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舉個假設事件,示範我如何應對「問題」的對話,運用前述語句,將聽話更改為對話。
比如:孩子答應八點鐘洗澡,時間已過八點了,仍然在玩遊戲。
這可能是親子教養中,常碰觸到的問題,一般父母的應對,通常會出現以下四種應對模式。(這四種模式很有意思)
指責孩子的模式:「講幾遍了,都幾點了,還在那兒玩!」、「你到底要玩到幾點!」、「你自己說好八點鐘的,結果還在那裡玩,我再也不相信你了。」、「你再繼續玩,我就生氣了!」等等。
討好孩子的模式:「我幫你找好衣服了,趕快去洗澡喔!」、「好了,再玩一下下就好囉!」、「你要不要去洗澡啦?不然我先洗了,我洗完出來,你就不要玩了喔!」等等。
對孩子說理的模式:「要得到人家的相信,就要守信用,你要做到八點就停止玩的約定。」、「只知道玩,不懂得遵守規定…」等等。
自我打岔模式的模式:「好不好玩?」、「玩到第幾關了?我看看。」或對孩子繼續玩遊戲,視而不見。
上面舉出的家長應對,是希望孩子聽話而已,或者忽略了問題。或許聽話模式有其效果,孩子被家長訓斥一頓後將手機上繳,但心中殘留情緒。這種情緒可能是生氣、懊惱,或是逃避,孩子無法正視不玩手機的意義,想辦法鑽空子,更不可能有機會討論原則或者意義。
現在,我將這段親子互動,從聽話模式更改為交互方式,假設這孩子叫做「阿明」,如下:
「阿明,怎麼啦?你剛剛說八點要洗澡。發生什麼事了?怎麼還在這兒呢?」
在此,我再次建議才入門的父母,先將對話成為一種言語的習慣,再練習如何和孩子討論「問題」,這也是我在這小章節所強調的關鍵,從練習「日常對話」,再切入「問題對話」。因為討論「問題」,很難一開始就上手,需要將過去的應對模式,轉為探索(好奇)孩子應對的狀況。
回到對話示範。我歸納以往的應對經驗,當父母說了「阿明,怎麼啦?你剛剛說八點要洗澡……」說罷,孩子未必會不玩手機,仍眷戀在遊戲中。
假設阿明說:「喔!再等一下!」
「…你剛剛答應我,八點要去洗澡,怎麼啦?……」(請注意語態的平穩,注意懂得停頓。)
「好啦!再五分鐘就好了。」
「那五分鐘後,你就會去洗澡嗎?」
「應該會!」
「我不要應該呢!我要確定的答案…我剛剛很相信你。所以我答應你玩到八點。」
「好啦!」
「嗯…那五分鐘後,你會主動結束遊戲嗎?」
「我會!」
「好啊!謝謝你。不過,如果你沒有結束遊戲,我會將WiFi關掉,你會生氣嗎?」
「會呀!我會生氣!」(大部分的孩子,談到這裡不會生氣了,此處我模擬一個較艱難的狀況:孩子會生氣。)
「你會生氣呀!那怎麼辦?」
「那你不要關Wifi!」
「不行呢!因為你答應我的。怎麼啦?你答應我了,怎麼會做不到呢?」
「我會忘記…」
「你會忘記呀!那要我提醒你嗎?快到五分鐘時,我會提醒你!好嗎?」
「好呀!」
「但是五分鐘後,若是你還在玩,我會把wifi關掉!你還是會生氣嗎?」
「這樣我不會生氣了!」(仍有極少數孩子,在此說會生氣,我們會繼續對話。)
「嗯!謝謝你呀!」
………
上述對話的模擬,是我多次處理親子議題的歸納整理,是實際經驗。當家長帶著孩子找我,提出類似的教養難題,不知如何面對「問題」之際。我會邀請孩子回到現場,模擬當時狀況,由我扮演父母角色,常常得到上述的結果。比較棘手的對話,是孩子還是會生氣,我的對話則會指向生氣的發展,允許他生氣,但是不能鬧脾氣。
若是長此以往的對話,孩子的感悟會越來越強,比較能遵守規則,也懂得尊重自己,自我管理自我控制會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