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生,你可以做一個「不乖」的人!

2020-12-23 壹點讀書

作者 | 樊登讀書 · 江月

在很多人的認知裡,「乖」是對一個孩子的最高誇獎。

你可能不陌生這樣的對話。

兩個媽媽對談,一人羨慕地說:「你家孩子好乖啊,又聽話又懂事,太省心了。」

另一位媽媽謙虛地說:「我家孩子就這點兒好,聽大人話。」

旁邊站著一言不發的孩子,看不出是高興還是難過。

這些乖孩子,身上都有著共同的特徵,比如他們的性格都相對內斂寡言,習慣把心事憋在心裡,遇事表現出退縮或者防禦的姿態等等。

等到長大後,他們習慣聽從長輩、上級的安排,在人際交往中容易自我犧牲以滿足他人的期待,很少有自我的意志。

這樣的乖,其實是壓抑了自己的生命力。

哲學家弗洛姆認為:

一個人最根本的動力,就是展開自己,活出自己的生命力。

但是當生命力被束縛,被控制,一個人的自我就會變得乾癟無力,成為了一個按照別人的安排過日子,壓抑自我需求的人。

乖巧的背後,是一種很深的絕望

日本心理學家加藤諦三,曾經就是一個乖小孩。

小時候,父親是家中地位最高的人,一切都是父親說了算。

父親討厭誰,加藤也要跟著討厭誰;父親想要做什麼,加藤也要第一時間答應。

不然,光是父親那陰沉沉的表情,都讓加藤感到窒息。

有一次,父親想要去海邊玩,加藤流露出了拒絕的念頭。

但是,一看到父親不悅的神色,加藤只能硬著頭皮,對繃著一張臉的父親低聲請求:「爸爸,請帶我去海邊吧。」

從小,加藤不敢說出「我不要、我討厭」這樣的話,因為這是家裡絕對不被允許的用詞。

他的真實自我被隱去,整日扮演著一個「應該表現出的自己」,也喪失了活著的喜悅。

陷入到自我厭惡的感受中,最終患上了神經官能症,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心理疾病。

直到多年後,加藤從事心理學研究,才慢慢學會療愈自我,擺脫了這種心理疾病。

習慣了乖巧,就意味著服從了這樣的心理暗示,「你只能感受我的感受,不準感受你自己的感受。」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父母是他們唯一的依靠,他們需要父母的愛和照顧。

一旦父母表現出對自己的不滿和抱怨,他們就會擔憂被父母拋棄。

「是不是我做得不夠好,爸媽才不喜歡我?」

於是,為了抓住父母的愛,他們不得不學會了用近似於討好的姿態,去換取父母的愛和肯定。

一味乖巧,失去的是真實自我

長大後,這些乖孩子漸漸失去了表達真實情緒和願望的能力,這通常會導致三個問題:

內在動機不足

曾經看到一則新聞,王同學(化名)好不容易千軍萬馬過了高考的獨木橋,考上一所名牌大學。

萬萬沒想到,在大學裡竟然門門亮紅燈,連畢業都困難。

家長哭訴,這麼一個聽話乖巧的孩子,怎麼到了大學,成了差生?

原來,遠離家長的監督和有人看管的環境,王同學徹底失去了學習的自主性和熱情,天天窩在宿舍裡打遊戲、刷劇、睡覺。

如果一個人缺乏向上的內在動機,一有機會,就會報復性地玩樂和自我放縱。

正如書籍《內在動機》裡所言:

獎賞、競爭、壓力會控制人們的動機,讓人在失去這些獎賞的情況下,就喪失了內在的動機。

只有擁有自主意識,做自己行動的發起者,才能夠真正地滋養人性,在一生中不斷進步和取得成就。

自我輕視

馬斯洛曾說:

人一旦犯下「違逆本性」的罪,幾乎無一例外會記憶在潛意識中,湧出一個蔑視自己的念頭。

越是違背本性,越是自我輕視;而自我輕視,就會加倍地討好他人。

因為把自我評價建立在別人對他的評價上,所以,只有得到別人的讚賞,才會覺得自己的行為是對的。

這種行為模式的根源,在於小時候學會了看父母的臉色行事,一切以父母的好惡為主。

畢業於北大的網紅李雪琴,被很多人視為天之驕子,但是她承認自己是一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

只要誰一罵我或者一批評我,我就想給他跪下。

跪下的心理意識,就是自我輕視的表現。

原來,在中學時代,李雪琴的家裡出了變故,她成了母親唯一的精神支撐和情緒發洩的出口。

雪琴被迫成為一個比大人還要成熟的乖孩子。

這樣經年累月的對自我感受的忽視和壓抑,讓她喪失了尊重自我感受的能力。

沒有內在中心

加藤諦三在書籍《不乖》中寫道:

