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樊登讀書 · 江月
在很多人的認知裡,「乖」是對一個孩子的最高誇獎。
你可能不陌生這樣的對話。
兩個媽媽對談,一人羨慕地說:「你家孩子好乖啊,又聽話又懂事,太省心了。」
另一位媽媽謙虛地說:「我家孩子就這點兒好,聽大人話。」
旁邊站著一言不發的孩子,看不出是高興還是難過。
這些乖孩子,身上都有著共同的特徵,比如他們的性格都相對內斂寡言,習慣把心事憋在心裡,遇事表現出退縮或者防禦的姿態等等。
等到長大後,他們習慣聽從長輩、上級的安排,在人際交往中容易自我犧牲以滿足他人的期待,很少有自我的意志。
這樣的乖,其實是壓抑了自己的生命力。
哲學家弗洛姆認為:
一個人最根本的動力,就是展開自己,活出自己的生命力。
但是當生命力被束縛,被控制,一個人的自我就會變得乾癟無力,成為了一個按照別人的安排過日子,壓抑自我需求的人。
乖巧的背後,是一種很深的絕望
日本心理學家加藤諦三,曾經就是一個乖小孩。
小時候,父親是家中地位最高的人,一切都是父親說了算。
父親討厭誰,加藤也要跟著討厭誰;父親想要做什麼,加藤也要第一時間答應。
不然,光是父親那陰沉沉的表情,都讓加藤感到窒息。
有一次,父親想要去海邊玩,加藤流露出了拒絕的念頭。
但是,一看到父親不悅的神色,加藤只能硬著頭皮,對繃著一張臉的父親低聲請求:「爸爸,請帶我去海邊吧。」
從小,加藤不敢說出「我不要、我討厭」這樣的話,因為這是家裡絕對不被允許的用詞。
他的真實自我被隱去,整日扮演著一個「應該表現出的自己」,也喪失了活著的喜悅。
陷入到自我厭惡的感受中,最終患上了神經官能症,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心理疾病。
直到多年後,加藤從事心理學研究,才慢慢學會療愈自我,擺脫了這種心理疾病。
習慣了乖巧,就意味著服從了這樣的心理暗示,「你只能感受我的感受,不準感受你自己的感受。」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父母是他們唯一的依靠,他們需要父母的愛和照顧。
一旦父母表現出對自己的不滿和抱怨,他們就會擔憂被父母拋棄。
「是不是我做得不夠好,爸媽才不喜歡我?」
於是,為了抓住父母的愛,他們不得不學會了用近似於討好的姿態,去換取父母的愛和肯定。
一味乖巧,失去的是真實自我
長大後,這些乖孩子漸漸失去了表達真實情緒和願望的能力,這通常會導致三個問題:
內在動機不足
曾經看到一則新聞,王同學(化名)好不容易千軍萬馬過了高考的獨木橋,考上一所名牌大學。
萬萬沒想到,在大學裡竟然門門亮紅燈,連畢業都困難。
家長哭訴,這麼一個聽話乖巧的孩子,怎麼到了大學,成了差生?
原來,遠離家長的監督和有人看管的環境,王同學徹底失去了學習的自主性和熱情,天天窩在宿舍裡打遊戲、刷劇、睡覺。
如果一個人缺乏向上的內在動機,一有機會,就會報復性地玩樂和自我放縱。
正如書籍《內在動機》裡所言:
獎賞、競爭、壓力會控制人們的動機,讓人在失去這些獎賞的情況下,就喪失了內在的動機。
只有擁有自主意識,做自己行動的發起者,才能夠真正地滋養人性,在一生中不斷進步和取得成就。
自我輕視
馬斯洛曾說:
人一旦犯下「違逆本性」的罪,幾乎無一例外會記憶在潛意識中,湧出一個蔑視自己的念頭。
越是違背本性,越是自我輕視;而自我輕視,就會加倍地討好他人。
因為把自我評價建立在別人對他的評價上,所以,只有得到別人的讚賞,才會覺得自己的行為是對的。
這種行為模式的根源,在於小時候學會了看父母的臉色行事,一切以父母的好惡為主。
畢業於北大的網紅李雪琴,被很多人視為天之驕子,但是她承認自己是一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
只要誰一罵我或者一批評我,我就想給他跪下。
跪下的心理意識,就是自我輕視的表現。
原來,在中學時代,李雪琴的家裡出了變故,她成了母親唯一的精神支撐和情緒發洩的出口。
雪琴被迫成為一個比大人還要成熟的乖孩子。
這樣經年累月的對自我感受的忽視和壓抑,讓她喪失了尊重自我感受的能力。
沒有內在中心
加藤諦三在書籍《不乖》中寫道:
一個缺乏自我的人,特徵就是心靈由他人支配,對他人的大事小事都在意得不得了,心靈因此總是無法安定下來,如一片被攪動的潭水,波紋不斷。
看到朋友找到如意郎君,就暗自生氣自己沒有別人命好;
聽到領導誇獎同事,就懷疑領導是不是對自己不滿意,意有所指;
