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說:「你一回來,孩子就不乖了」,背後原因太扎心

2020-08-28 馨媽來了

疫情期間,有段時間,女兒一直放在老家,爺爺奶奶看著。然後,每個周末有空,我和孩子媽媽就會趕回去。

我們沒有回老家之前,女兒每天是這樣的:按時吃飯、按時洗澡、很少看手機、整天粘著奶奶、偶爾打跟奶奶打打爺爺的小報告、很少會哭鬧……

我們前腳剛踏進家門,女兒乖乖的畫風立馬變了:吃個飯不餵不吃、老是粘著我們、一個不如意就發脾氣……

奶奶看著孫女的樣子,一個勁的埋怨外加吃醋的說:「你一回來,她就不乖了」、「到底還是爸爸媽媽好」、「你們這是太慣她了」……

怎么爸爸媽媽一回來,孩子就不乖了呢?孩子怎麼會有兩個面孔呢?

這樣的困惑,相信很多爸爸媽媽,尤其是媽媽都不陌生。

孩子看見爸爸媽媽,平白無故就哭一場,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孩子「不乖」,只是因為血緣關係嗎?

面對著孫子孫女的突然變臉,身邊的老人經常抱怨說,「自己對孩子再好也不如她爸爸媽媽好」、「到底不是自己親生的,隔層肚子隔層山」……意思就是說,他們做得再多,也不如孩子父母親。

孩子跟爸媽比跟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親,這在遺傳學上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每個人的人體中共有46條染色體,其中一半來自自己的媽媽,另外一半來自自己的爸爸。這麼算下來,孫子孫女能夠遺傳到爺爺(外公)或奶奶(外婆)的染色體,也不過是1/8。

但就這一點上來說,孩子跟媽媽爸爸比跟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更親,也是很自然的了。這也難怪一些留守兒童,明明一年到頭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但是爸媽一回家,立馬就「忘了爺爺奶奶」了。

不過,血緣只是一種表象的原因,其深層的原因,還是在於「安全感」受到了挑戰。

孩子「不乖」,是因為安全感受到了挑戰

爸媽一回來,孩子就任性、愛鬧脾氣、不聽話,其實,這是因為孩子在尋求父母的關注,告訴父母「他(她)現在缺乏安全感,需要父母的陪伴」。

尤其是對6歲以下的孩子來說,這個階段是他們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期。

當孩子與父母(特別是媽媽)分別的時間很長時,生性敏感的孩子,很容易失去安全感。

當再次見到父母時,孩子就可能會通過哭鬧、撒嬌等各種方式來表達他(她)的不滿,並希望以此來吸引父母的關注,讓父母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他(她)的身上,以免再次缺乏安全感。

《美國育兒百科》曾經有過這樣一段事關孩子「兩個面孔」的描述:

「當媽媽(也可以是爸爸)不在的時候,家人或保姆告訴你,孩子表現得像個天使,千萬不要急著高興,這只是因為孩子對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也就是說,從孩子一出生開始就把父母當成了自己最信任的人,除此之外,對於其他人,充滿著陌生,而陌生會讓孩子感到不安和害怕,這會促使孩子表現的「乖巧懂事」。

就像我們父母自己小時候剛開始去學校上學一樣,由於對學校的老師很陌生,一般都會表現的特別的「乖巧懂事」,那其實就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狀態下的「害怕」表現。

所以,說白了,孩子在爸爸媽媽面前所表現的種種不乖,其實,也是她在爸爸媽媽面前特有「安全感」的體現。

如何區分孩子在老人面前是「真乖」,還是缺乏安全感?

當老人抱怨,她孫子孫女在自己面前是多麼的乖巧,在他們面前卻不乖的時候,作為孩子的爸爸媽媽,就要注意區分,孩子所表現出的「乖」,到底是「真乖」,還是缺乏安全感?

如果孩子生活中,有以下3個方面表現,很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看人臉色說話:看人臉色說話本不應該是幼小的孩子身上所應該表現的特徵,但是有的孩子,因為離開父母身邊,缺乏安全感,為了討老人歡心(尋找安全感),總會表現得異常乖巧,甚至看人臉色說話。

特別的黏父母:父母一在家,孩子立馬就變成了「零智商」,看個電視都要父母陪著、喝個水也要父母拿、甚至連基本的撒尿提褲子都不會了,這說明孩子缺乏安全感了。

莫名其妙發脾氣:有的父母可能發現,孩子原本玩的好好的,可是突然就發起脾氣了。這個其實,很可能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孩子缺乏安全感,父母該怎麼辦?

