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熱叫夏天躁動的「熱」;
有一種痛叫吼完煩躁的「痛」;
有一種悔叫反思自我的「悔」;
……
當我們每次吼完孩子,你最想對自己說什麼呢?
當我們每次看到孩子懼怕的眼神,你最想對孩子做的是什麼呢?
多少次,因為孩子所謂的「不聽話」而吼孩子?
多少次,因為孩子所謂的「折騰」而大動幹戈?
多少次……
你給了自己多少次所謂「吼」的理由?
01
有的媽媽說:
「我家孩子每天雖然九點能躺在床上,但是上床只是剛剛開始。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要上廁所,一會兒又要看書,一會兒又要找奶奶,一會兒又要下去拿玩具……總之,有太多的一會兒要幹的事情!我實在沒有辦法,不得不發脾氣來震懾她。其實過後我也很後悔,但是當時那種狀態我也沒有辦法啊!」
02
有的媽媽說:
「我家孩子就愛玩水,每天都要泡澡,連老師們都說了讓孩子們多接觸水對孩子成長有好處,我也是這樣做的。但是,他是什麼水都玩啊,那天下雨了我帶他去踏踏水,沒想到直接趴在了水了,怎麼叫也不起來。當時那麼多人看著呢,我沒有辦法,就直接上去打了他,拉起來就往家裡拽。太氣了,我必須得管啊。」
相信類似的問題很多家庭都遇到過,我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立下了很多的規矩:玩具要歸位,每天要按時刷牙,按時睡覺,多吃蔬菜多喝水,不能看手機,勤洗手……等等,但事實總是會受到熊孩子不怕死的挑戰。
面對你的規矩,熊孩子也有他的方法,比如肆意哭鬧,歇斯裡底般打滾,無盡的尖叫好引起他人注意,甚至出現推人打人等現象,直到逼大人答應為止。否則,這樣的戲碼每天都會隨時上演。
總而言之,熊孩子好好的話不聽,非要把當父母的搞到崩潰發怒,被大吼或者臭揍一頓,才乖乖的按照大人說的去做。
不被虐的人生仿佛是不完整的人生,孩子天生就是來找抽的嗎?這樣的熊孩子我們能馴服的了嗎?很多家長都在糾結中夾縫生存!
1.被動挨揍的孩子不知道什麼是家長的「底線」,於是情緒成為一種手段。
你和孩子講道理,永遠是在「對牛彈琴」。他連「底線」的真正意義都不了解,有一種方法叫「以身示範」,除了做給他看,日常慢慢潛移默化的影響才能真正讓孩子了解什麼是底線,什麼是家長的規矩。
2.很多家長管教孩子最大的問題就是「嘴巴說不要,身體很誠實」。
明明給孩子提好了要求,但是卻一直不斷滿足孩子的需求。明明已經打算入睡了,還是該喝水就喝水,該玩就躺床上玩一會兒。這樣的效果,怎麼能夠立好規矩?
很多時候,孩子要看家長的臉色,孩子用家長的反應來試探家長的態度。如果家長是默許的,孩子會進一步的去嘗試新的需求,直到家長無法滿足,就該用情緒來說話了。
所以,底線是什麼?家長心裡要先下定決心做好,我們不是無效語言的發布者。如果我們說出的話都做不到,孩子就更打折扣了,「不動手就不聽話」這個壞的循環就慢慢的形成了。
3.「底線」就是邊界,不能越過,不能妥協。
當孩子用自己的情緒來反抗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因為心疼孩子而放棄自己的堅持。你要認真想想,你對孩子的底線是什麼,然後在自己情緒崩潰之前就死死的守住它。如果你做不到一次,以後你在孩子心目中的規矩感就徹底「廢」了。
但是不要把口頭上的規矩定得很理想,身體能執行的底線卻退得非常低,明明就是自己軟弱沒有執行力,卻把管教的責任推到孩子身上,說孩子頑劣不聽話。
4.孩子不可能事事按照我們成人的規矩來生活,那會是一個被設計和僵化的孩子,所以家長在過程中也要制定有效規則。
在生活中我們總會看到一些特別乖的孩子,甚至沒有脾氣,家長讓幹什麼就幹什麼,家長讓做什麼就做什麼。仿佛永遠都那麼懂事,那麼懂得家長的要求點在哪裡,不反抗,聽之任之。
試問,這樣的孩子有自己規矩的一面,但是,他真的是我們期待成長中的孩子嗎?這樣的孩子少了多少童年的樂趣?會不會太懂事了?
所以,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個性的一面,也有自己獨特的一面。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到底什麼最重要呢?
是健康,是快樂,當然也有成長中的規則與自由。
一個孩子在成長中,心理上的感受被認同也很重要。
而作為一個媽媽的角色,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有多少媽媽,從妙齡少女,為了孩子,成就了自己的「盔甲」……
有多少媽媽,從不會到會,從不做到做,從懵懂到成熟……
這樣的成熟和年齡無關,和孩子的成長有關。
愛孩子是本能,立規矩是責任。
當你因為缺乏溫情,慢慢失去孩子的時候,你要知道,這是源於你自己當初無法守住底線的錯,不要怪孩子頑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