發現同學創業賺了大錢,就無法安心做當下的工作,憂慮自己的未來。
一個從小乖巧的人,內心總有著巨大的空洞和不滿足。
因為他人的期待是無窮無盡的,和別人的比較也是永無止境的。
內在動機不足、自我輕視、失去內在中心,這些都是「乖」背後的毒藥。
看似一時滿足了別人的期待,卻無法淋漓盡致地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活出真實自我,需要構建好的關係
資深心理諮詢師曾奇峰認為:
一切心理問題,都是關係問題,因為外在關係是內心世界的反應。
每個人都面臨著兩種最基本的關係,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
走出「乖小孩「的牢籠,活出真實的自我,關鍵是學會在關係中滋養自己。
接納以往不會容許的自己
心理學家榮格有一個著名的「陰影理論」,大意是,每個人的人格都包含兩面,你有A面,就會有-A面。
比如性格中有怯弱的一面,也一定會有勇敢的一面。
只看到其中一方,就無法了解全部的自己。
對於乖巧的人來說,Ta需要接納「乖巧」背後那個時而渴望叛逆,時而感到憤怒和無力的自己,溫柔地與這個不被看到的自己和解。
日劇《凪的新生活》中女主角小凪,在生活上,是一個習慣順從和迎合別人的人。
同事不願意帶她一起聚餐,她沉默;把一大堆活加塞給她做,她仍然老實答應。
這一切是因為從小時候起,她就習慣了聽媽媽話,忽略自己的感受。
小時候,她不喜歡吃玉米,為了哄媽媽開心,她閉著眼睛也要吃下去;
長大後,她攢錢想開一家洗衣店,看到媽媽想拿這筆錢裝修房子,她忍痛放棄自己的開店計劃。
終於有一次,她忍不住當著媽媽的面,說出積蓄了很久的心裡話:
我討厭媽媽,讓我產生罪惡感,逼我聽你的話,在外面假裝好人,期待我做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
但對不起,我不能為你而活,我也要為自己而活的。
以往,她不敢承認自己對媽媽的不滿。
這一次,她終於意識到了自己對不停討好他人的厭惡,和想為自己而活的渴望。
當她接納了自己的憤怒後,開始變得有力量去守衛自己的邊界,不再為了滿足別人而一味犧牲自己的感受。
之後,她遇到一個偶然結識卻聊天甚歡的朋友,沒想到這個朋友最後不停地推銷石頭項鍊,求她購買。
要是放在以前,小凪無法拒絕這樣的請求。
現在,她能夠勇敢地說:「我不需要,我對石頭完全沒興趣。」
接納,本身就是一種力量。當你能夠接納不夠好的自己,就是在給自己注入了更多愛和力量。
遠離消耗型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分兩種,滋養型和消耗型。
滋養型的人際關係,能夠讓我們感到放鬆和自在,有一種想要自我成長、變得很好的渴望。
而消耗型的人際關係,卻讓我們身心的能量被耗盡,甚至感到怨恨和憤怒。
想要活出真實自我的人,需要走進一段滋養型的關係,讓這段關係成為一個穩定的容器,允許我們展現出不同面向的自己。
當你想要傾訴時,Ta會真誠地給以回應,鼓勵你表達真實的想法;
當你情緒糟糕時,Ta會耐心地安撫你,允許你表達負面的情緒;
當你做事受挫時,Ta會溫和地鼓勵你,支撐你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嘗試。
在這樣一段關係中,雙方沒有控制與被控制,只有相互支持和依賴。
它會覆蓋掉成長過程中那些不安全的感覺,讓你獲得被接納、被看見和被尊重的感受。
這種感受,能夠滋養我們的內在力量,讓我們有能力衝破那個不敢反駁、不敢質疑、只能附和別人的自己,成為一個真正有自我意識的人。
寫在最後
心理諮詢師吳在天說:
活著,是為了證明自我存在的價值。
乖,聽話,是好孩子的存在價值。
而真正的生命力,是能夠聽見自己的聲音,尊重自己的感受。
也許曾經的你就是一個乖小孩,長大後發現,在這個「乖小孩」的罩子裡失去了內心的激情和渴望。
沒有關係,在任何時刻,我們都有改變自己的機會。
接納自己,敢於去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投入到一段能夠滋養自己的關係中,你會感受到生命的喜悅。
正如凱文·凱利在《失控》一書中寫道:
讓生命自由地去向它想去的地方,不必擔心,它有自己的力量。
願我們都能活出一個自由的人生。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