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任林(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家長們教育孩子的路上,難免會遇到很多困難。比如說,在面對孩子的一些情緒時,不知如何應對,在原本定好規矩卻被孩子破壞時,不知該如何解決。
那麼,此時就會有很多家長一氣之下揍罵孩子。但這樣是否真的有效呢?是不是在孩子不聽話時,只有暴力這一種解決方法呢?為什麼暴力會讓孩子聽話呢?暴力能解決問題,能不能用其他方式來解決呢?
前幾天,閨蜜小紅給我分享了自己家的這樣一個故事,他的兒子小明不好好吃飯,在吃飯時總不能安心的在飯桌上坐著,而喜歡左蹦蹦右跳跳,最後一碗飯常常要吃上個大半天,可小紅早已給他定下的規矩,吃飯時必須要和家人一起,在餐桌上要儘量早早的吃完飯,可小明並不接受這個規矩。
於是小紅每次都很無奈,直到不得不讓他吃飯時,這時也只能去打他,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去揍他,但每次揍完小明,小紅心裡難免會非常愧疚和懊悔,但下次仍然會揍他,因為不揍他,他就不吃飯。孩子能不吃飯嗎?聽完小紅的育兒問題,我陷入了深思。
1. 無法理解大人話裡的含義
大人們對小孩講話時仍然保持著對大人講話的慣性,說的話其實小孩並不能聽懂,此時小孩自然不會去按照家長說的話去做了。
2. 聽話時自我防衛,屏蔽不想聽的話
小孩會自動屏蔽對其產生壓力的語言或者是她做不到的要求,比如說家長們總喜歡問自己的孩子:「下次能考第一名嗎?」小孩知道自己做不到,所以會保持沉默不去回應。
3. 不知道對方正在和自己說話
小孩子的理解能力還不夠成熟,特別是三歲以下的小孩,如果說話時沒有對他「指名道姓」,小孩往往不知道是在說自己,所以此時家長們要叫名字並配合一些孩子知道的小動作來提醒他。
4. 不知道怎麼去做,曾經有過負面影響
有的家長常常喜歡讓孩子幫自己拿東西,可是孩子並不知道去哪拿,或者不知道怎麼拿,此時孩子就會不去做,還有可能自己曾經拿過卻被他人誤以為偷東西而受到批評,此時孩子也不會願意再去拿。
相信在每個人身上都發生過這樣的效應,只是沒有以專有名詞去命名而已。那麼什麼是「超限效應」?比如說開學第一天,孩子已經早早地訂好了六點鬧鐘,準備迎接新學期,可剛到六點準備起床,媽媽就開始催:「鬧鈴都響了怎麼還沒起啊?又想遲到了嗎?」
這時仿佛一盆冷水潑在頭上,孩子心中有了不滿的情緒,沒想到剛過一分鐘媽媽又開始催,孩子心中便想,那我對不起,遲到就遲到吧,我就要遲到給你看!
俗話說得好,壓死駱駝的是最後一根稻草,家長反反覆覆地重複一句話,還給孩子貼上不好的標籤,會讓孩子表現出截然不同的一面,也就是家長們口中的對著幹。
1. 近距離講話
離得遠對孩子說話,孩子不僅可能沒聽清,還會認為這件事不重要,沒必要去完成,此時家長不如一本正經地看著孩子的眼睛說話,讓孩子意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
2. 說清事情的步驟
很多時候孩子不去做是因為不會做,那麼此時倘若家長說清楚完成這件事的步驟,孩子會覺得完成這件事更簡單易懂。
3. 在一旁等待結果
家長們不要說完話就走,此時孩子會認為聽話是一回事,怎麼做又是另一回事,家長要監督孩子去做,常言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看孩子如何做怎麼知道孩子到底聽進去沒有呢?
4. 站在孩子的角度說話思考
家長們一定要具備和孩子達成共情的能力,首先讓孩子知道自己明白他的想法和他的願望,但是怎麼做更符合孩子的成長利益,家長要講這些背後的道理給孩子講清楚,孩子可能不能完全理解,但知道這些後才能明白家長為什麼這樣要求自己,要知道溝通才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
遇到不聽話的孩子無論是誰都會感到心急煩躁,更何況是與他們朝夕相處的父母,但家長們要知道,沒有孩子天生就不聽話,用對方法去溝通交流,孩子也能慢慢改變,讓我們一起共同促進孩子的成長吧!
(配圖來源網絡,侵刪)
育兒,有我為您保駕護航。關注我,做更好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