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紅:越是乖的孩子,越容易輸在起跑線

2020-09-11 冬清

最近是教師節,為人師表的朋友收到了不少家長的微信紅包和祝福,言語間免不了的是家長對孩子在學校表現的關心和擔憂。

朋友告訴我們,他不僅沒收一分紅包,還告訴家長們孩子們都很乖,而且每次一說完孩子很乖便能讓焦急的家長們放下心來。

所以,乖在當下不僅是很多家長們對孩子最大的希冀,比如「你少給我添麻煩」,「你就不能像鄰居家孩子一樣乖嗎」這樣的話語比比皆是,同時也是他們學校老師安慰家長最好的話術。

當然了,在小縣城裡,一個班動不動近百個學生,如果個個都是個性十足,上課說話下課打架,那絕對會讓老師頭疼不已。

乖,不僅是家庭父母對孩子們的要求,也是學校乃至當下社會對孩子們主要的塑造方向。

從表面上看起來,乖孩子更容易服從老師家長們的要求,遵守紀律按時交作業,在人生的起跑線上搶得先機。

但從人生整個發展方向去看,孩子們的發展軌跡最終可能恰好相反:越是乖的孩子,反而在走向起跑線之前就已經輸了。

武志紅老師便在書中指出:我們總認為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生命從一開始就被教導順從,那這是一種地地道道的「輸在起跑線上」。

叛逆,本身就是孩子的天性。不同的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叛逆時會有不同的反應,但大部分都會教導孩子要「乖」,從而把「叛逆」的天性給壓抑到了潛意識中。直到孩子長大成人後,才會在某一刻幡然醒悟,走向了讓他人看似不解的「中年叛逆」。

因此,家長們能否陪孩子們度過叛逆期,很大程度上取決的不是孩子的叛逆程度,而是家長們自己的耐心和方法。

耐心不足的家長們,面對孩子的「出格行為」會馬上橫加指出,嚴厲糾正,從而讓孩子越來越內向。而有耐心的家長則願意等孩子自己糾正錯誤,讓他們有敢於犯錯的能力,從而孩子也會變得相對外向和開朗。

在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隱秘的角落》裡,就有這樣一場對話讓人印象深刻:

媽媽:你爸說明天想給你過個生日。朱朝陽悶不作聲,仍乖巧地幫媽媽洗碗。

媽媽:你想去嗎?朱朝陽卻下意識地反問:你想讓我去嗎?

媽媽被朱朝陽這樣一問,楞了蠻久,才說:想去你就去唄。

從一個正常孩子的邏輯思維來看,對許久不見面的父親應該有著清晰的愛恨意識。去或者不去,都理應是朱朝陽自己的決定。

可朱朝陽卻不經任何考慮地便將這個決定權交給了母親,這不是一場意外,而是朱朝陽從小在「聽話」教育下長大的結果。

「去刷牙」「把這杯牛奶給喝了」「快去寫作業」,諸如此類的命令要求在劇中經常出現,而朱朝陽只要稍有不情願,便會被媽媽強迫去做,讓人看了尤為壓抑。

由此帶來的結果是,媽媽把朱朝陽養成了一個真真正正,披著羊皮的壞孩子。

一昧地被教導「乖,順從」,朱朝陽在成績上遙遙領先,可是他在做人的起跑線上早已脫軌。自私,貪婪,冷血的朱朝陽,最終也造成了一幕幕慘劇。

弗洛伊德曾指出:性和攻擊性是人類的兩大動力。武志紅老師也一再強調:把攻擊性活出來吧,攻擊性就是生命力。

可是試想一個連過生日都要由母親來做主的「朱朝陽」,又該如何向外界合理地表達他的攻擊性呢?

又或者說,他們實在太過乖巧,成為了一個又一個沒有脾氣的濫好人。

想到這裡,我猶豫著按下了發給這位朋友的一條信息:乖巧沒用,你得教孩子學會折騰。

因為作為一個應試教育的過來人,我感覺學會說不,學會獨立,擁有完整的品格,要遠比試卷上的幾個數字重要得多。

在《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中,作者塔拉寫道:我曾怯懦,崩潰、自我懷疑,內心裡有什麼東西腐爛了。直到我逃離大山,打開另一個世界。

