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的各自固執:好好說話和好好傾聽,很重要,要學會溝通

2020-08-22 凹凸姐講故事

在孩子成年以後,如何和孩子好好相處,可能很多父母都會焦慮。大家都是愛孩子的,但孩子總是不聽話,總是自說自話,辜負自己的一番苦心。父母在這個時候,總會把問題歸結到孩子身上,認為孩子長大了,就不聽話了,卻忽略了自己有沒有好好說話,是不是端著家長的架子去責罵而不是溝通。文|胡小乖,圖|網絡

而孩子呢,長大後,尤其是開始工作,能養活自己了,不用父母給生活費,也就不用聽父母的話了。尤其是感情和婚姻,那更是覺得父母的觀念老土,現實,自己的感覺才是最要緊的。父母越是不同意的事情,越是要去做,從來不好好聽父母擔憂的事情,先入為主覺得父母是故意為難

父母的觀念就一定是老土的,是錯誤的嗎?孩子的看法就一定沒有問題嗎?自然不是這樣的,其實對一件事情,父母和孩子有不同的看法,很正常,但怎麼樣才能讓雙方都認可,就需要溝通了。而在父母和孩子之間,能產生較大分歧看法的就是事業和感情了。

我表哥的婚姻,就是因為沒有聽父母的話,堅持要結婚,最後鬧得雞飛狗跳,以離婚收場。如果當初表哥和他的父母能夠好好溝通,而不是各自固執已見,不肯給對方好好說話的機會,這段婚姻很大程度上就不會存在。

表哥從小不愛念書,成績也一直不好,勉強念完高中後,就外出打工了。其實家裡有個工廠,表哥完全可以在家裡做事情,但他爸媽總是用一種施捨的口氣和他說話,明明是為他好,但說出來的話是真的不好聽。這個年紀的孩子,正叛逆呢,自然不樂意了,跟著別人就出去打工了。

3年後,表哥戀愛了,是同個公司的同事。戀愛這件事情,家裡很快就知道了,父母知道孩子戀愛一開始是很開心的,還一個勁問兒子,錢夠不夠花,要對人家姑娘好一點。戀愛一年半以後,表哥帶著這個姑娘回了老家,算是見父母,準備結婚之前,見見雙方父母是肯定的。

本來挺好的一件事情,後來以吵鬧結束,因為我大姨不滿意這個姑娘,但表哥就覺得自媽媽無理取鬧。我大姨的理由是,這個姑娘來了之後,一直關心的問題都是家裡這個工廠的盈利情況,還有這邊的彩禮等等這些和錢有關的問題。我大姨覺得這姑娘是衝著錢來的,肯定是自己兒子傻乎乎說了家裡的真實家境。

但我表哥覺得人家姑娘是沒見過,不知道的事情就會好奇,自然就會多問幾句,和貪財有什麼關係。本來好好說也沒啥,但是我大姨和我表哥,兩個人壓根就不給對方好好擺事實講道理的機會,一味地吵,最後不歡而散。表哥和那個姑娘領證結婚,我大姨一分錢都沒出。

表哥結婚後的日子不好過,其實我大姨沒有看錯人,那個姑娘還真的是衝著錢來的。她就是知道我表哥家有個工廠,家境殷實,才願意跟著其貌不揚的他。願意領證結婚,是因為想著我大姨就我表哥一個兒子,生米煮成了熟飯,肯定會出錢。沒想到我大姨氣性大,還真的就不管不顧了。

那姑娘自然是不願意一直過苦日子的,開始各種折騰,吵啊鬧啊,對我表哥也是言語上打擊。結婚不到兩年,我表哥是身心俱疲,終於意識到自己母親說的話是沒錯的。他提出離婚,但對方不樂意,為了不繼續糾纏下去,只能是給了一筆錢算是結束了這段婚姻。

要是當初表哥和他父母能好好溝通,這個婚基本上就不會結,也不會出現這麼遭罪的婚姻,更不會牽扯到金錢。所以作為父母,要好好說話,作為兒女,要聽得進父母的苦心勸說。父母的看法做法不一定全部都對,但他們的意見,還是要傾聽,要好好去理解。父母終究是為孩子好的。

