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乖真的好嗎?你可想過——乖娃易慫

2020-09-16 一隻飛翔的羊

乖乖寶

「慫」這個字,各類綜藝節目現在用得很濫,年輕的主持人說這個字的時候感覺很輕鬆,其實他們不太懂,這個字是不能隨便用的。

慫的本意是精液(參見陳忠實先生《白鹿原》),然後延伸到早洩及陽痿,再進一步擴展到形容一個人不像個男人,沒有男子氣概。說一個人慫,就是說這個人沒有勇氣、沒有血性、沒有鬥志、沒有自尊,所以是個很重的詞。陝西人罵男人:「看你慫樣子!」是要看對象的,除非是長輩和晚輩之間或關係極好的家人、朋友,否則有可能爆發肢體衝突甚至釀成流血事件。

2016年9月1日,山東日照航海技術學校一名男教師在校園暴打軍訓新生的視頻在網上傳播開來,一時引來鋪天蓋地的聲討。這段1分24秒的視頻我看了幾遍,心裡格外難受。

第一層難受是我也曾經有過類似的遭遇。

三十多年前上初中的時候,我在學校男廁所和幾個同學聊天,提到一位負責學生工作的L姓中年男老師,當時沒有說什麼出格的話,只是按照學生們私下的普遍稱呼稱其「老L」。沒注意到這位老師當時也在廁所,剛好聽到了這個稱呼,二話不說過來就扇了我兩個耳光,理由是不尊重他。

當時我腦中一片空白,長這麼大從來沒有受過這樣的屈辱。回家後沒有告訴父母,因為在那個年代,告訴了父母他們也會說老師是對的。一口惡氣憋在心裡,偷偷磨了一把撿來的刀子,揣在書包裡幾天,權衡利弊,始終沒有膽量動手,最後認慫了事。這件事除了當時在場的幾個同學,三十多年來我從來沒有對任何人說過,但那種感覺噬心附骨,始終不能忘卻。

當我看到這段視頻的時候,血直往上衝,感覺那巴掌好像是扇在自己的臉上。

受委屈

第二層難受是看到視頻中前後出現了十一、二個男學生,其中五人被打,第一個被打的只敢走避,另外四個連動都不敢動,還有一個被打完左臉後主動把右臉轉向對方,沒有被打的也無一人吭聲。那個打人的人渣教師肆無忌憚地施暴,如同「狼」入羊群,根本不擔心學生會反抗,更不擔心自己的行為需要承擔什麼樣的後果。

視頻中這幾個人高馬大的男孩子「乖」得讓人心疼,慫得讓人心碎。

孤單

三十年彈指一揮間,這三十多年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的孩子眼界和見識比我當年不知道強了多少倍,可是為什麼同樣的場景依然出現?

從事兒童心理工作這麼多年,見過太多的家庭從小判斷一個孩子好與壞的標準就是「乖不乖」。

所謂的「乖」,就是聽話。

有一次在機場,看見一位媽媽指著兩三歲大的孩子的鼻子訓斥:「你現在越來越不像話了!連我的話都敢不聽了!」

注意!這裡強調的是「我的話」,而不是「正確的話」。

正確的話

這個年齡的孩子和媽媽的威權相比,力量實在是太弱小,掙扎了幾下也就舉手投降了,日積月累,孩子會形成一種條件反射:我必須服從權威的人,權威的人是不能反抗的,反抗的越兇,受到的反擊越強烈。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成長的孩子,就像一隻被捆得漂漂亮亮的大閘蟹,再也不會因為亂跑亂爬互相打鬥而缺胳膊少腿兒,但也失去了保護自己的能力。隨著年齡增加,大閘蟹又會帶著繩子被移交給幼兒園的老師。

孩子上幼兒園的第一天,幾乎每個家長都會告訴孩子:要聽老師的話!沒聽說哪個家長告訴孩子:老師說的對的你就聽,說的不對的不要聽。孩子接受到的信號是,幼兒園裡所有的大人都是老師,他們說的話我都要聽。

