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有段時間,女兒一直放在老家,爺爺奶奶看著。然後,每個周末有空,我和孩子媽媽就會趕回去。
我們沒有回老家之前,女兒每天是這樣的:按時吃飯、按時洗澡、很少看手機、整天粘著奶奶、偶爾打跟奶奶打打爺爺的小報告、很少會哭鬧……
我們前腳剛踏進家門,女兒乖乖的畫風立馬變了:吃個飯不餵不吃、老是粘著我們、一個不如意就發脾氣……
奶奶看著孫女的樣子,一個勁的埋怨外加吃醋的說:「你一回來,她就不乖了」、「到底還是爸爸媽媽好」、「你們這是太慣她了」……
怎么爸爸媽媽一回來,孩子就不乖了呢?孩子怎麼會有兩個面孔呢?
這樣的困惑,相信很多爸爸媽媽,尤其是媽媽都不陌生。
孩子看見爸爸媽媽,平白無故就哭一場,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面對著孫子孫女的突然變臉,身邊的老人經常抱怨說,「自己對孩子再好也不如她爸爸媽媽好」、「到底不是自己親生的,隔層肚子隔層山」……意思就是說,他們做得再多,也不如孩子父母親。
孩子跟爸媽比跟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親,這在遺傳學上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每個人的人體中共有46條染色體,其中一半來自自己的媽媽,另外一半來自自己的爸爸。這麼算下來,孫子孫女能夠遺傳到爺爺(外公)或奶奶(外婆)的染色體,也不過是1/8。
但就這一點上來說,孩子跟媽媽爸爸比跟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更親,也是很自然的了。這也難怪一些留守兒童,明明一年到頭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但是爸媽一回家,立馬就「忘了爺爺奶奶」了。
不過,血緣只是一種表象的原因,其深層的原因,還是在於「安全感」受到了挑戰。
爸媽一回來,孩子就任性、愛鬧脾氣、不聽話,其實,這是因為孩子在尋求父母的關注,告訴父母「他(她)現在缺乏安全感,需要父母的陪伴」。
尤其是對6歲以下的孩子來說,這個階段是他們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期。
當孩子與父母(特別是媽媽)分別的時間很長時,生性敏感的孩子,很容易失去安全感。
當再次見到父母時,孩子就可能會通過哭鬧、撒嬌等各種方式來表達他(她)的不滿,並希望以此來吸引父母的關注,讓父母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他(她)的身上,以免再次缺乏安全感。
《美國育兒百科》曾經有過這樣一段事關孩子「兩個面孔」的描述:
「當媽媽(也可以是爸爸)不在的時候,家人或保姆告訴你,孩子表現得像個天使,千萬不要急著高興,這只是因為孩子對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也就是說,從孩子一出生開始就把父母當成了自己最信任的人,除此之外,對於其他人,充滿著陌生,而陌生會讓孩子感到不安和害怕,這會促使孩子表現的「乖巧懂事」。
就像我們父母自己小時候剛開始去學校上學一樣,由於對學校的老師很陌生,一般都會表現的特別的「乖巧懂事」,那其實就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狀態下的「害怕」表現。
所以,說白了,孩子在爸爸媽媽面前所表現的種種不乖,其實,也是她在爸爸媽媽面前特有「安全感」的體現。
當老人抱怨,她孫子孫女在自己面前是多麼的乖巧,在他們面前卻不乖的時候,作為孩子的爸爸媽媽,就要注意區分,孩子所表現出的「乖」,到底是「真乖」,還是缺乏安全感?
如果孩子生活中,有以下3個方面表現,很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看人臉色說話:看人臉色說話本不應該是幼小的孩子身上所應該表現的特徵,但是有的孩子,因為離開父母身邊,缺乏安全感,為了討老人歡心(尋找安全感),總會表現得異常乖巧,甚至看人臉色說話。
特別的黏父母:父母一在家,孩子立馬就變成了「零智商」,看個電視都要父母陪著、喝個水也要父母拿、甚至連基本的撒尿提褲子都不會了,這說明孩子缺乏安全感了。
莫名其妙發脾氣:有的父母可能發現,孩子原本玩的好好的,可是突然就發起脾氣了。這個其實,很可能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當孩子表現的在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面前是一個畫面,在父母面前又是另一個畫面時,這很可能是孩子缺乏安全感了。作為父母我們該怎麼辦呢?
☛▲首先,先找原因,別指責孩子
不管孩子在自己的面前表現的有多無理取鬧,父母先不要指責孩子,更不能對孩子發脾氣。
要找找原因,是不是因為自己跟孩子分離久了或者陪伴孩子時間少了,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如果是這樣,就要提醒自己多陪陪孩子了。
☛▲其次,對孩子多點理解與寬容
孩子認知不全,他有什麼不滿時,往往都會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或行為來直接表現出來。
當孩子缺乏安全感的時候,可能就會通過撒嬌、鬧脾氣等方式表達出來,父母要多給孩子點理解與寬容。
比如給孩子一個擁抱(女兒發脾氣的時候,這點我經常用,效果很不錯)、多跟孩子溝通或傾聽孩子的內心需要等等。
☛▲最後,多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中國臺灣作家龍應臺說:「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時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
或許很多父母都意識不到,自己是有「有效期」的,以至於一些父母在陪伴孩子這件事上,往往表現的特別的敷衍:把孩子直接丟給老人,直接做個甩手掌柜。
也有的父母,雖然人是陪在了孩子身邊,但是一直對孩子保持著低質量的陪伴,比如一邊玩手機一邊陪孩子寫作業、對孩子不是吼罵就是拳腳相加、幾乎沒用過很好的溝通等等。
趁著孩子還小,也趁著父母的「有效期」還在,花點時間花點精力,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給予孩子充分的愛與關注,別讓孩子在「不安」中度過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