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幼兒園為什麼這麼強調孩子要「乖」?

2021-03-02 常青藤爸爸

本公眾號由耶魯大學畢業、在世界頂級投行工作多年的奶爸運營,旨在分享科學育兒知識和高質量的教育資源,歡迎關注。

自常爸邀請小馬君在本公眾號開專欄以後,發表了不少關於美國幼兒園如何在玩中教育孩子的文章,受到了很多粉絲的歡迎。大家紛紛表示,還想看看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幼兒園的理念,以開拓眼界。

今天,常爸請了一位旅居香港的四歲男孩的媽媽,來講一講香港的幼兒園。過段時間,會再請旅居英國的媽媽來講講英國的幼兒園。各地的大環境不同,我們無意去比較或評論哪種制度或理念更好,只是讓大家多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

前陣子YouTube上有人po了一段視頻,一石激起千層浪,不但受到了香港人的廣泛關注,更激起了很多家長的憤慨。視頻記錄的是在香港的一家幼兒園裡,放學時老師給學生們發書包的情景,標題叫《xx幼稚園老師飛書包》,「飛」在廣東話裡意思就是「扔」。視頻被曝光后里面的三個老師被園方炒了魷魚。

       

(常爸註:常爸特地翻牆到youtube找到這段視頻,原視頻比較模糊,所以截圖也看不太清楚,其實就是老師在給小朋友發書包時,少走了兩步,採用把書包拋到桌上的方式發給小朋友。)

看過這段視頻,並了解到對老師的處置結果後,說實話,我覺得園方和家長未免有點小題大做。可後來跟一個香港的本地媽媽聊起這事,她說雖然老師這個舉動不是惡意的,但這樣做讓小朋友看到是不對的,粗魯無禮、不尊重他人的人根本就不適合教小朋友。

其實不止這一件事,來香港兩年時間裡,我常常暗自驚訝於香港人對文明禮貌的重視程度。我的孩子Harry,曾在大陸上了一年幼兒園,小班下學期轉到了香港,他現在4歲半,已經習慣於每天走出家門,見到鄰居、大樓管理員笑著說:早上好,而且一定是看著對方的眼睛說,因為老師每天在早會上都會帶著小朋友向學校的校長、主任、老師、同學一起說「早上好」。同時孩子會在請人讓一讓時會說:麻煩借過,因為老師告訴他們這樣的表達比「喂!讓一下」好用。

孩子小的時候,其實他們每天跟老師在一起的時候可能更長,所以老師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也難怪一向注重禮貌的香港人會如此在意老師的舉止了。

香港幼兒園很多元,有完全西化的國際學校,有中西結合或者中文為主的本地學校。Harry上的是一所典型的本地幼兒園,這類學校一般都是教會創辦的,不強制小朋友信教,但會通過一些儀式和教導向孩子們滲透愛的教育,孩子們也大多斯文有禮,香港人稱之為「乖」。

     

孩子們在參加早會,全校同學一起互相問好,禱告,唱歌跳舞。

起初我去學校,老師常會表揚Harry有禮貌很乖,開始我也會客氣一下,說個「哪裡哪裡,做得還很不夠」之類的,幾次以後我開始擔心——如今西方教養理論如此盛行,大家普遍認為孩子的天性應該被充分鼓勵而非刻板約束,要是總被強化是「乖孩子」,Harry會不會因此變得循規蹈矩,缺乏個性和自己的想法呢?

一次終於忍不住跟老師表達了這個顧慮,老師聽完卻連連搖頭,她說「乖」在香港人眼裡不是貶義詞,不是膽小,沒主見的意思,而是說這樣的孩子能遵守普遍形成的規定和習慣,能自我管理和控制,且能與他人友好社交及合作。

在香港,幼升小的入學考試只有面試不設筆試,老師們通常會把學生們放在一個組裡,給他們安排一些活動,在活動過程中觀察、評價他們能否遵守規則,和睦相處,良好協作,至於能在活動中取得什麼樣的結果並不是最重要的衡量標準。

