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不可以學壞,但是可以不太乖

2020-11-16 靜謐心理

前幾天,「你周圍那些很聽話的孩子,長大後過得怎樣?」的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引起無數人的共鳴,留言達5萬多條,其中一條很是扎心:

「已經很少有人會問他快不快樂,只是知道他看起來從不生氣,好像永遠在包容別人。可是我真的很想抱抱他,告訴他不要再逞強,你也是個孩子。」

做一個乖孩子,總是把別人的心願看得更重要,卻只能委屈自己。

不想讓別人為難,便為難自己。

乖孩子總是討喜的,因為他讓成人免去了為難,省卻了麻煩。但他自己的內心感受,卻最容易被忽略。

在心底,我一點也不希望我的孩子也那麼「乖」。

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與讚賞,而委屈自己,這是大多數「乖孩子」的成長模式。

一網友說:「小時候跟著奶奶去商店,心裡明明非常想要買一個玩具,卻不敢說出來,甚至還主動說自己一點都不想要玩具,這樣奶奶就會誇自己『乖』了。」

「乖孩子」的評價和要求,變成了一種束縛,這種束縛讓他習慣了以滿足他人的期待和需求為重,忽略了自己內心真實感受和需求。

然而,被忽略和壓抑的內心真實感受和需求並不會消失,它們只是被深埋在了意識的最深處,總有一天會「捲土重來」,產生難以預估的影響。

相關調查研究發現: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了普遍心理問題較多。

原因就是,他們以滿足他人意願、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失去表達自我的聲音,常常否定自己的欲望,覺得自己的感受可以被忽略,願望都不重要,內心壓抑十分痛苦。

最常見的就是成為一個不懂拒絕、擅長討好的「老好人」,沒有邊界感。

還有藥家鑫、吳謝宇,從小到大就是周圍人眼裡的「乖孩子」,然而他們製造的可怕殺人案件,卻顛覆了所有人對「乖孩子」的固有認知,也在警醒著我們:「乖孩子」背後存在的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自我認同度低,常常陷入迷茫。

因為長期的壓抑導致其缺乏自主性、獨立性,習慣了被安排、按照別人的期待而活,人生沒有方向感,也沒有勇氣與自信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有一位得了抑鬱症的朋友曾跟我說:

「我生命的前20多年都是為了別人而活,我在過去的許多年裡,都想著讓別人高興,所以當我意識到我想為自己活一活的時候看,我不知道自己本來是想要做什麼了。」

「我只知道讓別人高興,卻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很悲哀。」

我還見過很多已經讀了大學的「乖孩子」,學習生活上的各種問題、要不要考證、要不要考研、選擇什麼工作,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打電話問父母。

這樣的孩子,通常只能走向平庸。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說:「當我們為了得到他人讚賞而採取行動,這時行動本身會讓人赤裸裸地回想自己的懦弱,以及自己缺乏價值的不堪。對人類來說,這種態度是最殘酷的屈辱,會導致一個人膽小怕事。」

在現在這個急劇變化的時代,「乖」真的不是一個多麼優秀的特質,靈活創新、敢說敢做、有主見的人,更加不容易被社會淘汰。

「你不可以學壞,你可以不太乖」

專制、控制欲強的父母,過分嚴苛、矯枉過正的家庭教育,最容易養出自我壓抑型的「乖孩子」。

而無條件的愛和尊重,才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心理的基礎。

王菲在寫給女兒竇靖童的歌《童》裡面有這樣一句歌詞,讓人印象深刻,「你不能去學壞,你可以不太乖。」

逃學、紋身、光頭,大眾眼中的竇靖童張揚、叛逆,有點離經叛道,絕對不是那種主流認可的「乖孩子」,但是接觸過她的人無一例外都會稱讚她禮貌、謙虛、溫和、有教養。

會自己打工自力更生;接受專訪時,她會體貼地問記者要不要換更舒服的位置,結束採訪她會把從隔壁桌拉來的椅子放回原位;助理不小心把飲料潑到電腦上時,她會馬上幫忙善後……

待人友善、體貼、有教養,同時又能自信、堅定、勇敢地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正是源於王菲對孩子無條件的愛與平等的尊重,從不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竇靖童曾兩次想退學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王菲不會指責、訓斥她,只是告訴孩子「你想好了,不後悔就行。」

