害怕我離開她,所以每次玩玩具的時候,玩到一半就跑過來親我一下,親完繼續玩玩具,她要確保我在她身邊,這樣才能安心。
有時她在客廳玩,我在房間工作,她要求我把門開著,不能關,因為她要確保我在她的視線範圍內,一旦看不到我,她就很慌,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
女兒的這一切需求在婆婆看來,就是「作」,只要孩子一哭,婆婆就把責任推到我身上,我跟她說不是孩子使壞,也不是我太過寵溺,而是孩子內心有情感需求。
「怎麼我在家她就很乖呢,從不哭鬧,該吃飯就吃飯,該睡覺就睡覺。」婆婆不服地說。
「孩子對媽媽有著天然的依戀,媽媽就是她的『安全基地』,所以在媽媽面前,她可以毫無顧忌地發洩自己的情緒,就像你的孩子對你的依戀一樣。「我繼續說。
《育兒百科》一書中說:「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家人或者保姆告訴你,孩子表現得像個天使,千萬別著急高興,這只是孩子對他人不信任,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不僅小孩如此,我們大人也一樣,只有在自己最信任,最親密的人面前,才能肆無忌憚,卸下防備,發洩自己不好的情緒,獲取最愛的人的關注。
再加上小孩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很多想說的話,想表達的情緒都不會說,只能通過哭,鬧,撒嬌來表達。
孩子足夠信任我們,願意在我們面前撒嬌,因為他知道我們愛他,即便哭鬧,發脾氣,我們也不會離開他,這是孩子對我們的依戀和信賴。
那麼,當孩子在我們面前哭鬧,渴求安慰時,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這個時候,家長不要給孩子貼「不聽話」 「不乖」 等標籤,外人不理解也就算了,如果連自己最信賴的父母都不能接納自己,那孩子真的太慘了。
因此,家長要耐下心來,聆聽孩子的心聲,理解孩子,安撫他的情緒。
玩玩具的時候,女兒經常因為完不成任務,積木沒搭好大哭,發脾氣,我每次都是這樣引導她的。
「沒搭好呀,是不是積木累了呀,我們讓它休息下再玩,好嗎?「過了一會,我跟她一起搭,並且告訴她亂發脾氣的後果和下次搭不好應該怎樣做。
很多時間,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便會通過哭鬧和各種「不乖」來表達,因此,當孩子向我們哭鬧和撒嬌時,家長應該放下手機和工作,用心陪孩子玩。
帶孩子出去散步,在家玩遊戲,讀繪本都是不錯的選擇,高質量的親子互動勝過一天24小時零互動的陪伴。
其實,孩子黏我們的時間很短,也就幾年時間,因此我們要好好珍惜陪伴孩子成長的時間。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會這樣嗎?
(圖片源自網絡,侵聯刪)
關注可以看到更多精彩內容喲,感謝您的點讚,轉發和收藏,與你攜手同行育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