學校和老師認為「乖孩子」能聽從指令,跟從教導,這樣學校和班級的教學任務能以一種有效且有序的方式進行,這樣也能給孩子們帶來更大的收穫,並最終更好地推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說起來也很有意思,前幾天有個朋友抱怨說她覺得她小孩明明很乖,卻遭到了老師的投訴。原來某一天在幼兒園分組作業時,畫畫組只能容納六個小朋友,大家要按秩序輪流等候,其中一個孩子很著急也略微強勢些,就讓我朋友的小孩去手工組,朋友小孩其實還沒畫完呢,但他還是讓開了。

這個「謙讓」的行為並沒有得到老師的認可,因為老師的意思是,不能別人叫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自己首先要有判斷,如果不該讓就應該說「我還沒有畫完,請你等一等」。這件事也讓我對香港人眼中的「乖」有更深刻的認識:「乖」不是盲從他人,是要有自己的立場和堅持。

我們以前在大陸上幼兒園的時候,如果遲到,頂多跟老師說一聲就行,還有的家長根本不打招呼直接把孩子送去,然後轉頭就走,即便這樣老師也不會說什麼。但到了香港才知道,在這裡孩子遲到了是不能直接進班的,要先到教務處,再由班主任老師領回去。

這個看似繁冗的流程其實就是在告訴孩子:你遲到了,給別人帶來了麻煩,而且要去教務處來解決就已經代表是一種警告。中小學校對遲到的處罰就更為嚴格,如果遲到三次就會在檔案裡記過。現在Harry跟朋友約好出去玩,在家就像小鬧鐘一樣,還會提醒我注意時間不要遲到。

對小小的遲到的莊重處理,更深層地其實反映出的是一種對他人的尊重和守信。香港社會生活節奏快,時間很重要,除了守時,預約也是很平常的習慣。學校在學期伊始,就會把校歷發給家長,上面會詳細地羅列出學校假期和特殊安排的時間,比如家長日,觀課日,親子旅行等等。

平時學校組織活動,例如比賽、慶祝會、表演等,或需要家長配合準備材料之類的,都會至少提前一周通知,而且內容非常細緻,條理清楚,秩序井然。比如聖誕節學校會邀請孩子們從家裡帶一些食物和飲料到幼兒園和大家一起分享,在老師給的家長通知裡,會具體布置好每位家長需要準備的種類和數量,以避免重複和浪費。

這樣作為家長我就可以提前安排時間,不會因為一個突然通知搞得措手不及。當然,這對老師的要求也很高,為了做到這一點,老師肯定做了細心的安排和計劃。

  

孩子們在聖誕大食會上正在一起分享食物

上小班的時候是最輕鬆的,還是以快樂地適應幼兒園全新的環境和生活為主,但是到中班、大班,小朋友就要開始鍛鍊自理能力,吃飯、穿衣、自己做功課(可怕的香港幼兒園每天都有功課)等等。Harry因為坐校車,我每星期只去學校一次,有時候學校要收費,我都是把現金或者支票給他,讓他自己交給老師。上運動課,老師會建議大家脫掉外套,但不會直接幫忙,在我們的幼兒園溝通群裡,也從來沒有家長提出請老師在孩子冷的時候給他穿衣服,熱的時候脫衣服這類的要求。

除了自理能力,香港幼兒園也非常看中對孩子時間觀念的培養。除了要求他們守時之外,也在日常的生活和具體任務中,鍛鍊孩子自己安排好玩和學的時間,這對他們日後長大成人,能夠妥善平衡工作、家庭和個人生活,提升成就感和幸福感有非常大的幫助。

Harry學校平時除了正常教學以外,還會布置一些工作和功課給學生,孩子們要自行計劃如何完成。教室裡會分為功課區,美勞區,探索區,玩具區,音樂區等不同的區域,孩子可以自主選擇分別探索。每個小朋友身上都會背一個叫「勾籤袋」的小包,裡面有一本小冊子,記錄他們的任務完成情況。如果完成了一項工作,孩子們就在後面籤名或者打勾,每天要完成至少兩項。

這本小冊子老師不會每天都檢查,但比如布置了本周要做一項手工,而且肯定不能在一天內就完成的,孩子們就需要自己學著做計劃,每天做一點,到星期五全部做完。如果就固定守著一個區域,每天只在這一個地方玩,當然就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