所以再難吃的飯也要吃完,再不願意午睡也要躺在床上,上課的時候一定要手背後腰挺直,老師不叫不許說話,老師不允許告訴家長的事情打死都不能說,即使再不願意,都不能表達不同的意見,更不能違背他們的指令,否則就要倒黴。

聽話

前幾天網上瘋傳一個段子,說一個小姑娘第一天上幼兒園說了四句話,第二天就被勸退了。

事情大致是這樣的:

第一天上幼兒園全班小朋友都在哭,她不哭,好不容易老師把孩子們哄得平靜下來了,她說了第一句話:「我們的媽媽不要我們了!」

------

老師們又好不容易再次把孩子們穩定下來,她又說了第二句話:「我們會被賣掉的!」

------

這時已經有小朋友哭的氣都喘不上來了。

第三次老師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孩子們穩定下來的時候,已經該吃午飯了,剛把座位分好,飯菜端上桌,她說了第三句話:「不是媽媽做的飯我不吃!」

-----

這次哭著扔盤子的都有了。

終於熬到下午放學,家長們來接孩子了,她第一個撲進媽媽懷裡,扭頭又說了第四句話:「明天我們還會被送回來的!」

------

外面的世界

但願這只是一個段子,如果這個孩子真的被勸退或被用勸退威脅,這樣的幼兒園趁早別上,因為它不但配不上這樣百年難遇的領袖型人才,還有可能毀了她。

一個兩三歲的孩子,第一天上幼兒園,從她的角度說了幾句想說的話,就被通知家長勸退,如果這個家長心理不夠強大,她回家會怎麼對孩子?這個孩子以後還敢不敢說和老師意見不一致的話?還敢不敢做和老師行動不一致的事?大閘蟹不但動不了,連吐泡泡都要想一想,現在能不能吐?

走出家庭,進入集體環境中的孩子都有一個天性,就是自我懷疑,都希望能夠通過社會群體對自己的認可,來確認自己是個受歡迎的人,是個有價值的人,從而逐漸形成一個穩定的自我。

如果一個孩子在家庭中沒有打牢根基,一旦這個社會環境的評價標準有問題,那孩子的自我形成就一定會出問題。

幼兒園放學,門口接孩子的很多家長第一句話就是:「今天得小紅花了嗎?」得了,就喜笑顏開;沒有,就面色不豫。很少有人想過,這個小紅花的標準是誰制定的?科學嗎?老師會給僅用四句話就能讓全班小朋友哭一天的小姑娘發小紅花嗎?

捆得漂漂亮亮,又貼了小紅花的大閘蟹一天天長大,外面的繩子已經被撐斷了,心裡的繩子卻嵌進了骨肉之中,大閘蟹也忘記了自己還有手持兩把巨螯橫行江湖的本事,轉而安於做一隻「乖蟹」。

類似視頻中的現象屢見不鮮也就不出奇了,這些孩子不是沒有反抗的能力,而是面對類似的權威角色的時候,他們早已經沒有了反抗的習慣。

吶喊的孩子

相信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受過無數良師的恩惠,但也遇到過不少像上面這位老師一樣的「病人」。他們不配代表老師這個群體,但他們代表社會環境的一部分,隨時會與我們以及我們的孩子不期而遇。

身為父母,我們無法為孩子搭建一座移動城堡來保護他們不受風雨侵襲,但是我們可以盡力為孩子打造一副堅韌的鎧甲,這就是孩子強大而穩定的自我。

孤單的背影

三十多年過去了,不知當年那位L老師是否健在,如果有機會,我會當面向他致謝。感謝他當年打我的兩個耳光,讓我在陪伴女兒成長的過程中,不斷鼓勵她,讓她知道,她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意願思考和行動,不要輕易向那些貌似強大的人低頭,要有勇氣維護自己的權益,要有勇氣堅持自己的價值觀。