一個缺乏自我的人,特徵就是心靈由他人支配,對他人的大事小事都在意得不得了,心靈因此總是無法安定下來,如一片被攪動的潭水,波紋不斷。

看到朋友找到如意郎君,就暗自生氣自己沒有別人命好;

聽到領導誇獎同事,就懷疑領導是不是對自己不滿意,意有所指;

發現同學創業賺了大錢,就無法安心做當下的工作,憂慮自己的未來。

一個從小乖巧的人,內心總有著巨大的空洞和不滿足。

因為他人的期待是無窮無盡的,和別人的比較也是永無止境的。

內在動機不足、自我輕視、失去內在中心,這些都是「乖」背後的毒藥。

看似一時滿足了別人的期待,卻無法淋漓盡致地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活出真實自我,需要構建好的關係

資深心理諮詢師曾奇峰認為:

一切心理問題,都是關係問題,因為外在關係是內心世界的反應。

每個人都面臨著兩種最基本的關係,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

走出「乖小孩「的牢籠,活出真實的自我,關鍵是學會在關係中滋養自己。

接納以往不會容許的自己

心理學家榮格有一個著名的「陰影理論」,大意是,每個人的人格都包含兩面,你有A面,就會有-A面。

比如性格中有怯弱的一面,也一定會有勇敢的一面。

只看到其中一方,就無法了解全部的自己。

對於乖巧的人來說,Ta需要接納「乖巧」背後那個時而渴望叛逆,時而感到憤怒和無力的自己,溫柔地與這個不被看到的自己和解。

日劇《凪的新生活》中女主角小凪,在生活上,是一個習慣順從和迎合別人的人。

同事不願意帶她一起聚餐,她沉默;把一大堆活加塞給她做,她仍然老實答應。

這一切是因為從小時候起,她就習慣了聽媽媽話,忽略自己的感受。

小時候,她不喜歡吃玉米,為了哄媽媽開心,她閉著眼睛也要吃下去;

長大後,她攢錢想開一家洗衣店,看到媽媽想拿這筆錢裝修房子,她忍痛放棄自己的開店計劃。

終於有一次,她忍不住當著媽媽的面,說出積蓄了很久的心裡話:

我討厭媽媽,讓我產生罪惡感,逼我聽你的話,在外面假裝好人,期待我做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

但對不起,我不能為你而活,我也要為自己而活的。

以往,她不敢承認自己對媽媽的不滿。

這一次,她終於意識到了自己對不停討好他人的厭惡,和想為自己而活的渴望。

當她接納了自己的憤怒後,開始變得有力量去守衛自己的邊界,不再為了滿足別人而一味犧牲自己的感受。

之後,她遇到一個偶然結識卻聊天甚歡的朋友,沒想到這個朋友最後不停地推銷石頭項鍊,求她購買。

要是放在以前,小凪無法拒絕這樣的請求。

現在,她能夠勇敢地說:「我不需要,我對石頭完全沒興趣。」

接納,本身就是一種力量。當你能夠接納不夠好的自己,就是在給自己注入了更多愛和力量。

遠離消耗型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分兩種,滋養型和消耗型。

滋養型的人際關係,能夠讓我們感到放鬆和自在,有一種想要自我成長、變得很好的渴望。

而消耗型的人際關係,卻讓我們身心的能量被耗盡,甚至感到怨恨和憤怒。

想要活出真實自我的人,需要走進一段滋養型的關係,讓這段關係成為一個穩定的容器,允許我們展現出不同面向的自己。

當你想要傾訴時,Ta會真誠地給以回應,鼓勵你表達真實的想法;

當你情緒糟糕時,Ta會耐心地安撫你,允許你表達負面的情緒;

當你做事受挫時,Ta會溫和地鼓勵你,支撐你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嘗試。

在這樣一段關係中,雙方沒有控制與被控制,只有相互支持和依賴。

它會覆蓋掉成長過程中那些不安全的感覺,讓你獲得被接納、被看見和被尊重的感受。

這種感受,能夠滋養我們的內在力量,讓我們有能力衝破那個不敢反駁、不敢質疑、只能附和別人的自己,成為一個真正有自我意識的人。

寫在最後

心理諮詢師吳在天說:

活著,是為了證明自我存在的價值。

乖,聽話,是好孩子的存在價值。

而真正的生命力,是能夠聽見自己的聲音,尊重自己的感受。

也許曾經的你就是一個乖小孩,長大後發現,在這個「乖小孩」的罩子裡失去了內心的激情和渴望。

沒有關係,在任何時刻,我們都有改變自己的機會。

接納自己,敢於去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投入到一段能夠滋養自己的關係中,你會感受到生命的喜悅。

正如凱文·凱利在《失控》一書中寫道:

讓生命自由地去向它想去的地方,不必擔心,它有自己的力量。

願我們都能活出一個自由的人生。

共勉。

相關焦點

  • 餘生,做一個沒心沒肺的人!
    餘生,做一個沒心沒肺的人,不為不值得的情傷心,不為不真心的人流淚,該冷則冷,該放則放,不要委屈自己,不要活得疲憊。餘生,做一個沒心沒肺的人,瑣事不往心裡去,破事不往心裡擱,流言蜚語,一笑而過,指點議論,充耳不聞。
  • 餘生,做一個勇敢的人
    而再去悔恨那段過往時,一切都再也回不去。韶華易逝,煙花易冷,擁有一顆勇敢的心是我們過好生活的保障,生活中曾因為不夠勇敢而錯失了太多東西,從今以後努力做一個勇敢的人,珍惜這個世界帶給我們的所有,珍惜出現在我們生命中每一個人。
  • 孩子,你不可以學壞,但是可以不太乖
    的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引起無數人的共鳴,留言達5萬多條,其中一條很是扎心:「已經很少有人會問他快不快樂,只是知道他看起來從不生氣,好像永遠在包容別人。可是我真的很想抱抱他,告訴他不要再逞強,你也是個孩子。」做一個乖孩子,總是把別人的心願看得更重要,卻只能委屈自己。不想讓別人為難,便為難自己。
  • 七月與安生,你可以不乖
    之後的很多年,安生帶著乖巧的七月,做著她不去做的事情,兩個人踩著彼此的影子,像一個人的正反兩面,直到遇到家明。在那個廟宇,當家明抓住安生,七月明白這個自己愛著的男人可能沒那麼喜歡自己,她把自己偽裝起來,裝作一切都沒發生的樣子。安生選擇了離開,而七月為自己不夠愛安生而哭泣。
  • 餘生,做一個爛俗人
    無意間看到或許出自白巖松的演講——越自律的人越自由。這話對我的感觸很大,並以此為依據,要求自己做定了這個自律自由的爛俗人。我知道,改革是需要犧牲的,偶爾的疼痛在所難免,大不了擠吧擠吧眼睛,就當很受傷,算上一次委屈,然後就放肆一回,允許自己撒野一次,醉一場,夢一回。然後回到沒心沒肺的平靜,但絕不允許把難過留到下一個天亮,這是自定的規則,不允許冒犯!
  • 往後餘生做一個讓自己快樂的人
    餘生很長,做一個讓自己快樂的人已經年過三旬,風風雨雨已經經歷了很多,卻時常發現自己感受不到快樂,內心時常焦急,徘徊,是什麼讓快樂離我遠去了?在他看來,是因為滿足了人的某些需要,使之得到了快樂,否則就不快樂,就這麼簡單。小時候可以因為得到一根冰棍或者是老師的一句誇獎,我們可以高興一整天。但是現在買到了自己心儀的汽車,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大房子,但是為什麼快樂只是一瞬間划過心間,後面永遠有無窮的煩惱在等著我們。也許康德說的需求不管是物質上的或者是精神上得到滿足,產生的快樂永遠只是一瞬間,或許康德口中的快樂不全面。
  • 餘生做一個成熟的人,學會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
    餘生做一個成熟的人,學會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我們每個人都對完美的生活特別嚮往,但是想要實現這一點卻是十分困難的。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沒有任何缺點的。那些所謂完美的人,只是給自己塑造了一個完美的空殼,細究之後你會發現其實都是假象。
  • 餘生,願你做一個拿得起放得下的人
    很多事情不是我們可以左右的,可是自己的心態卻是可以自控的。餘生,願你做一個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活得輕鬆暢快。放下那個愛而不得的人每個人都想要遇到甜甜的愛情,都想要遇到那種彼此喜歡,互生歡喜的人。可是很多事情往往並不是我們可以左右的,尤其是感情的事,並不是足夠努力,就能夠獲得好的愛情。
  • 餘生做一個「薄情」之人,遠離不信任你的人
    我有酒和茶,你有故事,就來找我。點上面『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01人與人相處,講究平等,具體包括三項內容:尊重,包容,信任。每個人都可以審視一下自己的人際關係,不難發現,真正跟你關係好的人,你們之間都不缺那三樣東西。反之,那些跟你關係不好的人,或者你討厭的人,基本上都缺少那三樣東西。
  • 餘生,做一個簡單大氣的女人
    前幾天,我們在微信群聊著關於女性的話題,有人說:」做女人很累,在老公面前要做一個好妻子,在公婆面前要做一個好兒媳,在孩子面前還得做一個好媽媽,到最後依舊換不來別人的理解。」聽到這句話時,我的確覺得,做女人不易。但生活從來都不會因為你是女人而對你憐香惜玉。
  • 餘生,做一個「厚道」的人(說到心坎裡去了)