當孩子表現的在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面前是一個畫面,在父母面前又是另一個畫面時,這很可能是孩子缺乏安全感了。作為父母我們該怎麼辦呢?

☛▲首先,先找原因,別指責孩子

不管孩子在自己的面前表現的有多無理取鬧,父母先不要指責孩子,更不能對孩子發脾氣。

要找找原因,是不是因為自己跟孩子分離久了或者陪伴孩子時間少了,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如果是這樣,就要提醒自己多陪陪孩子了。

☛▲其次,對孩子多點理解與寬容

孩子認知不全,他有什麼不滿時,往往都會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或行為來直接表現出來。

當孩子缺乏安全感的時候,可能就會通過撒嬌、鬧脾氣等方式表達出來,父母要多給孩子點理解與寬容。

比如給孩子一個擁抱(女兒發脾氣的時候,這點我經常用,效果很不錯)、多跟孩子溝通或傾聽孩子的內心需要等等。

☛▲最後,多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中國臺灣作家龍應臺說:「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時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

或許很多父母都意識不到,自己是有「有效期」的,以至於一些父母在陪伴孩子這件事上,往往表現的特別的敷衍:把孩子直接丟給老人,直接做個甩手掌柜。

也有的父母,雖然人是陪在了孩子身邊,但是一直對孩子保持著低質量的陪伴,比如一邊玩手機一邊陪孩子寫作業、對孩子不是吼罵就是拳腳相加、幾乎沒用過很好的溝通等等。

趁著孩子還小,也趁著父母的「有效期」還在,花點時間花點精力,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給予孩子充分的愛與關注,別讓孩子在「不安」中度過童年。

