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是教師節,為人師表的朋友收到了不少家長的微信紅包和祝福,言語間免不了的是家長對孩子在學校表現的關心和擔憂。
朋友告訴我們,他不僅沒收一分紅包,還告訴家長們孩子們都很乖,而且每次一說完孩子很乖便能讓焦急的家長們放下心來。
所以,乖在當下不僅是很多家長們對孩子最大的希冀,比如「你少給我添麻煩」,「你就不能像鄰居家孩子一樣乖嗎」這樣的話語比比皆是,同時也是他們學校老師安慰家長最好的話術。
當然了,在小縣城裡,一個班動不動近百個學生,如果個個都是個性十足,上課說話下課打架,那絕對會讓老師頭疼不已。
乖,不僅是家庭父母對孩子們的要求,也是學校乃至當下社會對孩子們主要的塑造方向。
從表面上看起來,乖孩子更容易服從老師家長們的要求,遵守紀律按時交作業,在人生的起跑線上搶得先機。
但從人生整個發展方向去看,孩子們的發展軌跡最終可能恰好相反:越是乖的孩子,反而在走向起跑線之前就已經輸了。
武志紅老師便在書中指出:我們總認為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生命從一開始就被教導順從,那這是一種地地道道的「輸在起跑線上」。
叛逆,本身就是孩子的天性。不同的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叛逆時會有不同的反應,但大部分都會教導孩子要「乖」,從而把「叛逆」的天性給壓抑到了潛意識中。直到孩子長大成人後,才會在某一刻幡然醒悟,走向了讓他人看似不解的「中年叛逆」。
因此,家長們能否陪孩子們度過叛逆期,很大程度上取決的不是孩子的叛逆程度,而是家長們自己的耐心和方法。
耐心不足的家長們,面對孩子的「出格行為」會馬上橫加指出,嚴厲糾正,從而讓孩子越來越內向。而有耐心的家長則願意等孩子自己糾正錯誤,讓他們有敢於犯錯的能力,從而孩子也會變得相對外向和開朗。
在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隱秘的角落》裡,就有這樣一場對話讓人印象深刻:
媽媽:你爸說明天想給你過個生日。朱朝陽悶不作聲,仍乖巧地幫媽媽洗碗。
媽媽:你想去嗎?朱朝陽卻下意識地反問:你想讓我去嗎?
媽媽被朱朝陽這樣一問,楞了蠻久,才說:想去你就去唄。
從一個正常孩子的邏輯思維來看,對許久不見面的父親應該有著清晰的愛恨意識。去或者不去,都理應是朱朝陽自己的決定。
可朱朝陽卻不經任何考慮地便將這個決定權交給了母親,這不是一場意外,而是朱朝陽從小在「聽話」教育下長大的結果。
「去刷牙」「把這杯牛奶給喝了」「快去寫作業」,諸如此類的命令要求在劇中經常出現,而朱朝陽只要稍有不情願,便會被媽媽強迫去做,讓人看了尤為壓抑。
由此帶來的結果是,媽媽把朱朝陽養成了一個真真正正,披著羊皮的壞孩子。
一昧地被教導「乖,順從」,朱朝陽在成績上遙遙領先,可是他在做人的起跑線上早已脫軌。自私,貪婪,冷血的朱朝陽,最終也造成了一幕幕慘劇。
弗洛伊德曾指出:性和攻擊性是人類的兩大動力。武志紅老師也一再強調:把攻擊性活出來吧,攻擊性就是生命力。
可是試想一個連過生日都要由母親來做主的「朱朝陽」,又該如何向外界合理地表達他的攻擊性呢?
又或者說,他們實在太過乖巧,成為了一個又一個沒有脾氣的濫好人。
想到這裡,我猶豫著按下了發給這位朋友的一條信息:乖巧沒用,你得教孩子學會折騰。
因為作為一個應試教育的過來人,我感覺學會說不,學會獨立,擁有完整的品格,要遠比試卷上的幾個數字重要得多。
在《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中,作者塔拉寫道:我曾怯懦,崩潰、自我懷疑,內心裡有什麼東西腐爛了。直到我逃離大山,打開另一個世界。
和朱朝陽相比,塔拉有著更為殘酷和嚴厲的家庭環境:對父親的偏執保持絕對忠誠,不允許有自己的聲音,不允許反抗有著暴力傾向的哥哥。
好在塔拉還是通過接受教育走了出來,擺脫了十九年以來對父親言聽計從的生活。
《三體》作家劉慈欣也曾寫道: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想必,說的也是一樣的道理。
誠然,不是每一個「朱朝陽」都能活成「塔拉」的模樣。但只要你願意給孩子一個犯錯的機會,他就一定會在下次犯錯後努力爬起,而不至於忘了自己是誰,又將活成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