我們真正想看到的乖孩子,應當是被無條件愛過、接納過、滿足過,內心豐富充盈,從而發自內心地懂得愛別人、體貼別人、照顧別人感受的孩子。

更重要的是,他們還能充分的做自己。

這跟被逼著、迫於壓力和期待下、為了贏得認可與讚賞而委屈自己所表現的「乖」,有著本質區別。

很多家長首先應該要正確分辨什麼叫壞、什麼叫不乖。壞,應該是指道德上品德上的瑕疵,所謂的道德敗壞,這些我們肯定要堅決制止,把一切苗頭扼殺在萌芽中。

而不乖,應該是指孩子有獨立的思考能力,明確自己的需要,在自己認為對的路上,以不傷害任何人的前提下,選擇自己自由快樂的方向。這樣的一個不乖的孩子,我們應該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去探索,去成長,一步一個腳印去前進,吸取教訓,慢慢變得堅定而有擔當,成為自己真正想要成為的人。

是的,孩子,你可以不乖,但是可以學壞!

心理的問題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迅速消失,等待與疑惑並不能解決問題本身。此刻痛苦,就在此刻改變!找尋您生活中的幸福感!因為專業所以懂您!貼心、保密、專業的服務將為您的孩子保駕護航。

如您有心理困惑,可以私信給我!

