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安徽六安市有個小朋友在路邊哭泣,路人詢問才知道他是迷路了就幫他報了警。過了一會兒後,警察叔叔趕到,小朋友沒有覺得放心,反而哭得更大聲,在陪著小朋友等家長的過程中警察叔叔一直安慰他,但他的哭聲仍舊沒有停止,直到家長來將他領走。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呢?其實是因為家長之前總是告訴孩子「你再不乖就讓警察叔叔來把你抓走」,導致孩子一直認為警察叔叔是壞人,這就是家長的恐嚇式教育發揮著作用,這種方式短時間內可以讓孩子聽話,但也容易導致孩子在真的有危機時,不能及時尋求庇護。
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還有很多,什麼狼把孩子叼走,讓醫生把你抓走,或者讓老師叫你罰站之類的,這些話是不是特別熟悉,是你經常講的,或者是在你小時候經常聽到的。
家長可能覺得自己只是在嚇唬嚇唬小孩子而已,但其實這些語言卻會給小孩子帶來一種被拋棄的潛意識影響,讓孩子從內心深處沒有安全感。很多事實證明,這樣的「恐嚇教育」往往只利於大人,給孩子帶來的通常是負面影響,對孩子的成長教育沒有什么正面作用。
孩子會變得更加敏感
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一個「恐嚇式教育」的家庭,那他很有可能會比其他孩子更加敏感,因為他每次接收到家長的情緒都是生氣、不耐煩的,長久以往就導致孩子很容易注意到別人的情緒變化,對周圍環境更加敏感。
導致孩子不自信
「恐嚇教育」其實對孩子來說算是一種「打壓教育」,孩子經歷過多次之後,就會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甚至覺得家長不愛自己,他們會害怕家長失望,從而變得畏首畏尾或者極度不自信。
讓孩子失去主見
經常對孩子進行「恐嚇教育」,孩子就會逐漸認同家長的做法,只會乖乖遵守家長的教育,而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
我們可以看出,「恐嚇教育」只有利於家長一時的教育和鎮壓,卻無法讓孩子從中受益,更無法讓孩子憑藉這種教育成長為更優秀的人。
要知道,我們教育的真正目的,並不是為了讓孩子害怕,而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從而走向正確的路。當孩子出現不良的行為的時候,與其去恫嚇、誘騙他,不如正面引導,幫助孩子培養正確的行為。
用「啟發式」提問正向引導
用啟發式提問,可以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的答案。這種方法不僅有助於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還能激發孩子的自主性和責任心。
之前朋友說她家鵬鵬總想和弟弟擠在一張床上睡覺,但弟弟是和爸爸媽媽一起睡,四個人擠在一張床上實在睡不下,朋友想改變鵬鵬的想法,但她並不是去呵斥他「你再不聽話、不自己去睡覺,我就揍你」,而是對鵬鵬進行了一些提問,耐心地和他溝通。
她先是問「為什麼你一定要和爸爸媽媽弟弟一起睡呢,能不能告訴我原因」,鵬鵬搖搖頭不說話。
朋友又問「是不是覺得爸爸媽媽太顧著弟弟了,弟弟和爸爸媽媽睡,你也要和爸爸媽媽睡」,鵬鵬輕輕點了頭。
「那你覺得弟弟可以自己睡在小房間嗎?」鵬鵬說「可以。」
「如果弟弟不願意的話,你可以幫我安慰安慰弟弟嗎?」鵬鵬說「好,我會努力的」
我覺得朋友的這種教育方法還是挺好的,用提問來啟發孩子思考,教育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孩子害怕,而是能夠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循循善誘,耐心啟發,這才是正向引導的打開方式。
以結果為導向正向激勵
在小寶三歲多的時候他奶奶帶他的時間比較多,小寶就整天坐著電視機前看電視,有時一看就忘了吃飯,他奶奶就會直接關掉電視,或者嚇唬他「再看電視等下爸爸就回來揍你」。但是這樣的效果不佳,有時小寶還會哭鬧。
後來我想了想,覺得可以用「正面激勵代替負面威脅」,畢竟他現在能夠聽得懂話了,我們可以找個他感興趣的事情,轉移一下注意力。
之後小寶持續看了一個小時電視後,我們就會把電視關閉,然後在他哭鬧著要看的時候跟他說「你不是想知道那本宇宙人後來的故事嗎?快去拿來媽媽給你講講」。有時候時間恰當的話,也這樣說:「你先是看電視呢,還是先跟爸爸媽媽一起出去玩,公園裡可是有很多小朋友一起在做遊戲哦?」
可以是用獎勵代替懲罰,也可以是給孩子多種選擇,這樣以結果為導向,正向激勵,就可以很好改變孩子。
教育不是恐嚇,而應該是堅定中蘊含著愛,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需要愛、需要掌聲、需要鼓勵,唯獨不需要的就是恐懼。
(圖片來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