相關焦點

  • 「你一回來孩子就不乖」,媽媽聽了別委屈,這才說明娃很愛你
    文|文兒相信不少媽媽會有這樣的感受:辛苦上了一天班,下班後終於能和孩子一起待會兒,結果卻被帶娃的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說「孩子白天表現可好了,讓幹啥幹啥,怎麼你一回來他就各種鬧騰不配合」,言語裡含著責備,好像是媽媽寵壞了孩子
  • 「只要你在家,孩子就不乖!」背後的真相令人心疼
    前段時間聽到一位朋友的抱怨:我們單位剛復工,工作比較忙,爺爺奶奶就幫忙帶孩子。沒想到,我一回家孩子就不聽話,又太黏又鬧騰了,連飯都不好好吃。而且一定要媽媽抱,其他人都不行.氣得婆婆總是跟我念叨:「你不在,吃飯吃得好好的,晚上洗個澡就去乖乖睡覺了!你一回來倒好,一天到晚哭哭啼啼!」我覺得委屈死了,我平常對孩子還蠻嚴厲的呀!怎麼孩子還有兩副面孔呢!
  • 一年級就步入寄宿生活,孩子睡覺不敢蓋被子,背後原因太扎心
    究竟讓孩子過早住校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本文將為你剖析。一年級就步入寄宿生活,孩子晚上睡覺不敢蓋被子,背後原因太扎心以下是來自某位網友的真實案例分享:平平(化名)小時候由於父母工作繁忙,選擇給平平找一所小學寄宿制學校,年僅5歲的平平早早就開始了獨立的寄宿制生活。父母雖然心疼不舍,但為了經濟條件不得不選擇這麼做。年幼的平平由於還不會疊被子,害怕第二天早上起來疊不好被子會被說。
  • 孩子是姥姥姥爺帶,長大卻和爺爺奶奶親,第一條理由就扎心了
    孩子是姥姥姥爺帶,長大卻和爺爺奶奶親,第一條理由就扎心了小玉從小是由外婆帶大,3歲那年媽媽為了送她上幼兒園就接到了身邊,之後很少去外婆家。沒想到這孩子長大之後就不愛去外婆家了,好幾次,媽媽都提出帶她去看看外婆,孩子都說不要,可是她爸帶她去爺爺奶奶家就很開心。媽媽難免心裡有些難過,我的孩子既然不和我的娘家人親,每次媽媽和朋友鄰居聊到孩子和外婆時,就會吐槽這孩子帶不親,外婆養了條「白眼狼」了。為什麼孩子由姥姥姥爺帶,長大卻和爺爺奶奶親呢?
  • 為什麼有媽媽在孩子就不乖?孩子們說不出口的原因,家長要知道
    文|秘籍君很多寶媽都有這樣的經歷,就是每當自己從外面回到孩子身邊,孩子都會有那麼一會兒磨人的表現。不是吵著要媽媽抱,就是哭著說自己要這要那,於是家裡的老人就會來上一句:「你一回來,孩子就不乖了。」為什麼有媽媽在孩子就不乖呢?孩子們說不出口的原因,家長要知道。
  • 孩子,你不可以學壞,但是可以不太乖
    在心底,我一點也不希望我的孩子也那麼「乖」。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與讚賞,而委屈自己,這是大多數「乖孩子」的成長模式。一網友說:「小時候跟著奶奶去商店,心裡明明非常想要買一個玩具,卻不敢說出來,甚至還主動說自己一點都不想要玩具,這樣奶奶就會誇自己『乖』了。」
  • 孩子奶奶說,媽媽在孩子就不乖,我來告訴你為什麼?
    俗話說的好,「孩子見到娘,沒事哭一場」。 朋友,豔蕊打電話哭訴,最近疫情在家,無法上班,她原本想好好的陪陪孩子,也讓婆婆休息一下,孩子奶奶天天幫忙看孩子,特別勤快,她和婆婆關係也挺好的,誰知長假在家這些日子她和婆婆的關係還不如以前了,難道想網上說的疫情考驗夫妻關係,不會也考驗婆媳關係吧?
  • 你看你一回來我孫子就又不乖了也不好好吃飯,都是你給慣的!
    「你沒有回來的時候,蕭曉摔倒自己就爬起來了從來不哭」;你沒有回來的時候,蕭曉摔倒喝完奶粉不用哄就自己睡著了(-_-) zzz;你沒有回來的時候,蕭曉自己坐凳子不用哄就把飯吃完了………都是你給慣的,你一回來脾氣就上來了……」婆婆絮絮叨叨的說著,好像我不回來的時候蕭曉就是個乖寶寶。我不回來寶寶更好帶些!寶寶為什麼在媽媽面前愛撒嬌和做作呢?
  • 我媽說,「只要你在家,孩子就不聽話」,原因扎心了
    媽媽不在家孩子啥都好,一回來生活規律都亂套…… 明明是對孩子投入時間最多,對孩子最用心也最累的人,可最後全家人都指著鼻子怪你:「慈母多敗兒」! 特別當聽到,「你就不會帶孩子,或者得意洋洋地炫耀,跟著我可乖可好了」這種話時,心裡就像堵了一塊石頭!為什麼孩子總是在媽媽面前最瘋最鬧最不聽話?真的是媽媽太寵孩子了?
  • 媽媽在孩子就鬧騰媽媽不在反而乖,背後的三個原因讓媽媽很暖心
    最近有為媽媽抱怨到,自己兒子目前2歲2個月,因為之前都是自己一個人帶孩子,婆婆從來沒有幫忙,現在自己上班了,婆婆;來幫忙帶孩子。但是每天自己回家後婆婆說得最多的話就是:你不在孩子一天特別乖,吃飯吃得很好。你一回來孩子就開始鬧騰,你看你是怎麼帶孩子的。婆婆還經常在孫子面前說,你媽一在家你就不乖。這位媽媽特別心煩,覺得婆婆說的話沒有道理,但是又不知道該如何來反駁婆婆。
  • 「每次媽媽一回來就不聽話了」為什麼乖巧懂事的孩子變得不乖了?