我朋友李倩,她和她父母就是良好溝通的正面例子了。她也是自由戀愛,和男朋友王琦是在朋友聚會中認識的。戀愛一年多,也帶著男朋友回家見父母,畢竟是奔著結婚去的。但她媽媽不同意,覺得王琦對女兒沒有多少真心,充其量就是將就而已。

一開始面對母親各種「他不適合你」,「他對你不是真心的」,「他家裡條件不好,以後你負擔大」這些話,李倩是很生氣的。她覺得我自己談戀愛,男友對自己好不好,我自己還會不知道?反而是自己母親,才見未來女婿第一面,怎麼就看出來不夠好了。明明王琦說話得體,禮節方面也都做到了呀。

但面對女兒的怒氣,李倩媽媽沒有火上澆油去和女兒爭吵,而是冷處理這件事情。等過了一段時間,見女兒心情不錯,她喊女兒回家吃飯,見母親特意給自己準備了喜歡吃的飯菜,看著母親兩鬢的白髮,李倩和母親道歉,說自己不應該頂撞母親,應該先聽母親把話說完。

李倩媽媽笑著說不怪她,然後和她說,你覺得爸媽嫌貧愛富,其實我們不介意你嫁給家境不好的人,但是有一類窮人,你不能嫁。因為他們做不到人窮志不窮,你和他戀愛一年多了,他口口聲聲說擔心自己不能讓你過上好的生活,卻一直沒有努力。工作不求上進,得過且過,來我們家,和我們說話,話裡話外表示夫妻兩人,只要一個人養家就夠了。

他這不是早就想好了結婚後,你來養家,你養不起,就你娘家來幫襯嗎?雖說結婚後,夫妻雙方誰來養家確實不一定要是男方,但你不養家,能料理好家務,照顧好家庭也可以。但很明顯,他不能,因為他想的從來就是靠婚姻獲得什麼好處,而不是為了給自己喜歡的姑娘幸福,去努力做點什麼

李倩沉默了,她認真回想戀愛以來的事情,發現母親從一次見面一些細節中感覺出來的問題,是存在的。這一年來,自己男友還真的除了甜言蜜語哄她高興之外,什麼規劃都沒有。自己也曾問過以後老家父母養老怎麼辦,他當時說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看來,他是想通過結婚,讓自己老婆來承擔這個義務了。

李倩為了不辜負這段感情,這次和母親的溝通之後,還是繼續和男友相處了一段時間的。但可惜,男友還是沒有一絲改變,更因為自己開始格外關注對方,李倩悲哀地發現,男友對自己不是喜歡,更多是利用。她提了分手,後來一年多後再次戀愛,遇上了對的人,現在婚姻幸福。

前面2個事情,父母和孩子溝通方式不一樣,導致的結果也不一樣。所以我們兒女也好,父母也罷,我們是親人,學會好好說話,學會好好傾聽,是很重要的。不要仗著是親人,所以排斥,不稀罕,覺得自己就是對的,全都是對方不可理喻,這樣導致的結果,往往是不好的。