當她在小學三年級為了給同學爭取公平與小區保安據理力爭的時候,

當她在小學五年級因為老師打學生而抱打不平的時候(後來證明是一場誤會),

當她初中二年級為了不合理的午睡制度和管理員公開辯論的時候,

當她初中三年級對無端體罰同學的教官嚴辭抗議的時候,

我都感到無比驕傲。

雖然她的看法和做法不一定對,甚至有時還會有一些風險,但是她起碼比那個當年那個很「慫」的老爸更有勇氣。

夥伴

難受歸難受,說句公道話,其實三十多年來我們的社會還是有了很大的進步,畢竟視頻中這樣的事情越來越少,社會輿論對這樣的事情也是深惡痛絕。

這段視頻第一時間放到網絡上後,學校的負責人立刻開除了這個教師,並向被打的學生公開道歉。其實還應該讓法律介入,即使達不到刑事案件的標準,也應該對當事人提出民事侵權訴訟,要求他對被打學生做出精神損害賠償,以儆效尤。如果有條件的話,更應該為這幾個孩子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儘量降低這件事對他們心理的傷害。

曾老師說過一句話:小時候被媽媽搞定的孩子,長大後也會被別人搞定。意思是說如果孩子小時候被訓練得太乖,長大後就是送給別人捏的軟柿子。

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乖娃易慫」。

看過這段視頻的父母,如果你的孩子還小的話,請對他們寬容一點,允許他們淘一點兒,野一點兒,匪一點兒,犟一點兒,允許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可能他們會給你添一些麻煩,可能他們有時會吃一點小虧,但他們不會吃一輩子「認慫」的大虧。