    小女孩的奶奶也覺得孩子這麼做不太合適,一個勁地勸說讓孩子消停下來,然而效果並不明顯。見狀,奶奶生氣了,拉高了嗓門抱怨道:「都怪你媽,一回來整個孩子都變了個樣,太不聽話了。平時,孩子在家可乖了,在學校也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聽孩子奶奶這麼一說,原來是小女孩的父母趁著中秋國慶假期,從外地回來過節,順便看看孩子。可是,因為父母在,小女孩這幾天變得「不聽話」「叛逆」。這點讓家裡人比較困擾,乖乖的孩子怎麼突然那麼不聽話呢?
  • 為什麼不能讓奶奶帶孩子?原因很扎心,也很現實
    前言:很多人生了孩子之後都會把孩子扔給家中老人教養,其實扔給家中老人沒有問題,畢竟年輕人需要上班,老年人的時間更加充裕,雖然說老年人的教育理念和年輕人會產生一些衝突,但只要及時糾正還是沒有問題的,可是跟老人帶確實沒有問題,但不能扔給奶奶帶,你知道為什麼?你知道原因在哪裡嗎?
  • 為什麼孩子和媽媽在一起就不乖?
    這位媽媽有一個兩歲半的女兒,她把孩子帶到一歲,就開始上班了,然後由奶奶一直帶著孩子。孩子平時和奶奶在一起的時候,表現得十分乖巧。能自己吃飯,收拾好自己的玩具,很少發脾氣。但是只要媽媽一下班,孩子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情緒變得很激動,一有不順心的事情就哭鬧。一步都不離開媽媽,甚至媽媽去上廁所她也要站在旁邊等著。
  • 喜歡奶奶還是姥姥?孩子的回答,現實又戳心,卻不能怪孩子
    家裡只有一個孩子,姥姥和奶奶也是寵得不得了。於是,孩子們總是被問「喜歡姥姥還是奶奶?」孩子們的回答很現實,有時候又讓人覺得戳心,也不能怪孩子。一所小學做過這樣的調查,老師採訪孩子們「你認為奶奶和姥姥哪個更親」,孩子們很快分成了兩派:「奶奶派」和「姥姥派」。
  • 為什麼有媽媽在孩子反而不乖?孩子的這點小心思,很多媽媽不知道
    她說:「女兒最近太黏人了,只要我在家她反而不乖,都不知怎麼辦好啦。」奶奶喊她去洗澡都不願意去,硬拽過去還生氣的把洗澡水潑到了客廳,婆婆很生氣朝華姐發火說:「都是媽媽慣的,媽媽沒在家,孩子更聽話,媽媽一回來鬧得不得了。」華姐聽了婆婆的話,心裡酸酸的。難道我的家我回來還錯了嗎?難道孩子太黏人,我就不要了嗎?為什麼有媽媽在家,孩子反而不乖?孩子的這點小心思,很多媽媽不知道。
  • 「姥姥好,還是奶奶好?」孩子脫口而出的回答,既現實又扎心
    ,但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其實不少孩子都是由家裡老人照料的。從孩子出生起,孩子就一直由姥姥帶著,但是孩子兩歲多之後就由奶奶接手了,剛開始的時候怕孩子不適應,王阿姨就找藉口回了一趟老家,待了一個多月,就是為了讓孩子儘快的適應和奶奶相處。結果一個多月後回來,王阿姨發現自己的小外孫跟自己生疏了不少。
  • 「姥姥好還是奶奶好?」孩子給的答案既現實又扎心,家長要深思
    當父母問道含含:你和姥姥好,還是和奶奶好的時候,含含說:當然是奶奶了,奶奶是家人,姥姥是親屬。含含給出去的答案,其實跟現在大多數孩子給出的答案是一樣的,雖然答案既現實又扎心,不過,各位家長真的應該好好深思一下,這種情況到底是怎麼造成的。
  • 「你不在家孩子挺乖的」娃不聽話都是媽媽錯?這「鍋」甩得有點冤
    於是,老人們就常對媽媽說「你一回來孩子就不乖了」、「孩子原本吃飯吃的好好的,你來了他就坐不住了」、「原本孩子挺老實的,你一回來她就撒嬌鬧人,還像小瘋子……」然後,對奶奶的態度也是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不讓奶奶碰,不接奶奶遞過來的零食,不去洗臉洗腳,不跟奶奶睡覺……總之,一下子就跟奶奶劃清界限了,氣得奶奶臉色都變了。於是,奶奶就嘟囔道:「你不在家孩子挺乖的,你一回來孩子就不聽話,還把我當外人了。」朋友聽了這句話,心裡五味雜陳,好像自己就不該回來一樣,好像孩子所有的錯都是自己教唆的一樣。
  • 孩子不乖沒有錯,孩子太乖要小心!
    每次欣欣媽媽帶欣欣去參加媽媽聚會都特別驕傲,別的媽媽都會羨慕自己有個乖女兒,省心又懂事。但是最近欣欣媽媽憂心忡忡,因為她聽了一位幼教專家說,孩子3歲時會經歷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逆反調皮好動是正常的,相反太乖更應該要注意。恰好老師也反映欣欣在幼兒園很乖,很聽老師的話,但是沒什麼主見,做事都很被動,而且不愛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欣欣媽媽糊塗了,難道孩子乖不是好事嗎?
  • 「姥姥親還是奶奶親?」孩子一句話兩邊都尷尬,現實又扎心
    這個孩子的話傷扎心卻現實淘淘出生的時候,姥姥過來伺候月子,淘淘一歲以內,最難帶的階段都是姥姥帶過來的。淘淘媽媽之所以讓媽媽過來幫忙帶孩子,就是避免這個特殊時期的尷尬,因為她和婆婆實在是無話可說,而且語言不通,關鍵她不太能接受婆婆的生活方式,淘淘媽媽從小在城裡長大,而淘淘奶奶是個地道的農村老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