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最近看到朋友圈裡分享最多的困擾,「現在孩子真是沒法管了,打不怕、說不聽,都沒法好好溝通了!」
也許是最近孩子要在家自主學習,尤其是初三和高三的家庭,父母和孩子都有各種情緒問題,溝通的順暢顯得尤為重要。
關於這個問題,我只想說一句話:不要等到孩子大了,才去抱怨孩子不和你溝通!!
通常,大家都認為孩子不能和父母好好溝通,但是和身邊很多個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溝通過發現,不是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而是父母自己關掉了這個溝通的渠道。
孩子需要平等溝通
孩子在2、3歲時,家庭生活就是他的全部,所有的事情肯定都是要和爸爸媽媽傾訴的,表達需求、傾訴感情、哭鬧等等,這時候如果爸爸媽媽當他是小孩子,只滿足基本的需求,或者說爸爸媽媽愛玩手機或者打麻將、玩遊戲等其他的愛好,對於孩子的需求沒有及時的給出回應,孩子慢慢就感知到爸爸媽媽對他的忽略。
當進入幼兒園,這階段孩子的表達能力還不強,爸爸媽媽這時候應該引導孩子,讓他回來多講講幼兒園裡發生的事情,高興的事、生氣的事、委屈的事、好玩的事,讓孩子去表達,他的講述有時候會有時間的錯亂,有時候順序也會顛倒……沒關係,父母這個階段要做的就是鼓勵孩子說出來,尤其是他的感受,不要去過多的評價對或者不對,過度的是非判斷會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產生疑惑,在父母心裡對錯比較重要還是自己的感受比較重要。
上了小學,學習的成績開始變得重要,而此階段的父母都是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階段,本身的工作壓力就比較大,容易急躁,上學以後學校環境的複雜,也讓孩子暴露出一些教育的問題,父母就會覺得孩子上了小學以後,感受到壓力倍增。
其實,這時候孩子也有同樣大的壓力。孩子心理的成長並沒有身體成長的那麼迅速,心理狀態依然是敏感的,剛剛進入一個學習的新環境,從玩耍為主的幼兒園進入到了學習為主的小學,不僅要學習一些新的知識 ,還要完成一些有難度的作業,還有些孩子要面臨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和相處的探索,對於孩子來說,也有了很多壓力。
這時候有一些父母就覺得,上學就是一切精力都要放在學習上,學習之外的事情都不重要。其實,低年級的孩子學習成績並不代表學習能力,敏感的孩子會受到很多心理因素、環境因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此時家長應該多多和孩子溝通,學習有沒有難度,和同學相處怎麼樣,老師都是什麼性格,和老師相處如何,孩子有沒有壓力,孩子對於學習的看法和認知等等,從孩子感知的問題出發,幫助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孩子學會規劃時間,幫助孩子適應集體生活,幫助孩子建立他的人際關係網絡,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引導,儘快適應。
8歲以後,進入中高年級,孩子進入第二個叛逆期,孩子雖然需要家長一定的引導,教給他們處理難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這個階段,孩子需要從家長身上獲取理解,獲取心理上的支持。孩子在主動訴說的時候,一般性的事情,請家長更多地去傾聽,去提問,讓孩子更多的去思考、去表達,尤其是不要去強加入家長自己的判斷:你這樣做不對,你這樣做不好,你應該怎麼怎麼做……
面對8歲以上的孩子,請家長多多使用「我怎麼樣」,減少使用「你怎麼怎麼樣」的表達方式,尤其是在孩子沒有求助的明確表示前,不要急於給孩子評判,給孩子建議,這樣孩子會覺得你是高高在上的評判他,而不是在理解他,是眼對眼的平等交流。
如果你非要表達自己的想法,你可以嘗試從今天開始,這樣說:如果是我,我會……;我也遇到過這個情況,我當時是……這樣;我感覺到的是這樣的情緒,不知道對不對?
從0歲開始,這幾個關鍵階段,這樣與孩子溝通,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無條件的接納,全身心的愛,孩子跟家長交流沒有被評判對錯的壓力,沒有說與不說的左右為難,沒有自我封閉的逆反狀態,孩子一定會與家長保持良好的溝通,甚至會驕傲於自己有這樣優秀的父母。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紀伯倫的這首詩: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象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裡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我是@孩子放學後,了解更多孩子成長的心理和生理知識,育兒的路上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