相關焦點

  • 七月與安生,你可以不乖
    只是很多人年少時太過乖巧,這隱藏的叛逆會在成年以後由於外界環境的改變而遲到。你不能去學壞,你可以不太乖。這是王菲對她的女兒竇靖童說過的話。而我們生活中聽到父母對孩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卻是,你可不可以乖一點。而很多人對小孩子的誇讚也是「這孩子真乖」。
  • 孩子太乖未必是好事,父母需警惕那些平時不哭也不鬧的孩子
    原來小女孩跟別的孩子一起搶鞦韆玩,沒有搶到,就哭了起來,她媽媽一邊給她擦眼淚,一邊強調「哭是不乖的行為」,最後在那個媽媽的「媽媽不喜歡不乖的孩子」、「你再哭,媽媽就走了」的威脅下,小女孩停止了哭泣。可是,明明孩子心中還有情緒在,卻為了讓媽媽覺得自己很乖,讓媽媽繼續喜歡自己,而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這可能表面上看上去是好事,但是長此以往的話,對孩子來說後患無窮。
  • 孩子不乖沒有錯,孩子太乖要小心!
    每次欣欣媽媽帶欣欣去參加媽媽聚會都特別驕傲,別的媽媽都會羨慕自己有個乖女兒,省心又懂事。但是最近欣欣媽媽憂心忡忡,因為她聽了一位幼教專家說,孩子3歲時會經歷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逆反調皮好動是正常的,相反太乖更應該要注意。恰好老師也反映欣欣在幼兒園很乖,很聽老師的話,但是沒什麼主見,做事都很被動,而且不愛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欣欣媽媽糊塗了,難道孩子乖不是好事嗎?
  • 小時候太乖、不哭不鬧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問題更多,父母別忽視
    每個人在不開心的時候都會產生負面情緒,但是對於太乖的孩子來說卻很少有不開心的時候。1.習慣服從在孩子小的時候是沒有任何自主性的,所以他們只能聽從父母的話。有不少人在這個過程中也會逐漸習慣了孩子服從他們的情況。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會逐漸產生自己的思想,所以有一些孩子會頂撞父母。但是已經習慣了孩子服從他們的父母就會更喜歡非常「乖」的孩子。
  • 餘生,你可以做一個「不乖」的人!
    作者 | 樊登讀書 · 江月在很多人的認知裡,「乖」是對一個孩子的最高誇獎。你可能不陌生這樣的對話。兩個媽媽對談,一人羨慕地說:「你家孩子好乖啊,又聽話又懂事,太省心了。」另一位媽媽謙虛地說:「我家孩子就這點兒好,聽大人話。」旁邊站著一言不發的孩子,看不出是高興還是難過。這些乖孩子,身上都有著共同的特徵,比如他們的性格都相對內斂寡言,習慣把心事憋在心裡,遇事表現出退縮或者防禦的姿態等等。
  • 李開復: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
    當然,並不是說當孩子三歲的時候,你就讓他要獨立。當孩子還分不清楚對與錯的時候,父母還是要輔導,但是父母親要學著慢慢去放手,慢慢地,讓孩子自己去決策。許多父母希望孩子乖,乖就是聽話,聽話就是要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李開復說,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相反地,我希望他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做最乖的小孩,絕非是我培養小孩的目標。但如果乖是善體人意、懂禮貌,這些我覺得還是不錯的。
  • 不放心給孩子零花錢:容易學壞?後來那個媽媽也心疼孩子
    孩子需要零花錢,雖然學費、衣食住行家長都出了,但是小孩有正常的社交所需,錢在自己手裡才是財商教育的開始,不然魚塘裡沒有魚你讓他怎麼學習捕魚?沒有可以交換的真錢,小孩永遠不可能建立起金錢觀。以上2種家長的心理我都可以理解,怕孩子有錢學壞,怕孩子買垃圾食品,覺得孩子小沒必要有零花錢,買什麼找家長要就好。真的沒有那麼難。我的觀點是:零花錢要給,零花錢自主權要給,只要做到以下幾點,就可以不再焦慮。
  • 「乖」是你對孩子最大的褒獎嗎?「好孩子」應該是什麼樣?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一部短片叫做《馴兔記》。《馴兔記》講述了調皮的孩子皮皮魯在同學、老師、家長的洗腦下,變成了乖兔子的故事。皮皮魯上小學了,雖然一切都很新奇,但是學校的生活好像不是很自由。老師說小學生要有規矩、要聽話,上課時不能亂動,而皮皮魯卻覺得座位上像是有釘子在扎屁股。
  • 奶奶說:「你一回來,孩子就不乖了」,背後原因太扎心
    、老是粘著我們、一個不如意就發脾氣……奶奶看著孫女的樣子,一個勁的埋怨外加吃醋的說:「你一回來,她就不乖了」、「到底還是爸爸媽媽好」、「你們這是太慣她了」……怎么爸爸媽媽一回來,孩子就不乖了呢?孩子「不乖」,是因為安全感受到了挑戰爸媽一回來,孩子就任性、愛鬧脾氣、不聽話,其實,這是因為孩子在尋求父母的關注,告訴父母「他(她)現在缺乏安全感,需要父母的陪伴」。
  • 為什麼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
