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話好好說--和孩子溝通的秘訣

2021-03-03 夢八在線

我舉個假設事件,示範我如何應對「問題」的對話,運用前述語句,將聽話更改為對話。

比如:孩子答應八點鐘洗澡,時間已過八點了,仍然在玩遊戲。

這可能是親子教養中,常碰觸到的問題,一般父母的應對,通常會出現以下四種應對模式。(這四種模式很有意思)

指責孩子的模式:「講幾遍了,都幾點了,還在那兒玩!」、「你到底要玩到幾點!」、「你自己說好八點鐘的,結果還在那裡玩,我再也不相信你了。」、「你再繼續玩,我就生氣了!」等等。

討好孩子的模式:「我幫你找好衣服了,趕快去洗澡喔!」、「好了,再玩一下下就好囉!」、「你要不要去洗澡啦?不然我先洗了,我洗完出來,你就不要玩了喔!」等等。

對孩子說理的模式:「要得到人家的相信,就要守信用,你要做到八點就停止玩的約定。」、「只知道玩,不懂得遵守規定…」等等。

自我打岔模式的模式:「好不好玩?」、「玩到第幾關了?我看看。」或對孩子繼續玩遊戲,視而不見。

上面舉出的家長應對,是希望孩子聽話而已,或者忽略了問題。或許聽話模式有其效果,孩子被家長訓斥一頓後將手機上繳,但心中殘留情緒。這種情緒可能是生氣、懊惱,或是逃避,孩子無法正視不玩手機的意義,想辦法鑽空子,更不可能有機會討論原則或者意義。

現在,我將這段親子互動,從聽話模式更改為交互方式,假設這孩子叫做「阿明」,如下:

「阿明,怎麼啦?你剛剛說八點要洗澡。發生什麼事了?怎麼還在這兒呢?」

 在此,我再次建議才入門的父母,先將對話成為一種言語的習慣,再練習如何和孩子討論「問題」,這也是我在這小章節所強調的關鍵,從練習「日常對話」,再切入「問題對話」。因為討論「問題」,很難一開始就上手,需要將過去的應對模式,轉為探索(好奇)孩子應對的狀況。

回到對話示範。我歸納以往的應對經驗,當父母說了「阿明,怎麼啦?你剛剛說八點要洗澡……」說罷,孩子未必會不玩手機,仍眷戀在遊戲中。

假設阿明說:「喔!再等一下!」

「…你剛剛答應我,八點要去洗澡,怎麼啦?……」(請注意語態的平穩,注意懂得停頓。)

「好啦!再五分鐘就好了。」

「那五分鐘後,你就會去洗澡嗎?」

「應該會!」

「我不要應該呢!我要確定的答案…我剛剛很相信你。所以我答應你玩到八點。」

「好啦!」

「嗯…那五分鐘後,你會主動結束遊戲嗎?」

「我會!」

「好啊!謝謝你。不過,如果你沒有結束遊戲,我會將WiFi關掉,你會生氣嗎?」

「會呀!我會生氣!」(大部分的孩子,談到這裡不會生氣了,此處我模擬一個較艱難的狀況:孩子會生氣。)

「你會生氣呀!那怎麼辦?

「那你不要關Wifi!」

「不行呢!因為你答應我的。怎麼啦?你答應我了,怎麼會做不到呢?」

「我會忘記…」

「你會忘記呀!那要我提醒你嗎?快到五分鐘時,我會提醒你!好嗎?」

「好呀!」

「但是五分鐘後,若是你還在玩,我會把wifi關掉!你還是會生氣嗎?」

「這樣我不會生氣了!」(仍有極少數孩子,在此說會生氣,我們會繼續對話。)

「嗯!謝謝你呀!」

………

上述對話的模擬,是我多次處理親子議題的歸納整理,是實際經驗。當家長帶著孩子找我,提出類似的教養難題,不知如何面對「問題」之際。我會邀請孩子回到現場,模擬當時狀況,由我扮演父母角色,常常得到上述的結果。比較棘手的對話,是孩子還是會生氣,我的對話則會指向生氣的發展,允許他生氣,但是不能鬧脾氣。