    與這樣的人做朋友,可以放下心裡的包袱,付出的真心也能贏得相應的回饋;所以,若想人際交往順心如意,不妨與厚道的人建立真摯的友誼。 ——諺語 餘生,做一個「厚道」的人,能夠守得住福報。 人品過硬的人,不僅能夠自我約束、保持慎獨,從而贏得德才配位的機會;他們還能通過人際,獲得大家的一致認可,從而成為貴人青睞的對象。
  • 餘生,做一個「頭腦清醒」的人
    文 |晴風圖 |網絡不知道你覺得自己是頭腦清醒的人嗎?相信很多人覺得自己是一個頭腦清醒的人,可很多時候,只是我們覺得而已。只是我們覺得自己是一個頭腦清醒的人,卻在別人看來我們非常地糊塗。比如在工作中,他們知道自己要做到生命程度,自己的目標是什麼,不管中途發生什麼,都會一如既往地去做。比如在生活中,他們知道哪些話不該說,哪些事不該做,於是在生活中,總是不會因為自己的衝動或者一個不慎,而出現問題。而這樣的人,也是真正清醒的人。
  • 餘生,願你做一個簡單快樂的「傻子」!
    人,總是在不斷的追求,沒錢的時候,錢最好;生病的時候,健康最重要。在這個,孩子比成績,大人比工資,開車比牌子,房子比段位,出門走路還要比步數的年代,此刻我只想做個簡單快樂的傻子!從出生比到死,誰能逃掉,誰能背後不說人,誰能背後不被人說。
  • 餘生,做個善良的人
    我曾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句話:「寧可做個善良的人,坦蕩一輩子,也不做個虛偽的人,算計一輩子,因為人活著,比的不是誰高誰低、誰上誰下、誰有錢誰沒錢,比的是睡能睡得舒坦、笑能笑得燦爛」。餘生,我也想做個善良的人,輕鬆坦蕩。
  • 孩子不乖沒有錯,孩子太乖要小心!
    但是,我們的教育並不是為了讓孩子變乖,而是要教育孩子成為一個遇事有主見,出事能獨立承擔責任,有創造力和判斷力的,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具有逆反傾向的100名兒童中,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而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名兒童中,僅有26%的人意志堅定,其餘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結果表明,3歲叛逆期的反抗行為意味著孩子有獨立的想法,這正是鍛鍊孩子主動性、培養他們創造力和判斷力的良好時機。
  • 餘生,願你我都能做一個會說話的人
    生活中,不考慮別人的感受、習慣脫口而出的人不在少數。你穿了件新衣服美美地發到朋友圈,他會說「這衣服顏色一點都不襯你的膚色」;你換了個新髮型,他會說「這個髮型不適合你,顯臉大」。 每個人都有開口說話和表達的權利,但成年人最基本的教養就是不讓他人難堪。
  • 不要做循規蹈矩的「乖」孩子
    好孩子和壞孩子,好像只要懂事、不向父母討要東西、不頂撞長者老師、不做任何出格的事、不跟成績不好的孩子交朋友、老老實實可以想像到一定不會是健康的狀態,也許會養成習慣性欺騙、滿口謊言的性格,也許會變成壓抑抑鬱的人。
  • 餘生,找一個知你冷暖的人
    對方哽咽地回答:"再也回不去了。" 雖然感情的事與我們無關,但那種撕裂聲,直戳每一個觀眾心裡。我們都希望遇到一個對的人,然後廝守餘生。電影中,或許還能從頭開始,但現實裡,有些感情,你越是執著,越是挽留,越是事與願違。
  • 餘生,心靜如水,自在隨緣,做一個自在的女子!
    餘生,心靜如水,自在隨緣,做一個自在的女子!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標誌不是他賺了多少錢,有了多少成就,而是他是否能擁有一個好的心態,心境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智慧,做一個心靜如水的人,一切隨緣。心累的人,心上總是背負著太多無畏的包袱和私心雜念,結果想要的越多失去的反而越多。學會放下雜念,放過自己,才能放下心中困擾自己的執念,才能卸下包袱輕裝上陣。有時,與其不撞南牆不回頭,不如在一條路上走到黑之前華麗的轉身。
  • 餘生,遇上一個能使你無所顧慮,開懷大笑的人,才是福氣
    不知道你有沒有在心裡問過自己,餘生,到底想要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是存款多還是顏值高?我想真正懂得的人看中的不是這些吧。錢財無非就是讓你的物質得到滿足,而你的精神還是十分空虛人生短短幾十年,要的無非就是讓你笑,讓你覺得人生值得的人。日子甜的時候,他還會牽著你的手,做所有會哄你開心的事。日子苦了,他會摟過你的肩膀,驅趕你所有傷心的事,還你一個雨過天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