相關焦點

  • 好好說話的父母,孩子的人生能開掛
    不懂好好說話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當父母們認為孩子犯錯誤時,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父母可以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教育孩子,但同時也要給孩子替自己申辯的機會。有一位教育專家曾說:「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就在父母和孩子的對話中。」孩子的成才離不開成功的家庭教育,而成功的家庭教育的關鍵就是父母跟孩子溝通的方式。
  • 親子溝通困難重重?想和孩子好好說話,父母不妨試試「我向信息」
    想和孩子好好說話,父母不妨試試"我向信息法"。,說一不二,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即使孩子和父母溝通提出自己的意見也會被駁回,而這樣的漠視也會讓孩子喪失了和家長交流的欲望。1、理解孩子,換位思考有時候父母也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孩子是基於什麼想法做出這件事。學會換位思考,就能更好地貼近孩子,在溝通中也會體諒到孩子的感受和想法。2、學會傾聽,尊重孩子父母不應該把自己當做是一個高高在上的說教者,孩子需要的是一個傾聽者而不是訓斥者。
  • 家長的語言裡藏著孩子的未來,好好溝通有方法,要這樣說話
    這樣說來,父母的語言才是孩子最好的教育資源啊!2.父母的語音語調和身體語言,對溝通效果的影響更重要。在和別人說話時,對方的什麼方面你最在意呢?在說話內容一樣的情況下,疾聲厲色和輕聲細語,差別會很大。回想一下,自己在跟孩子說話時,自己是個怎樣的面部表情?頭和身體的姿勢、手的姿勢是怎樣的?說話聲音的高低、快慢、粗細和語氣是怎樣的?
  • 《好父母的說話之道》:學會溝通,讓孩子理解溝通內容
    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雙方年齡差距較大,並且思維不同。所以很容易出現對牛彈琴了,甚至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長此以往,父母和孩子根本不能好好溝通,因此很容易引發嚴重的親子問題。1.說話不僅在內容,而且還有語調和表情。我們都知道,聽一個人說話,除了內容溝通以外,還有眼神交流以及肢體動作,甚至是。語調語氣等。
  • 別讓「愛的語言」變成「語言暴力」,父母要學會好好說話
    這樣的事情並不少見,比方說我的朋友莉莉,因為孩子把碗給打翻了就對她又罵又羞辱,怪孩子完全沒有腦子,說了幾次都不聽。對莉莉這樣的做法,我們共同認識的幼兒老師就嚴肅地表示:別讓"愛的語言"變成"語言暴力",父母要學會好好說話。
  • 父母和孩子好好說話,卻如同對牛彈琴,有效的溝通應該明確區域
    父母從旁輔助指導,從而達到「同頻共振」的溝通效果。這樣彼此之間的溝通都停留在公開區域,自然不會出現時差。另外還有一個盲目區,它指的是自己不知道,但別人知道。既然如此,作為家長,我們便要主動性地去引導孩子,傾聽他們內心的想法。有這樣一個理論,叫積極傾聽。
  • 情感故事:婚姻中要學會互相傾聽,促進有效溝通
    傾聽是溝通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傾聽,也就沒有溝通。經常聽妻子或丈夫抱怨:他/她根本不知道我在說什麼;他/她從來不認真聽我講話。你有沒有一種體會,你和配偶交談,你們的談話,只是在相互告白,都希望對方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根本不去聽對方在說什麼。這樣的溝通是失敗的。所以你會發出這樣的抱怨:我跟他根本無法溝通!
  • 學會傾聽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
    家人們,大家好我是傑語媽媽,那麼我們今天分享的課題是學會傾聽,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那麼學會傾聽,我想是每個家長都很難做到的,幾乎是為零的,那麼要怎樣來學會傾聽孩子為什麼要學會傾聽孩子?那接下來我們就來啊,說一下啊。
  • 請和孩子好好說話
    有一種說話方式,叫「毒嘴惡舌」,有一種暴力,叫做語言暴力。無論是拳打腳踢、漠視、還是說話難聽,對於沒有反抗能力的孩子來說,都是虐待,當然會留下深重的陰影。我列舉一下曾經聽到過有人對小孩子說過的話:「不好好睡覺(吃飯、看書等等)就給我滾出去,愛上誰家上誰家,我不要你了」!「你吃我的,喝我的,我叫你幹啥就幹啥,別廢話」!
  • 又有孩子跳樓了,怎麼提高孩子心理韌性?學會和孩子好好兒說話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除了呆在學校裡,就是在家裡,那麼作為孩子最重要的養育人:父母或爺爺奶奶等,我們就非常需要有意識地去利用好這些外部資源、再結合家庭內部的資源,多學習提升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的能力、及時地去發現孩子在生活中的細微異常、當孩子需要幫助和支持、甚至孩子還不懂開口求助的時候,我們就有能力感受到並及時準確地給出合適的心理支持和幫助。
  • 不怒不吼,如何才能和孩子好好說話?聰明父母這樣做