相關焦點

  • 孩子乖真的好嗎?你可想過:乖娃易慫
    視頻中這幾個人高馬大的男孩子「乖」得讓人心疼,慫得讓人心碎。從事兒童心理工作這麼多年,見過太多的家庭從小判斷一個孩子好與壞的標準就是「乖不乖」。所謂的「乖」,就是聽話。有一次在機場,看見一位媽媽指著兩三歲大的孩子的鼻子訓斥:「你現在越來越不像話了!連我的話都敢不聽了!」
  • 孩子乖巧真的好嗎?你可想過——乖娃易慫
    視頻中這幾個人高馬大的男孩子「乖」得讓人心疼,慫得讓人心碎。從事兒童心理工作這麼多年,見過太多的家庭從小判斷一個孩子好與壞的標準就是「乖不乖」。所謂的「乖」,就是聽話。有一次在機場,看見一位媽媽指著兩三歲大的孩子的鼻子訓斥:「你現在越來越不像話了!連我的話都敢不聽了!」注意!這裡強調的是「我的話」,而不是「正確的話」。
  • 別人眼裡的「你家孩子好乖啊!」是真的嗎?
    每天放學門口接孩子,都會遇到一些同班孩子的家長,或熟悉,或陌生,但相同的一句話都是「你家孩子好乖啊!」解釋的次數多了,我也不想說了,每次都是微微一笑,作為對於人家的禮貌性回復。「你家孩子好乖啊!」為什麼這麼多家長都這樣說呢?我想原因有三:一、每次開家長會老師都會說我家孩子聽課狀態特別好。
  • 「乖」是你對孩子最大的褒獎嗎?「好孩子」應該是什麼樣?
    養個「乖小孩」,是很多父母的願望。在很多父母心中,「乖」是好孩子的表現。不哭不鬧不惹事,父母說什麼聽什麼,多讓人省心!可是,乖,對於孩子的成長,對於孩子的一生來說,真的是件好事嗎?如果按照上面的設想,孩子要想達到父母的預期,就只有壓抑本性,做一個缺乏思考能力的「工具人」。是的,對於孩子來說,孩子太乖並不是什麼好事。太乖的孩子,不敢表達真實的自己。孩子太乖,並不是由於自己想這樣乖,而是為了迎合父母的需要,來壓抑自己內心的真實的想法。
  • 好乖之痛
    我說北京最近兩會治安還算好,這樣的可能性倒不大。現在火車飛機包括進出京的車輛都查得嚴,孩子二十幾歲了也不容易帶出去。我幾次詢問媽媽孩子有什麼特點,什麼情況下才能表現出不正常。心想這孩子若是早點表現出不正常,比如渴餓極了去偷搶別人東西吃或有異常舉動,她越早表現出不正常,就越有被人報警找到的可能。而若她表現正常,恐怕是不容易被人注意到的。
  • 「乖」孩子會被老師喜歡嗎?
    可是,當女兒降臨到我生命之中的時候,卻讓我大失所望,她不僅不乖,還經常令我抓狂。生活中的「乖」孩子,往往討人喜歡。而不乖的孩子,卻讓人很崩潰。每當情緒失控的時候,我就對自己說,你要淡定,你是學心理學的,如果連自己的情緒都搞不定,怎麼去幫助別人呢。於是就很快就把情緒調整過來。
  • 孩子不乖沒有錯,孩子太乖要小心!
    每次欣欣媽媽帶欣欣去參加媽媽聚會都特別驕傲,別的媽媽都會羨慕自己有個乖女兒,省心又懂事。但是最近欣欣媽媽憂心忡忡,因為她聽了一位幼教專家說,孩子3歲時會經歷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逆反調皮好動是正常的,相反太乖更應該要注意。恰好老師也反映欣欣在幼兒園很乖,很聽老師的話,但是沒什麼主見,做事都很被動,而且不愛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欣欣媽媽糊塗了,難道孩子乖不是好事嗎?
  • 邦元英語:乖孩子≠好孩子,別讓「乖」束縛了你的孩子!
    隨著身體、智力的逐步成長,寶寶們的性格也日益凸現出來,「乖」或「不乖」也成為寶媽們嘮嗑的常用話題。「你家的寶寶乖嗎?」「我家寶寶乖得很哩」「寶寶可乖!家長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多麼聽話、多麼懂事」,在我們的認知裡也把聽話和懂事作為一個優秀孩子的專有名詞,然而事實真的這樣嗎?那些聽話懂事的「乖」孩子到最後成了優秀的人?小時候小編就是乖乖女一枚,聽家長的話、聽老師的話,學習生活都循規蹈矩沒有絲毫的馬虎,活脫脫一個大人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 不要做循規蹈矩的「乖」孩子
    蔡康永曾言,如果孩子什麼都不要,太乖,是一件很可怕的事。相信,這話肯定不少孩子感同身受。>裝乖,通過這個手段來獲得認可和關注還有愛,可是表面上的乖就是真的乖了嗎,這類孩子表現的乖的一面,背後卻有另外的想法,他日後會怎麼樣呢?
  • 孩子真的越乖越好麼?真的不見得
    大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懂事」,並以此作為好孩子的標準。但是孩子「懂事」「乖」,就一定好麼?每一個「乖」孩子都會把真實的需求,天性壓抑在心底,不敢表露絲毫,這種痛苦,只有經歷過的孩子才知道。《少年說》裡楊栩楠曾站著臺上對弟弟說:姐姐希望你可以做一個單純快樂的孩子,可以不那麼懂事,不那麼乖。
  • 別再教你的孩子乖!他:太「乖」的孩子,出社會可慘了