 

孩子們身上的小黃包就是勾籤袋,每學期一般有四至五個不同主題,這一期主題是《春天來了》,孩子們正在探索區感受泥土的形態

幼兒園雖然管理嚴格,但必要之處又給了孩子充分的自由和彈性,所以孩子們並不死板,很是開朗活潑。香港每家幼兒園都會配男老師,主要負責孩子們的運動課,多數外教也是男性,比起女老師,他們更活潑有趣,積極樂觀,很招孩子喜歡。

而且一些名校主觀上並不偏好皮膚白淨的娃兒,卻鍾情皮膚黝黑的孩子,他們會認為這樣的孩子大多平時戶外活動多,體能好,如果面試中再感受到他得體的禮貌、表達、創意和協作精神的話,那一定是哪家幼兒園都會搶著要的perfect 「乖小孩」。

拋開政治立場不談,香港的文明秩序真的很值得我們學習,從小養成的習慣一定會影響到孩子們未來的社交行為和人生態度。雖然有時我也鬱悶香港人過於循規蹈矩,太不知變通,但多數情況下,置身於此還是很有安全感和內心的秩序感的。

排隊的時候不用擔心有人插隊,路上不小心被碰到別人都會很快say sorry。香港人口眾多,繁忙擁擠,如果沒有嚴格的制度和良好的自我約束,很難想像會亂成什麼樣。

我寫這篇文章,並不是要比較香港與大陸教育哪個更好。說到底教育從來都不應該比較哪種更好,而是哪種最適合。對於我和先生來說,我倆對孩子將來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是抱著一顆很平常的心態,就是希望他將來能夠自立自理,無害他人和社會,正如香港一所知名幼兒園的校歌裡唱的那樣:今日是一個好學生,將來是一個好公民。

拓展閱讀美國早期教育相關文章:

《美國的早教/幼兒園如何在玩中學?》

《美國的孩子如何在玩中學數學》

《如何培養0-3歲孩子的思考力?不上早教不花錢,在家就能做!》

《美國幼兒園如何培養3-5歲孩子的思考力?》

關注公眾號後,在公眾號輸入相關關鍵詞,看優質原創文章:

熱門文章

初心」,看《為什麼我辭掉百萬年薪的工作做早教》

智商」,看《提高幼兒智商最有效的辦法》

自控力」,看《提高幼兒自控力的五個方法》

英語啟蒙相關文章

「雙語」,看《雙語的孩子數學好?!-兒童學外語的8大好處》

英語啟蒙」,看《幼兒英語啟蒙的迷思系列》

英文繪本」,看《史上最有心的英文繪本書單(幼兒啟蒙第一輯) & 耶魯奶爸精心研發的英文親子閱讀助手APP和繪本音樂》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
    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很多心理分析師、療愈師都有這樣的結論: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小時候表現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後往往心智越成熟。那麼,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以後反而心理問題越多?有一位叫「毛豆媽」的孩子母親,分享了自己對於「乖」孩子的心得感悟:「乖」意味著討好大人,忽視真實的自己!
  • 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
    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
  • 孩子不乖沒有錯,孩子太乖要小心!
    每次欣欣媽媽帶欣欣去參加媽媽聚會都特別驕傲,別的媽媽都會羨慕自己有個乖女兒,省心又懂事。但是最近欣欣媽媽憂心忡忡,因為她聽了一位幼教專家說,孩子3歲時會經歷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逆反調皮好動是正常的,相反太乖更應該要注意。恰好老師也反映欣欣在幼兒園很乖,很聽老師的話,但是沒什麼主見,做事都很被動,而且不愛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欣欣媽媽糊塗了,難道孩子乖不是好事嗎?
  • 孩子奶奶說,媽媽在孩子就不乖,我來告訴你為什麼?
    3歲的女兒,她女兒最近吃飯要追著喂,她走到哪裡就哼哼唧唧的跟到哪裡,平常都能自理穿衣服了,這幾天可倒好,天天連襪子都不穿光著腳在客廳到處跑。我勸她別生氣,其實是她不知道,「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並不是什麼壞事,從親子關係上說這證明孩子和媽媽的關係健康又親密。」 為什麼媽媽在孩子就不乖呢?(1)孩子無條件信任媽媽,安全感足 孩子因為無條件的信任媽媽。所以會把負面情緒發洩出來,不用照顧大人情緒。 其實這個觀點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她知道媽媽捨不得讓她受委屈。
  • 為什麼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
    不僅如此,家裡人還會指責媽媽,寶寶不乖,都是你慣的...那為什麼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呢?編輯​也曾聽一位幼師說過,幼兒園的孩子不論在學校時多麼聽話獨立,一回到媽媽身邊都會變得調皮搗蛋,露出不乖的一面。
  • 為什麼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問題越大
    外婆滿意了,說:「這孩子最乖,從來不亂要東西。」從心底來講,小小的我,其實很想吃那酸甜可口的糖葫蘆。只是,「懂事」和「乖」,是那個年代對小孩子的最高讚譽。我從心裡模模糊糊知道,我「乖」就會讓大人高興,於是,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長大以後,我成了一個不懂拒絕別人、疲憊不堪的「爛好人」。
  • 孩子乖真的好嗎?你可想過:乖娃易慫
    ,可是為什麼同樣的場景依然出現?從事兒童心理工作這麼多年,見過太多的家庭從小判斷一個孩子好與壞的標準就是「乖不乖」。所謂的「乖」,就是聽話。有一次在機場,看見一位媽媽指著兩三歲大的孩子的鼻子訓斥:「你現在越來越不像話了!連我的話都敢不聽了!」
  • 孩子太乖未必是好事,父母需警惕那些平時不哭也不鬧的孩子
    原來小女孩跟別的孩子一起搶鞦韆玩,沒有搶到,就哭了起來,她媽媽一邊給她擦眼淚,一邊強調「哭是不乖的行為」,最後在那個媽媽的「媽媽不喜歡不乖的孩子」、「你再哭,媽媽就走了」的威脅下,小女孩停止了哭泣。可是,明明孩子心中還有情緒在,卻為了讓媽媽覺得自己很乖,讓媽媽繼續喜歡自己,而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這可能表面上看上去是好事,但是長此以往的話,對孩子來說後患無窮。
  • 孩子乖真的好嗎?你可想過——乖娃易慫
    從事兒童心理工作這麼多年,見過太多的家庭從小判斷一個孩子好與壞的標準就是「乖不乖」。所謂的「乖」,就是聽話。有一次在機場,看見一位媽媽指著兩三歲大的孩子的鼻子訓斥:「你現在越來越不像話了!連我的話都敢不聽了!」注意!這裡強調的是「我的話」,而不是「正確的話」。
  • 為什麼有媽媽在孩子就不乖?孩子們說不出口的原因,家長要知道
    文|秘籍君很多寶媽都有這樣的經歷,就是每當自己從外面回到孩子身邊,孩子都會有那麼一會兒磨人的表現。不是吵著要媽媽抱,就是哭著說自己要這要那,於是家裡的老人就會來上一句:「你一回來,孩子就不乖了。」為什麼有媽媽在孩子就不乖呢?孩子們說不出口的原因,家長要知道。