若是長此以往的對話,孩子的感悟會越來越強,比較能遵守規則,也懂得尊重自己,自我管理自我控制會好很多。

相關焦點

  • 「有話好好說」,24年前的溝通方式,對今天有什麼借鑑意義?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很早了,當時的第一印象是導演想通過影片講述的故事,勸告社會大眾有事兒別走極端,有話好好說,通過溝通方式解決。《有話好好說》是由張藝謀執導,姜文、李保田、瞿穎主演,1997年5月16日,在中國上映。
  • 父母和孩子的各自固執:好好說話和好好傾聽,很重要,要學會溝通
    在孩子成年以後,如何和孩子好好相處,可能很多父母都會焦慮。大家都是愛孩子的,但孩子總是不聽話,總是自說自話,辜負自己的一番苦心。父母在這個時候,總會把問題歸結到孩子身上,認為孩子長大了,就不聽話了,卻忽略了自己有沒有好好說話,是不是端著家長的架子去責罵而不是溝通。
  • 與孩子溝通的秘訣,從無話可說到無話不談
    孩子進入青春期,部分孩子漸漸變得不愛和父母說話,有時候也嫌父母太囉嗦,沒說一會就急忙走開,你懂得與孩子溝通的秘訣嗎?一起來看看吧。 學會傾聽孩子觀點很多父母對於孩子提出的想法觀點,都是以否定的態度對待。家長希望孩子能遵循父母一輩的想法去做,這樣省事很多,也不怕孩子會學壞。
  • 聽歌|有話 怎麼才能好好說?
    或許是學攝影出身吧,老謀子的電影,通常跟畫面、風景和顏色有密切關係。《紅高粱》,金燦燦、紅彤彤。《菊豆》,土黃土黃。《大紅燈籠高高掛》,青灰色和紅色纏繞。《有話好好說》這部黑色幽默片,情節古怪。裡面幾乎每一個人,都不能好好說話。
  • 家長的語言裡藏著孩子的未來,好好溝通有方法,要這樣說話
    美國芝加哥大學達娜.薩斯金德博士研究發現:孩子在三歲之前,父母對他們所說的話,直接影響著孩子大腦的發育。孩子的數學能力、空間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道德感、同理心,都和孩子早期聽到的詞彙有關係。也就是說,父母跟孩子說的話,在塑造著孩子的大腦。出生後的新生兒,大腦每秒能產生700—1000條神經連接。
  • 4F溝通法教你「有話好好說」
    情景一:深夜兒子埋頭用微信跟難纏的客戶溝通,母親不停地催他去睡覺。  媽:這麼晚不睡覺,是不是又在玩手機?  兒:不是!  媽:還說不是,我都聽見你手機在響,這麼大了,就知道貪玩,真不讓我省心!  兒:我說不是就不是!(傷心)  情景二:妻子希望丈夫多關心家庭,多陪伴孩子,這時看到丈夫在打遊戲。
  • 青春期的孩子,打不怕,說不聽,怎樣能讓他和父母好好溝通?
    這是我最近看到朋友圈裡分享最多的困擾,「現在孩子真是沒法管了,打不怕、說不聽,都沒法好好溝通了!」也許是最近孩子要在家自主學習,尤其是初三和高三的家庭,父母和孩子都有各種情緒問題,溝通的順暢顯得尤為重要。關於這個問題,我只想說一句話:不要等到孩子大了,才去抱怨孩子不和你溝通!!
  • 這些話永遠也不要對孩子說。好好說話是當父母最好的修養
    這種情緒發洩,我們不會對朋友說,不會對同事說,也不會對父母說。我們只對孩子說。因為我們覺得孩子是我們的所屬物,我們從不平等。三、有話好好說,是父母最好的修養和以身作則作業做的太慢,吃飯撒了一地,考試沒考好,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和同學打架……這些事真的值得成為家長肆無忌憚用語言傷害孩子的理由嗎?
  • 都市話題劇破題出新,《好好說話》如何說透「溝通問題」?
    作者 / 喬苗兒據調查顯示,每個人一天當中要說7000多個字。什麼時候應該說話,話應該怎麼說,儼然成為了一門顯學。與此同時,能夠關照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固然是好事,對於戲劇結構來說,如何布局謀篇會有相當大的困難,處理不當會變成一盤散沙,失去焦點,沒有重心。《好好說話》用「戲中戲」的形式用小節目給了大生活充分展示的空間和舞臺,包羅萬象的調解節目極能容納生活當中因為溝通不暢導致的誤會事件,讓劇情擰成一股繩,有了主線,還可以令戲劇性、喜感充分放大的同時避免違和感。
  • 拒絕語言暴力有話好好說
    藉此網友呼籲:拒絕語言暴力,請管住自己的嘴,有話好好說。    大河網官方微信網友「蛋蛋」:這個傷害就像小時課本上講的一個故事,釘子釘在牆上即使拔了,牆上也留下坑坑窪窪的洞,無法抹平。所以不要因為嘴上一時痛快,就對別人造成傷害,會在別人心裡留下一輩子無法磨滅的痛。
  • 和孩子好好說話太難?讀懂「冰山理論」,實現高質量「親子溝通」
    也許很多的家長也會這樣有的時候明明不是想表達這種意思卻對孩子說出來的話卻傷害了孩子,於是孩子也漸漸的遠離家長,家長和孩子之間可以好好說話變得很難。和孩子好好說話太難,會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有研究表明:家長如果可以讀懂"冰山理論"的話,可以實現高質量的"親子溝通"。
  • 話都不會說,還想讓孩子聽你的?和青春期孩子的溝通秘籍