和朱朝陽相比,塔拉有著更為殘酷和嚴厲的家庭環境:對父親的偏執保持絕對忠誠,不允許有自己的聲音,不允許反抗有著暴力傾向的哥哥。

好在塔拉還是通過接受教育走了出來,擺脫了十九年以來對父親言聽計從的生活。

《三體》作家劉慈欣也曾寫道: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想必,說的也是一樣的道理。

誠然,不是每一個「朱朝陽」都能活成「塔拉」的模樣。但只要你願意給孩子一個犯錯的機會,他就一定會在下次犯錯後努力爬起,而不至於忘了自己是誰,又將活成什麼樣子。

相關焦點

  •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得抑鬱症?
    比如,可能有一個脾氣暴躁的爸爸,因為打麻將輸了錢,回家對孩子一頓罵:你作業怎麼還沒寫完?實際上,孩子可能回家才10分鐘,當然不是因為孩子的原因,作業沒寫完,而是這個爸爸脾氣暴躁。但是,聽話的孩子不會去想是爸爸脾氣暴躁,他可能會真的認為像爸爸說的那樣,是自己太笨了。孩子聽話聽誰的話?當然是別人!特別乖的孩子,意味著特別聽話,基本上別人說的都會去做!為什麼?
  •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落後於時代
    那些乖乖聽話,循規蹈矩的孩子總是會被家人、老師讚揚有加。而淘氣、叛逆、反抗的孩子總是會被處罰、批評。為了得到大人們的喜愛和表揚,為了少受到處罰和責罵,孩子們漸漸學會了將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
  • 趙小明:是誰讓你的孩子每天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武志紅「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種說法,認為起跑線關鍵不是孩子在嬰幼兒時就訓練他們的競爭力,而是父母自身,特別是父母的人格。大家想想,如果全中國的家庭,全中國的孩子的父母都會焦慮於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真正該歸罪的其實是彌散於社會的一種焦慮。這種彌散性的焦慮。不僅國內有,韓國,日本,新加坡同樣嚴重。在韓國甚至有這種說法,如果你的孩子每天睡5個小時,他會是普通的學生,如果每天睡三小時,他會成為優秀的學生。
  • 敢於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把失敗的權利還給孩子
    □人生是馬拉松,「輸在起跑線」並不可怕,可怕的反而是「贏在起跑線」的傻跑。 □家長的虛榮是孩子急功近利的起跑線,越跑離心理終點越遠…… 前些天,我轉發了日本孩子在攝氏4度的嚴寒中,僅穿短褲在公路上「裸奔」的微博,立即引起熱評。這些赤裸上身的孩子,有的摔倒,但立即爬起來繼續跑;不少小朋友凍得大哭,但在老師、家長的鼓勵下流著淚跑向終點。
  • 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心理問題越多呢?
    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題主說不論家長還是社會都以孩子是否聽話來衡量好壞,而且很多心理專家都認為: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小時候表現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後往往心智越成熟。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條起跑線到底在哪裡?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可以堪稱教育界的名言。所以說起跑線在富人手裡,這可能就是一個接受自己和孩子都是普通人的藉口。沒有絕對的起跑線,只有真正懂得教育的父母和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武志紅說:「沒有回應,家也是絕境。」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一張白紙,是父母的塗鴉才讓孩子成為了一幅獨一無二的作品。家庭教育對孩子素養和品質的形成至關重要,孩子的綜合表現就是父母教育的結果的反映。
  • 有人說農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真的輸了嗎?
    有人說農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看未必。所謂起跑線,大概就是人們理解的條件和環境。農村的孩子,從出生到上學,再到成家立業。所處的環境、家庭的薰陶、接受的教育,確實與城裡有很大的差別(當然這是指以前)。
  • 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越容易出現這些問題,家長不要高興得太早
    我身邊的朋友看完這個劇都深有感觸,從小很乖的孩子,是大人理想中的孩子,不折騰、不鬧心,說什麼話都聽,讓做什麼事都做。但是,這樣的孩子長大反而容易很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心理疾病我們仔細想想,孩子什麼樣才叫「乖」?
  •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一個古怪的命題
    印度有部電影,叫《起跑線》,影片講述的是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孩子能夠從小就獲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巔峰而絞盡腦汁擇校的故事。這讓我想起了我們常說的那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看得出,我們的孩子一生下來就站在了起跑線上。有的人說還要更早,從胎教開始。一群人在比賽場,站在同一條線前準備開跑,那條線是起跑線。
  • 《起跑線》電影賞析:贏在起點不算贏,輸在終點可是真正輸
    影片用多種角度詮釋「起跑線」,也讓「孟母三遷」的典故,映照在每一個如今的學齡前兒童的家庭裡!影片的敘事角度,也一度以母親的教育理念作為最高學術任務,但最終歸根結底,「入學形式」物化成了父母替孩子「順利報名」的死循環。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什麼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