    不怒不吼,如何才能和孩子好好說話?有的家長說,「那就閉嘴,忍著……」似乎在很多父母心中,不發火不吼叫,孩子根本就不聽。 於是總有家長仿佛端著高音炮的喇叭,在孩子耳朵不停地吼,結果常常是兩看生厭! 為什麼會對孩子發怒吼孩子呢,你思考過這個原因嗎?
  • 你說話的語氣,決定孩子對你的態度,李玫瑾:家長要學會好好說話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更是一個家庭中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因此,如何和孩子溝通是每一位家長要必備的技能。然而,在和孩子交談時,很多父母會面臨一些複雜的情況,從而不知道怎麼辦。這時我們可能會想:為什麼孩子總是這麼不聽話?孩子在想什麼呢?跟孩子說話好像「耳旁風」說再多也沒有起任何作用。
  • 學會傾聽,給孩子說話的權利,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你沒有說話的權利!…"這樣的話你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如果你已經做了父母,有沒有曾這樣對待過自己的孩子呢?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不會聽孩子說話,不給孩子發言權。尤其是當父母覺得孩子犯錯的時候,更是不允許孩子說話,因為他們覺得孩子的解釋就是頂嘴和狡辯。我們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聽話,卻很難做到傾聽孩子的心聲。如果父母過於壓制,無異於扼殺孩子的天性。
  • 李玫瑾教授:你說話的語氣,決定孩子對你的態度,請父母好好說話
    最後研究人員給出的結論是,人們總是對最親近的人發最壞的脾氣,可真正的想法應該是:因為有愛,每句話才都要好好說。家長可以反思一下,平日裡和孩子溝通時自己的樣子,是不是正確的。比如孩子考試考了98分,你是不是說:「別驕傲,這就開心了?」原意是激勵,可這一盆冷水澆下去,孩子的自信馬上就涼了。你不會知道,說話的方式對孩子的態度有多大影響。
  • 和孩子好好說話太難?讀懂「冰山理論」,實現高質量「親子溝通」
    也許很多的家長也會這樣有的時候明明不是想表達這種意思卻對孩子說出來的話卻傷害了孩子,於是孩子也漸漸的遠離家長,家長和孩子之間可以好好說話變得很難。和孩子好好說話太難,會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有研究表明:家長如果可以讀懂"冰山理論"的話,可以實現高質量的"親子溝通"。
  • 《好好說話2》:教你搞定和孩子溝通的4大難題
    前段時間看了本很棒的書,馬東傾力出品,奇葩說話天團全力打造的《好好說話2:簡單有效的高情商溝通術》。很多溝通技巧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當然,很多技巧在很多育兒書上也有提到過。結合我們家裡遇到的案例,我把本書提到的一些技巧分享出來,給家長們共勉吧。
  • 父母的話語裡,預示孩子的未來,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方式非常重要
    所謂&34;,父母的話語裡,也預示著孩子的未來,孩子未來是怎樣的,在於父母平時是如何和孩子溝通的。父母和表達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父母平時總是對孩子惡言相向,孩子長大後也很難變得優秀。 父母哪些溝通方式會影響孩子的未來?育兒專家崔玉濤曾說過: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父母對孩子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也是最深的,而父母和孩子平時的溝通方式,也將預示著孩子的未來,孩子將來優不優秀,也在於父母有沒有跟孩子好說話。
  • 允許孩子「頂嘴」有好處,但孩子「不好好說話」只有壞處
    孩子學會」說不「的時候,一方面說明他們逐漸樹立了自我意識,但同時這也是孩子開始學習頂嘴的重要信號。因此,家長一方面要允許孩子「頂嘴」,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孩子用「不好好說話」來達到無理要求的目的。想要好好地和別人溝通,首先就要學會傾聽。
  • 和孩子好好說話,到底有多重要?
    朋友小A這兩天找我訴苦,她說,父母年紀大了,總想著多陪陪他們。但願望很美好,現實很殘酷。她把父母接到家裡,只呆了兩三天,就受不了了。她不知道為什麼,和父母待在一起,總是很煩很煩,而且還不能好好說話。這樣的感覺並不是她一個人有,她的哥哥弟弟也是這樣。無法和父母好好說話,即使是他們對她很關心,她也很煩很排斥他們的這種關心。
  • 《非暴力溝通》:好好說話,成年人最高級的養生之道
    可見,說話,是一門藝術,而好好說話,不僅能和諧人際關係,更能有益身心健康!盧森堡博士由此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也就是說,非暴力溝通並不是什麼新事物,它只是一種說話的方式。我們要做的,是運用已有的知識儲備,通過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體驗,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