    明明媽媽不在的時候,寶寶就非常獨立,自己玩的很開心,但是只要媽媽一出現,寶寶就會變得非常嬌氣,粘人,男寶寶也是如此。不僅如此,家裡人還會指責媽媽,寶寶不乖,都是你慣的...那為什麼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呢?
  • 為什麼李開復說不培養「乖」孩子?
    大家看到的是一個聰明、玲麗、高情商的乖巧的孩子。但是為什麼長達8年的強迫症困擾卻沒有被及時發現呢?也是值得我們做父母的反思的問題:你真的了解孩子的內心嗎?你了解他的痛苦和快樂嗎?你知道他什麼時候需要傾聽、什麼時候需要幫助嗎?
  • 為什麼孩子和媽媽在一起就不乖?
    媽媽被孩子的各種作弄得很疲憊,但是最讓這位媽媽煩心的是來自家人的指責。婆婆說孩子和她在一起的時候都很好,只要媽媽一回來就把孩子的好習慣全部破壞了,原因就是媽媽根本不會帶孩子。這些話讓這位媽媽感覺既生氣又有些自責,她不明白孩子為什麼只要見到她就會表現出不乖?這個問題或許很多媽媽都遇到過,我也遇到過同樣的事情。今天口袋育兒(微信:koudaiyuer)就聊聊這個事兒。
  • 靈商引航:孩子太「乖」,並不是好事
    1、不敢對外人表達自己的情緒在這些孩子的眼裡,父母很嚴厲,如果想讓父母開心,自己就得聽話,如果自己不乖,父母就會大發雷霆,時間久了,孩子不敢再對父母說出心裡話。>但是嚴厲不等於強勢,家長不要搞混了,孩子年齡比較小,做錯事、走錯路是很正常的情況,如果家長硬要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成長,會讓孩子特別反感,表面上表現得很乖,但實際上卻非常叛逆,當孩子將來離開了家庭,叛逆的性格就會表現出來。
  • 孩子很乖,但是到了青春期後性情大變,怎麼辦?
    我們知道青春期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時期,一些孩子在兒童期一直非常的乖,可是到了青春期後突然性情大變,孩子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而家長看到這巨大的變化,也變得不知所措,惶恐不安。小強,高一,從小就是一個特別乖的孩子,父母特別慣孩子,很少打罵。
  • 太乖的孩子,缺乏創造力
    受訪專家: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兼青少年法律研究所所長 孫宏豔本報實習記者 嚴立新「我兒子從來不頂嘴,讓他幹嘛就幹嘛,可乖了」「我孫女也是,從來不吵著要這要那的,帶她逛街特別省心」。很多大人都喜歡乖巧的孩子,甚至在教育孩子時經常會說類似於「你要乖、要聽話」「你看別人家的孩子多懂事」這樣的話。
  • 為什麼有媽媽在孩子反而不乖?孩子的這點小心思,很多媽媽不知道
    她說:「女兒最近太黏人了,只要我在家她反而不乖,都不知怎麼辦好啦。」奶奶喊她去洗澡都不願意去,硬拽過去還生氣的把洗澡水潑到了客廳,婆婆很生氣朝華姐發火說:「都是媽媽慣的,媽媽沒在家,孩子更聽話,媽媽一回來鬧得不得了。」華姐聽了婆婆的話,心裡酸酸的。難道我的家我回來還錯了嗎?難道孩子太黏人,我就不要了嗎?為什麼有媽媽在家,孩子反而不乖?孩子的這點小心思,很多媽媽不知道。
  • 孩子奶奶說,媽媽在孩子就不乖,我來告訴你為什麼?
    而且婆婆還說,「平常我孫女可乖了,你在家比你不在,我還累」。弄的我朋友不知怎麼辦才好,真是倆字「生氣。」我勸她別生氣,其實是她不知道,「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並不是什麼壞事,從親子關係上說這證明孩子和媽媽的關係健康又親密。」 為什麼媽媽在孩子就不乖呢?(1)孩子無條件信任媽媽,安全感足 孩子因為無條件的信任媽媽。
  • 「你不在家孩子挺乖的」娃不聽話都是媽媽錯?這「鍋」甩得有點冤
    於是,老人們就常對媽媽說「你一回來孩子就不乖了」、「孩子原本吃飯吃的好好的,你來了他就坐不住了」、「原本孩子挺老實的,你一回來她就撒嬌鬧人,還像小瘋子……」然後,對奶奶的態度也是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不讓奶奶碰,不接奶奶遞過來的零食,不去洗臉洗腳,不跟奶奶睡覺……總之,一下子就跟奶奶劃清界限了,氣得奶奶臉色都變了。於是,奶奶就嘟囔道:「你不在家孩子挺乖的,你一回來孩子就不聽話,還把我當外人了。」朋友聽了這句話,心裡五味雜陳,好像自己就不該回來一樣,好像孩子所有的錯都是自己教唆的一樣。
  • 「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這個鍋你背了多久?
    說起來,當媽媽真是不容易,孩子不粘自己覺得有問題,孩子太黏自己,還是擔心。尤其是周圍人那句只要你在,孩子就作妖。更是瞬間能擊垮一個老母親脆弱的心靈。別怕, 「磨娘精」不是你的錯「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這個階段,我自己也經歷過。那段時間,每次碰到孩子耍賴哭鬧時,都恨不得收拾她一頓才解氣。直到偶然間看到那句話:「被偏愛的有恃無恐」之後,豁然開朗。
  • 思維不能過分局限,一個人如果太乖,是賺不了大錢的
    太乖的人,是賺不了大錢的我從小就生活在一個「乖就好」的環境,「聽話」就會被誇獎。現在很後悔,建議大家不要再當乖小孩了,也不要教育自己的小孩要乖了,太乖的小孩,以後是賺不了大錢的。你想想自己小時候,是不是就被父母教導「你要聽話,你要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