  • 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越讓人操心?
    」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家裡,「你再不聽話,媽媽不要你了」更是家長常掛在嘴邊的;在外面,「你的寶貝真聽話」是誇獎別人孩子的不二法則……「乖」、「聽話」成為評價好孩子的標準。每次到了放學的時候爸爸媽媽去幼兒園,大部分小朋友都在教室裡玩耍、嬉笑,只有美詩,在自己的小板凳上規規矩矩地坐著,不吵不鬧。老師總是誇獎她非常聽話,從不違抗命令,其它的家長也很好奇,美詩的爸媽怎麼把她培養低如此「安靜」呢,連小朋友愛吃的糖果,她都不吵鬧著讓爸媽買。
  • 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反而越不幸福?背後三大現實原因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乖」作為衡量孩子素質的標準。在學校裡,「孩子平時聽話」也是父母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家裡,父母總是對自己的孩子嘮叨:「你必須聽話,如果你不聽話會怎樣……」當父母見面並談論起孩子時,他們經常互相稱讚「你家孩子真乖」等等。孩子們內心知道,如果他們表現得「乖」,大人就會很高興。
  •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落後於時代
    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小孩子心裡知道:自己表現得「乖」,大人就會高興,自己聽大人的話、察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大人就會喜歡自己,誇自己「懂事」。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聽自己的話,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
  • 為什麼孩子小時候很乖,長大了卻這麼不聽話?
    他現在雖小,沒有能力反駁你,但是等他慢慢長大,有能力反駁了,總有一天會爆發出來,這個爆發很可怕,到時候你會覺得孩子為什麼小時候很乖,長大了卻這麼不聽話。 所以我想學習科學育兒,別人的經驗和知識也只是借鑑而已,並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而是希望結合自己家小孩性格,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家小孩的育兒方法。
  • 毀掉一個孩子有多簡單?一句「乖,聽話」就夠了。
    哪個父母不希望孩子好,孩子幸福?但有的父母正在毀掉孩子而不自知。比如,很多父母喜歡說「乖,聽話」,這一句就足以摧毀孩子。為什麼?因為父母強調的是「聽大人的話,別鬧」。當父母想讓孩子聽話時,只有一個原因「詞窮了,管不了孩子了」。言外之意就是:別那麼多廢話,聽我的就行了。
  • 孩子上幼兒園出人意料的乖,為何更聽老師的話?原因值得父母深思
    孩子上幼兒園出人意料的乖,為何更聽老師的話?原因值得父母深思孩子上幼兒園之後,家長會發現一個鮮明的對比:在幼兒園裡特別乖巧懂事,可一回到家裡,沒兩天就&34;。一個漫長的假期過去,父母都盼著念著把小&34;扔回幼兒園&34;。開學以前,小明每天玩得很晚都不肯睡,第二天要睡到10點才醒。
  • 幼兒園開學,為什麼要第一個接孩子?
    記得安妹剛上託班不久,有一次奶奶去晚了,其他孩子都被接走了,只剩下她和另外兩個小朋友,當她看到奶奶時,哇一下就哭了,回來還不停說,下次一定要早點來!一定!!在20年前的紀錄片《幼兒園》裡,陳志鵬通常是最後被接走的孩子。他一個人哭得呼天搶地,捶桌子,走來走去。而當媽媽早早來接他,他又會變得特別乖。
  • 為什麼孩子和媽媽在一起就不乖?
    媽媽被孩子的各種作弄得很疲憊,但是最讓這位媽媽煩心的是來自家人的指責。婆婆說孩子和她在一起的時候都很好,只要媽媽一回來就把孩子的好習慣全部破壞了,原因就是媽媽根本不會帶孩子。這些話讓這位媽媽感覺既生氣又有些自責,她不明白孩子為什麼只要見到她就會表現出不乖?這個問題或許很多媽媽都遇到過,我也遇到過同樣的事情。今天口袋育兒(微信:koudaiyuer)就聊聊這個事兒。
  • 為什麼只要媽媽在,寶寶就不乖?寶媽要明白
    接著她婆婆說因為她一回來孩子就很不聽話,我姐聽到自己婆婆這些話,心裡很不是滋味,於是委屈地跑來跟我哭訴。與此同時她心裡非常的疑惑,為什麼她婆婆帶孩子,孩子就很聽話,只要自己一回來,孩子就不乖呢?難道是孩子不喜歡跟她一起嗎?還是說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又或者自己平時對孩子的愛和關心不夠呢?看著我姐皺著眉頭,只能先安慰她,等她冷靜下來以後我便憑藉我看書的經驗幫她分析一番。
  • 孩子看到娘,無事哭一場:為什麼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
    有些老人會把孩子這種不乖的原因歸結為媽媽太慣了或者孩子不喜歡媽媽。其實恰恰相反,「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並不是壞事,從親子關係上來說,這正說明了孩子和媽媽關係健康又親密。一為什麼媽媽在,孩子就不乖? 也曾聽一位幼師說過,幼兒園的孩子不論在學校時多麼聽話獨立,一回到媽媽身邊都會變得調皮搗蛋,露出不乖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