    偶然聽到某教授稱讚學生乖,覺得不可思議,怎會稱讚一個成年人乖?怎會在該養成獨立批判思考的學術殿堂中,出現乖這樣讚美詞?我其實很厭惡聽到人家稱讚我乖,倒不是我生性叛逆,而是我開始工讀接觸社會後,我發現成人世界中的乖跟小時候我想的乖截然不同,完全兩碼事。
  • 「你不在家孩子挺乖的」娃不聽話都是媽媽錯?這「鍋」甩得有點冤
    於是,老人們就常對媽媽說「你一回來孩子就不乖了」、「孩子原本吃飯吃的好好的,你來了他就坐不住了」、「原本孩子挺老實的,你一回來她就撒嬌鬧人,還像小瘋子……」那麼,孩子為什麼在媽媽身邊就不乖呢?孩子一見到媽媽就不乖,難道真的是媽媽「嬌慣」的結果?根據《美國育兒百科》的觀點,如果媽媽不在孩子身邊時,他表現得像個天使寶寶,媽媽們可別太高興。因為這說明孩子對其他人不信任,所以不敢表現出真正的自己。
  • 「你一回來孩子就不乖」,媽媽聽了別委屈,這才說明娃很愛你
    還別說,我自己就遇到過不少這樣的情形。最近的一次是在上周末,因為孩子幼兒園還沒開學,我又要上班,就把娃送回老家由爺爺奶奶帶著。周末回去看他,奶奶也總是重複這句話「怎麼在家孩子這麼聽話,你一回來他就不乖啦?」讓人聽了洩氣。
  • 古言甜寵文——《皇叔,我乖的》《夫人又慫又甜》《憐嬌》強推
    哈嘍,大家好,鹿鹿姐今天為大家推薦的是幾本好看的小說,喜歡的話大家可以收藏起來,也可以分享給喜歡看小說的朋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看今天的古言甜寵文——《皇叔,我乖的》《夫人又慫又甜》《憐嬌》強推1:《皇叔,我乖的》——溫三
  •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落後於時代
    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小孩子心裡知道:自己表現得「乖」,大人就會高興,自己聽大人的話、察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大人就會喜歡自己,誇自己「懂事」。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聽自己的話,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
  • 為什麼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真相讓人心疼
    這樣的瞬間有無數次,我對她發過脾氣,實在生氣的時候,還打過她的屁股。可是吼完、打完之後,又是無盡的愧疚:她還這麼小,哪裡懂得什麼體諒?我跟老公、婆婆吐槽娃難帶。可老公一臉驕傲的說:你不會帶孩子,總是把孩子弄哭,寶寶跟著我的時候,可乖了。婆婆也說,我正想和你商量,你要不每天中午別回來了。你不回來我們玩的挺好,你一回來,她就不乖,還經常惹得孩子大哭。
  • 不要把孩子養得太「乖」,這個社會不會善待「乖」的人
    ,「你家的孩子好乖啊,我家孩子就不乖。」「乖」是中國人的專屬名詞,英文單詞沒有乖這個解釋。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用「乖」來要求孩子,用「乖」來誇獎孩子。因為孩子的「乖」可以省心,是父母炫耀的資本,也是大家都喜歡的老實人的標準。
  • 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
    親愛的小孩,從現在起,你可以做生氣的小孩、真實的小孩、走自己路的小孩。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有一位叫「毛豆媽」的孩子母親,分享了自己對於「乖」孩子的心得感悟:我很清楚地記得,我小的時候,奶奶帶我出去玩。路過路邊的糖果攤,奶奶指著說:「想要嗎?」我搖搖頭說,「不想要。」奶奶滿意了,說:「這孩子最乖,從來不亂要東西。」從心底來講,小小的我,其實是想吃那色彩繽紛、酸甜可口的糖果的。只是,「懂事」和「乖」,是那個年代對小孩子的最高讚譽。
  • 武志紅:越是乖的孩子,越容易輸在起跑線
    朋友告訴我們,他不僅沒收一分紅包,還告訴家長們孩子們都很乖,而且每次一說完孩子很乖便能讓焦急的家長們放下心來。所以,乖在當下不僅是很多家長們對孩子最大的希冀,比如「你少給我添麻煩」,「你就不能像鄰居家孩子一樣乖嗎」這樣的話語比比皆是,同時也是他們學校老師安慰家長最好的話術。
  • 為什麼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
    不僅如此,家裡人還會指責媽媽,寶寶不乖,都是你慣的...那為什麼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呢?3孩子用不乖,來試探媽媽底線《美國育兒百科》指出:媽媽不在家,保姆或者家人告訴你孩子們表現的像個天使時,不要偷著開心覺得孩子終於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