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你周圍那些很聽話的孩子,長大後過得怎樣?」的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引起無數人的共鳴,留言達5萬多條,其中一條很是扎心:
「已經很少有人會問他快不快樂,只是知道他看起來從不生氣,好像永遠在包容別人。可是我真的很想抱抱他,告訴他不要再逞強,你也是個孩子。」
做一個乖孩子,總是把別人的心願看得更重要,卻只能委屈自己。
不想讓別人為難,便為難自己。
乖孩子總是討喜的,因為他讓成人免去了為難,省卻了麻煩。但他自己的內心感受,卻最容易被忽略。
在心底,我一點也不希望我的孩子也那麼「乖」。
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與讚賞,而委屈自己,這是大多數「乖孩子」的成長模式。
一網友說:「小時候跟著奶奶去商店,心裡明明非常想要買一個玩具,卻不敢說出來,甚至還主動說自己一點都不想要玩具,這樣奶奶就會誇自己『乖』了。」
「乖孩子」的評價和要求,變成了一種束縛,這種束縛讓他習慣了以滿足他人的期待和需求為重,忽略了自己內心真實感受和需求。
然而,被忽略和壓抑的內心真實感受和需求並不會消失,它們只是被深埋在了意識的最深處,總有一天會「捲土重來」,產生難以預估的影響。
相關調查研究發現: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了普遍心理問題較多。
原因就是,他們以滿足他人意願、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失去表達自我的聲音,常常否定自己的欲望,覺得自己的感受可以被忽略,願望都不重要,內心壓抑十分痛苦。
最常見的就是成為一個不懂拒絕、擅長討好的「老好人」,沒有邊界感。
還有藥家鑫、吳謝宇,從小到大就是周圍人眼裡的「乖孩子」,然而他們製造的可怕殺人案件,卻顛覆了所有人對「乖孩子」的固有認知,也在警醒著我們:「乖孩子」背後存在的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自我認同度低,常常陷入迷茫。
因為長期的壓抑導致其缺乏自主性、獨立性,習慣了被安排、按照別人的期待而活,人生沒有方向感,也沒有勇氣與自信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有一位得了抑鬱症的朋友曾跟我說:
「我生命的前20多年都是為了別人而活,我在過去的許多年裡,都想著讓別人高興,所以當我意識到我想為自己活一活的時候看,我不知道自己本來是想要做什麼了。」
「我只知道讓別人高興,卻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很悲哀。」
我還見過很多已經讀了大學的「乖孩子」,學習生活上的各種問題、要不要考證、要不要考研、選擇什麼工作,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打電話問父母。
這樣的孩子,通常只能走向平庸。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說:「當我們為了得到他人讚賞而採取行動,這時行動本身會讓人赤裸裸地回想自己的懦弱,以及自己缺乏價值的不堪。對人類來說,這種態度是最殘酷的屈辱,會導致一個人膽小怕事。」
在現在這個急劇變化的時代,「乖」真的不是一個多麼優秀的特質,靈活創新、敢說敢做、有主見的人,更加不容易被社會淘汰。
「你不可以學壞,你可以不太乖」
專制、控制欲強的父母,過分嚴苛、矯枉過正的家庭教育,最容易養出自我壓抑型的「乖孩子」。
而無條件的愛和尊重,才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心理的基礎。
王菲在寫給女兒竇靖童的歌《童》裡面有這樣一句歌詞,讓人印象深刻,「你不能去學壞,你可以不太乖。」
逃學、紋身、光頭,大眾眼中的竇靖童張揚、叛逆,有點離經叛道,絕對不是那種主流認可的「乖孩子」,但是接觸過她的人無一例外都會稱讚她禮貌、謙虛、溫和、有教養。
會自己打工自力更生;接受專訪時,她會體貼地問記者要不要換更舒服的位置,結束採訪她會把從隔壁桌拉來的椅子放回原位;助理不小心把飲料潑到電腦上時,她會馬上幫忙善後……
待人友善、體貼、有教養,同時又能自信、堅定、勇敢地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正是源於王菲對孩子無條件的愛與平等的尊重,從不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竇靖童曾兩次想退學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王菲不會指責、訓斥她,只是告訴孩子「你想好了,不後悔就行。」
我們真正想看到的乖孩子,應當是被無條件愛過、接納過、滿足過,內心豐富充盈,從而發自內心地懂得愛別人、體貼別人、照顧別人感受的孩子。
更重要的是,他們還能充分的做自己。
這跟被逼著、迫於壓力和期待下、為了贏得認可與讚賞而委屈自己所表現的「乖」,有著本質區別。
很多家長首先應該要正確分辨什麼叫壞、什麼叫不乖。壞,應該是指道德上品德上的瑕疵,所謂的道德敗壞,這些我們肯定要堅決制止,把一切苗頭扼殺在萌芽中。
而不乖,應該是指孩子有獨立的思考能力,明確自己的需要,在自己認為對的路上,以不傷害任何人的前提下,選擇自己自由快樂的方向。這樣的一個不乖的孩子,我們應該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去探索,去成長,一步一個腳印去前進,吸取教訓,慢慢變得堅定而有擔當,成為自己真正想要成為的人。
是的,孩子,你可以不乖,但是可以學壞!
心理的問題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迅速消失,等待與疑惑並不能解決問題本身。此刻痛苦,就在此刻改變!找尋您生活中的幸福感!因為專業所以懂您!貼心、保密、專業的服務將為您的孩子保駕護航。
如您有心理困惑,可以私信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