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抑鬱症患者屬於「內歸因」類型的人!
所謂「內歸因」,也就是習慣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內歸因」類型本身談不上好壞,甚至可以說會帶來好處。很多成功的人都屬於「內歸因」類型,因為習慣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能夠不斷提高自身,而不是怨天尤人,整天活在抱怨中。「內歸因」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會付諸行動去改變,而不是等著環境改變,行動中會更積極主動!
抑鬱症患者對待自己成功、獲得肯定等積極方面的經歷,容易歸因於環境,比如考試成績好,覺得是運氣好,其他同學發揮不好等;對於負面經歷,卻總把原因歸結為自己,比如,考試沒考好,認為自己笨,不夠努力,不該有放鬆時間,應該全部用來學習,而不會看到試題太難,同學整體成績都有下降。
抑鬱症患者幾乎所有消極事情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難以客觀看待,很多事情,也有著環境,有他人的原因,甚至有些事情,主要是由環境,由他人的原因佔主導作用。
比如,可能有一個脾氣暴躁的爸爸,因為打麻將輸了錢,回家對孩子一頓罵:你作業怎麼還沒寫完?你個豬腦子,養你這麼一個廢物,浪費糧食!實際上,孩子可能回家才10分鐘,當然不是因為孩子的原因,作業沒寫完,而是這個爸爸脾氣暴躁。
但是,聽話的孩子不會去想是爸爸脾氣暴躁,他可能會真的認為像爸爸說的那樣,是自己太笨了。
孩子聽話聽誰的話?當然是別人!特別乖的孩子,意味著特別聽話,基本上別人說的都會去做!
為什麼?乖孩子即是「內歸因」類型的孩子,不會認為別人有不對的地方,所以別人說的話都是對的,都應該聽,都應該遵從!自己不該反對,自己的想法、感受不重要。
乖孩子通常成長在父母有一方特別嚴厲,並且易發脾氣——也有可能父母雙方都特別嚴厲,易發脾氣的家庭!而且嚴厲的父母一方,一定是在家中屬於強勢地位的父母一方。
為什麼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孩子會變得特別乖?
因為如果導致孩子遭受懲罰——這種懲罰包括打罵、忽視、冷漠等——的來源在父母,孩子沒辦法改變父母,讓自己避免可能突然出現的懲罰。可如果孩子認為受懲罰的原因在自己身上,是自己做的不夠好,如果自己改變,做得更好些,更聽話些,就不會受懲罰了!
當孩子改變方式,變得聽從父母,父母說什麼就是什麼,不斷改變自己,發現確實有助於減少懲罰——因為如果當孩子被批評時反駁父母,可能激怒父母,遭來更嚴厲的懲罰。現在變成聽從父母,至少父母的情緒不會升高,嚴厲程度不會升級。
聽話的行為帶來減少懲罰的好處,並且我們的教育環境實際上更喜歡聽話的孩子——誇孩子乖,不喜歡太鬧騰的,不聽話的孩子。聽話的孩子也能得到更多的鼓勵和表揚,更加增加孩子出現乖行為。
平時陽光,無過激行為,是因為孩子壓抑了自己的想法感受,特別是負面想法和感受。當他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特別是不願意聽從的想法時,不會讓自己表現出來,因為孩子學習到聽話,乖,服從。但不表現不代表不存在!
這些想法會壓抑到人的潛意識,越積越多,多到無法承受之時,便是爆發失控或是成為嚴重的症狀的時候!
抑鬱症存在在一個核心特徵是自我價值感的缺乏!感覺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所以也缺行動的動力,乃至生存的動力——因為覺得沒價值,沒意義啊!
聽話的乖孩子,總是聽從別人,否認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會形成認為自己不重要,沒價值的自我認知!因為如果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重要,為什么爸媽不聽?一定是我的想法和感受不重要!孩子的認知有限,難以客觀看待事情,當遭遇嚴厲、暴躁的父母,同時也是他必須依賴而得以生存的父母,他很難認識到爸媽這樣的權威也可能存在不對的方面,可能是爸媽的原因,孩子只會認為是自己的原因——因為孩子的思維還比較自我中心,側重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很難客觀看待到環境、他人的原因。
當孩子不斷認為自己的感受、想法不重要時,便會認為自己是沒價值,不重要的,也容易產生抑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