    現在有些家長,從小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輔導班,綜合理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是這個「起跑線」到底在哪裡?它的本質又是什麼?有些家長也會為了這個「起跑線」而焦慮! 家裡有孩子的時候,我們家長難免不對「起跑線」這個詞感到敏感。
  • 教育反思:什麼才是真正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我問她,你這樣,孩子會不會壓力太大了,學的東西太多了,你得讓她喘口氣啊。她說,沒有辦法,你不學,別的孩子在學,總不能讓我的女兒輸在起跑線上吧。「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很多父母奉行的真理,於是,早早就開始讓孩子學習識字、背書、記單詞、上興趣班等。我一直覺得這句話,是一些商家為了招生,而寫的一句廣告語。什麼是起跑線?
  • 教育,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孟母三遷談孩子的起跑線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說法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起來的已經無法考究,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句話在中國家長中非常流行。今天就讓我們來談一談什麼才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雖然房貸和借款不知道要多久才能還清,但似乎已經看到孩子在學區房出生,且生在了一個相對較高的起跑線上,順理成章的上了雙語幼兒園,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高中,清華北大已經在招手了。然而事情真的是這樣嗎?讓我們完整的看一下孟母三遷的故事。「昔孟母,擇鄰處」,孟子的母親為了孟子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經過三次搬家搬到了學堂旁。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的孩子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作者:積極的麥子經常會聽到許多家長,包括老師們總是口口聲聲說:「我們不能讓孩子輸在去跑線上。」然後,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許多家長就會瘋狂地給自己的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興趣班,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後。到最後,搞得孩子對學習產生了極大地厭惡和排斥。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沒有錯,但請讓孩子自己來選擇
    名副其實的別人家的孩子,引來無數羨慕的眼光。他的父母表示,孩子很小的時候,偶然的機會發現孩子的音樂天賦。於是開始系統的學習音樂,好幾種樂器都會,一個人,組起一個樂隊都可以。沒有人可以靠著天賦,一路順到底。雖然Miumiu在音樂方面很有天賦,但她依然很努力。每天堅持練習吉他兩小時。疫情期間更是堅持每天練習六小時。對於一個六歲的孩子來說,真的太不容易了。
  • 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
    很多心理分析師、療愈師都有這樣的結論: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小時候表現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後往往心智越成熟。那麼,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以後反而心理問題越多?有一位叫「毛豆媽」的孩子母親,分享了自己對於「乖」孩子的心得感悟:「乖」意味著討好大人,忽視真實的自己!
  • 有人說,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
    從這個角度來看,越乖的孩子,長大就越讓人操心。01 太乖的孩子容易忽視真實的自己一個敢於表達內心真實想法的孩子,是可貴的;而一個合格的父母,也是不會以「乖」來命名和要求孩子的。03 太乖的孩子容易落後於時代
  • 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越讓人操心?
    」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家裡,「你再不聽話,媽媽不要你了」更是家長常掛在嘴邊的;在外面,「你的寶貝真聽話」是誇獎別人孩子的不二法則……「乖」、「聽話」成為評價好孩子的標準。原來,小姑娘以前被教導,「一定要聽話,爸媽最愛聽話的乖寶寶,讓你幹什麼就要幹什麼」,慢慢地,她總是為了得到外人的一句「真聽話」,看到愛吃的零食也不敢要,想跟其它小朋友玩,卻怕被說「不乖」……「聽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意味著無條件服從、不發出不同的聲音、不能有不合「規矩」的行為。「聽話」就是一副精神枷鎖,牢牢地套住了孩子!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能會讓孩子輸在終點線上
    該文批評了在中國膾炙人口的一句口號: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十年過去了,這句違背教育基本規律的口號依然響徹雲霄,成為數不勝數的教師、家長教育孩子的座右銘。這句絕非科學論斷的教育口號對中國目前負擔過重的初等教育現狀起到了推波助瀾的壞作用。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是教育的一個偽命題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解讀「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提法本身沒有錯,錯在家長及社會對它的解讀。在「起跑線」的孩子應該完成符合年齡特點的人生「使命」。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應該自然、純真、快樂地奔跑。事實上,他們被家長大量的揠苗助長的行為所「摧殘」,他們的雙休日被文化課、鋼琴課等補習班佔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