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你要是還不過來洗澡的話,那你就自己洗衣服了。明天上課被老師罵了也不要怪我。"今天晚上孩子不知道在幹什麼,叫了她幾遍過來洗澡,她就是不來。我一生氣就對孩子這樣說話。說完之後,效果確實有,孩子趕緊過來了,但是我感覺到她全程都不開心,所以她沒有跟我向往常一樣跟我聊天、說話並且還一臉委屈的樣子。可是我單純的就是想讓孩子快點過來洗澡,才可以早點休息。
也許很多的家長也會這樣有的時候明明不是想表達這種意思卻對孩子說出來的話卻傷害了孩子,於是孩子也漸漸的遠離家長,家長和孩子之間可以好好說話變得很難。和孩子好好說話太難,會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有研究表明:家長如果可以讀懂"冰山理論"的話,可以實現高質量的"親子溝通"。
"冰山理論"是什麼
來著自百度百科的解釋是:
冰山理論指的是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能夠看到的東西往往只是表面上的很少的一部分——行為,而更大一部分卻在內在的世界藏在更加深層次,不為人所見,就和冰山一樣。其中包括行為、應對方式、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這七個層次。實際上這是一個隱喻。
這個理論是由美國心理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所提出來的。也是薩提亞家庭治療、教育孩子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冰山"是一個隱喻那麼它實際上是什麼呢?
破譯"冰山"隱喻
從百度百科的解釋我們了解到薩提亞的"冰絲理論"是一個隱喻,主要包括七個層次:行為、應對方式、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和自己。現在我們一起來一一破譯它們的含義:
1、行為
孩子的、家長的行動以及他們之間的所發的事情。
2、應對方式
這個層次中包含著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和表裡如一。這個層次對於家長的要求是家長面對孩子的錯誤,不能夠只是一味的生氣、急躁或者是指責孩子而應該心平氣和的孩子聊並且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即是:說出來的和心裏面想的東西都是一樣的。
3、感受——表達自己的情感態度
喜悅、興奮、著迷、憤怒、傷害、恐懼、憂傷、悲傷等等。
4、觀點
信念,假設,主觀現實,思考,想法,價值觀
5、期待
對自己,對別人,來自他人的期待
6、渴望
愛、接納、歸屬、創意、連結、自由等等。這裡和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可以被愛、被認可、被接納、被認可、自由的含義是有異曲同工之處的。
7、自己
是要清楚自己是誰,要擁有靈性、靈魂、生命能量、精髓等等。
可能即便是一一破譯了這七個層次的隱喻之後,很多的孩子可能也沒有辦法了解"冰山理論"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更加關心的是到底要怎麼做才可以掌握"冰山理論",實現提高親子溝通質量。不要著急,下面我們通過"冰山"的幾個層次進行深度破譯來幫助家長更好的去理解這個理論,從而掌握它。
"冰山理論"應該這樣用
仔細研究孩子的行為、語言背後的原因其實家長和孩子好好說話和難,很大的一部分的原因就是:
家長沒有讀懂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在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或者是說出一些不太好的話的時候家長只是一味地指責並沒有仔細的去研究孩子的這些行為、話語之後的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比如說:在孩子上學之後,大部分的孩子都會遇到一些自己不擅長的學科,英語可能是大部分孩子頭疼的科目。當孩子在語言上表達自己說"我真的很討厭英語,我不想也不要學英語"。行為上英語書丟在一邊,但是不久之後又拿回來看。家長聽到孩子說的話以及看到孩子把英語書丟在一邊想不要著急上火罵孩子。
而是要去領悟孩子話語、行為背後的原因。其實,在實際上孩子卻是在說"學不會英文真的會讓我很難受,所以我得努力學啊"。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行為:把丟在一旁的英語書拿回來看。面對孩子的這樣"表裡不一"的行為言語家長可以這樣子做:
家長需要鼓勵孩子:"英語現在對了來說的確是很難,但是你還是可以學會它,因為爸爸媽媽會陪著你一起學習,我們一定可以學好的,對嗎?"家長這樣反問孩子的同時在無線之中也激勵了孩子,給孩子信心。孩子他就不會一直陷於"英語好難,我不想學。"的狀態中,反而會鼓起信心把英語給學好。
尊重孩子很多的家長會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總是當著別人的面說孩子的一些"糗事"來逗樂大家,其實家長的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尊重孩子的,孩子雖小,但是他也有一顆小小的自尊心,他不介意在你面前出糗是因為你是他最親密的人,但是其他人不一樣,所以家長不要再在外人面前說自己孩子的糗事了。
我想起之前看過了一期綜藝節目:宋丹丹和兒子巴圖一件參加的,本來是一個可以促進親子之間的關係的節目卻因為宋丹丹的話讓他兒子很是尷尬。感覺自己變得不會和孩子好好說話了。節目中有這些情景:
宋丹丹看到其他人在為大家做早餐,她打趣地說:"我就是生了一個廢物,啥也不會幹,再看看人家的孩子。"可是當巴圖為她煮雞蛋的時候,她卻在一旁不僅說他笨手笨腳的,煮個雞蛋都煮不好,還埋怨他生的火的揚起的菸灰弄髒了她的臉。不僅如此,還將巴圖小時候的一些糗事當笑料逗大家開心。節目中巴圖羞得是一臉通紅。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曾經在《中毒的父母》中說道:
小孩子是不會去區分什麼是事實,什麼又是笑話的;但是他們會相信並且記住自己父母所說的有關自己的一切話,並逐漸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所以家長要特別是在孩子的面前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讓孩子做他自己
特別是當孩子上學之後,家長就會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對成績、比智力……家長一旦發現自己家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存在一定的差距之後就拼命地想要讓孩子追上別人的孩子的步伐,於是給孩子報名各種補習班、興趣班等等。
家長從來都沒有問過孩子需要什麼?他到底喜歡什麼?家長只是一味地以"都是為了你好"為理由讓孩子照著去做甚至有些家長還逼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讓孩子失去了自我。
不久之前的在熱播的一部電視劇《小歡喜》中的宋倩是一名教師,她的孩子正在上高三所以她為了女兒的高考她放棄了自己的工作,一心為孩子的高考,一心想讓自己的孩子考上清華北大,她知道孩子的心裡不想去清華北大,想讀航空專業,可是她不允許。她的孩子一直都是以"別人家的孩子"的身份存在,是一名學霸,可是就是因為她家長的逼迫讓如此優秀的孩子的了抑鬱症,想要自殺。
所以家長要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喜歡的是什麼,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逼迫孩子最後讓孩子失去自我,失去自由。家長更應該做的是讓孩子做他自己,讓他有自己的追求。
當孩子和家長好好說話難的時候,把"冰山理論"給讀懂一切都不是問題。家長這句話:想要好好和孩子說話,讀懂"冰山理論"是關鍵;讀懂"冰山理論",實現高質量的親子溝通不是問題。
我是奶嘴媽媽育嬰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