    「你這孩子,怎麼就這麼不聽話呢?」「你能稍微乖一點嗎,你的聰明才智都用在了和我頂嘴上嗎,你是故意和我作對嗎?」這些話聽起來是不是又熟悉又心酸。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讓我們抓狂。更頭疼的是,進入青春期以後,他們開始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甚至完全逆著來,一言不合就頂嘴、反駁,不然就是關上房門,拒絕溝通。
  • 惡語傷人,傷得很真——有話好好說
    ​小劉陝西人,學校畢業後來蘇州打工,在廠裡幹得好好的,突然離職。過了兩年後,又來蘇州廠裡找這個領導,那個領導,幫忙說進廠裡。成功進了廠裡。一天和另外一個同事鬧起矛盾,那個同事快嘴說到:好馬不吃回頭草,你回家又是賣汽車,又是什麼放貸經理的,人五人六的樣子,風光無限,為什麼又回來廠裡幹我們這些苦力活呢?牛逼哄哄什麼……。小劉聽後,那個氣呀,那個難受呀!我的表達能力有點差,我們可以看圖片裡的小劉氣的模樣。
  • 和孩子溝通不暢?了解「溝通循環」,就能與孩子有「有效溝通」
    然後媽媽就感到很詫異,問小樂說那為什麼前兩天媽媽生日的時候沒有彈給媽媽聽呢?小樂說,因為媽媽在看到姐姐成績單的時候都不聽姐姐解釋,姐姐傷心了就沒有彈。小琴的媽媽聽到了這些之後感到十分的後悔自己當時看到成績單的時候沒有好好的跟孩子溝通,要是知道孩子是為了練習送給她的鋼琴曲才沒有時間學習的話,她一定不會那麼嚴厲地責怪孩子的。
  • 和孩子其實沒什麼話不能說的,如果有,你想想是不是自己的問題
    兒子說是爸爸。然後就有同學問,你爸爸管著你會不會很煩啊,你們每天會吵嗎?兒子說,不會啊,我爸爸的說話方式不會讓我煩,我和他說話是很開心的。其他同學都很奇怪。因為他們覺得父母都是不理解他們的,動不動就說他們這裡不好那裡不對,所以他們在家裡是鬱悶的時間比較多。其實我們和孩子的關係是這個世界上最單純的關係之一,我們就不要讓他變得複雜,就一直讓他簡單就行。
  • 考試後老師在家長群曬成績單 互相「吐槽」該怎樣有話好好說
    支招家長能不能有話好好說切記不要在公共群質問老師南岸區一家幼兒園在告家長書裡明確寫出:「建立QQ群是方便家長了解學校活動及孩子在園情況,QQ群是作為大家交流的場所,請遵紀守法並注意語言文明。一位幼兒園老師說,她們最期待的是家長對教育工作的配合和理解,人無完人,工作中難免會出錯,但家長能好好說話、一切問題都好溝通,如果直接劈頭蓋臉地罵人,或者給領導,甚至教育主管部門投訴,這難免會影響到老師的情緒和工作。南岸區天台崗小學、市級語文骨幹教師盧柳娟也建議家長要注意跟老師溝通的方法。
  • 再談戴建業老師的「有話好好說」。
    再談戴建業老師的「有話好好說」在前文我已經講過戴師的文章及我對世界的感受,總覺得意猶未盡,我就再談談戴師文章中的深意吧!讀過文章後,我想到了「拔苗助長」這個詞!關於那位學子的批卷老師的初衷,多少是想表達對學生的期望及讚美,卻不知這樣恰好是使學子陷入​「拔苗助長」的「」魔咒」之中。或許我天性善良吧!
  • 2020年12月23日讀書會後期報導:有話好好說,千萬別硬磕
    良好的溝通是父母實施一切教育方法的關鍵為了引導父母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情感,以同理的姿態跟孩子說話,12月23日晚19:00,襄陽市圖書館「齊悅讀」讀書會特別邀請湖北銀獅策劃公司文化藝術總監馬林,為大家分享「有話好好說 千萬別硬磕」。眾讀者齊聚市圖書館「齊悅讀」讀書會騰訊課堂網絡直播間聆聽。
  • 親子溝通秘訣:說話內容只佔7%,認為不重要的93%,才是關鍵
    文/瀟媽聊育兒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調皮搗蛋非常無奈,經常說兩句就會被孩子嫌棄嘮叨,想跟孩子好好說話,但是大部分情況下,都是以吵架結束的,而且有的孩子今天說完吵完,明天還犯同樣的錯誤,這又免不了一頓爭吵,可為什麼親子間就這麼難溝通呢,難道真是代溝的問題?
  • 有效溝通太難了!想和孩子好好說話,話說出口總變味,怎麼辦?
    在家庭教育中,好好說話是一個溝通的基本要素。然而,大多數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都很難做到好好說話,因為不好好說話成了一個根深蒂固的壞習慣。改變之艱難,到底卡在了哪裡?這期內容,我們來一起學習下。在好好說話的問題上,如果往前走,是好好說話,反方向就是不好好說話。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明明感覺自己在努力往前走,可是一張嘴卻走向了反方向,根深蒂固的溝通習慣改善總是艱難,可是再艱難的改變如果你願意都是可以的,前提是我們願意真的認真學習、深入探討,找到問題的根源。不怕出問題,就怕出了問題完全束手無策,不知道關卡在哪?不知道到底哪是出問題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