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孕兒方面的書籍,有一位專家說的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想和大家也分享一下:
哈佛大學最傑出的心理學教授威廉·詹姆士認為「播下一種行動,會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會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會收穫一種命運」。在親子教育上,父母的行為舉止都會深深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甚至是他們的命運。
如果家長經常對孩子說「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不管你了!」,還有的家長會自作聰明用哭來控制孩子的情緒說出「你再不聽話,媽媽就要哭了!」的話。 然而事實證明這種做法終究是飲鴆止渴,治標不治本。
實際生活中,餵飯是每位家長都需要經歷的階段,此時熟悉的一幕在很多家庭飯桌都上演過。孩子吃飯墨跡,半天吃不了幾口飯,奶奶在後面追著餵……
奶奶看怎麼餵都沒用,有時耐心會和孩子講道理有時會埋怨孩子幾句,可孩子依舊不聽話。反而是寶媽的一句話「「你再不聽話,媽媽就要哭了!」管用了。
其實,家長們認為的「不聽話」或「頂嘴」,只是孩子的行為不符合家長期待,他們之所以不吃是內心真實感情。刻意去控制他們,久而久之只會剝奪孩子訴求,甚至讓孩子陷入不安的境界。
有研究顯示:經常被迫接受父母要求的孩子會逐漸忽視內心情感,同時又怕被父母拋棄,處於雙重折磨中長大後會越來越沒有自主能力。
我曾看到過一位媽媽的教育方法,這位媽媽一遇到孩子不願意做的事,都會對孩子說「你再不聽話,媽媽就要哭了!」屢試不爽,幾乎從來不講究辦法只想達到最終目的。
殊不知,孩子剛開始會出於內疚屈服在媽媽的訴求下。可終究有瓦解的一天,後來孩子再也不願意屈服這位媽媽了,每次都會挑戰她的極限,簡直成了一個「小魔鬼」……
實際上,無論孩子是否犯錯了都不要對孩子說「你再不聽話,媽媽就要哭了!」等類似的話。這就像一場賭博輸的概率太大,最終結果往往都是背道而馳,當父母一直挑戰孩子的內疚,聰明的孩子發現後更會變得叛逆,日後越來越難管教。
1、對孩子適度寬容
即使是成人也有犯錯的時候,更何況是小孩子,《左傳·宣公二年》中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家長可以對孩子適度寬容。
當他們犯一次錯時,與其用媽媽不愛你了/媽媽不要你了/媽媽不理你了恐嚇孩子,不如換成「沒關係,媽媽也曾經犯過這樣的錯,下次注意下就好啦~」,效果要更管用哦。
2、試著詢問孩子的需求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可怕的兩歲」,這時候家長會迎來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無論父母說什麼孩子都想要「頂回去」。
應對時家長不要暴跳如雷,而是和孩子耐心地溝通,如你為什麼不想吃了、我們再嘗試嘗試、媽媽陪著你等等,對安撫孩子的情緒很管用哦~
如果你還要想要獲取更多教育辦法,心平氣和地與孩子溝通,讓熊孩子變乖孩子,不妨看全套的教育孩子書籍。
全套共5冊《好父母不吼不叫》、《好性格讓孩子受用終生》、《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正面管教》、《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無論是家長想要看的舉例子還是理論都有,適用性非常強。
讀完本身讓家長可以潤物細無聲一樣成為孩子最好的媽媽,就像燈塔一樣照亮孩子前進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