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如何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大概是這屆父母最關心的話題之一。
市面上也經常會有很多類似的書籍,比如親子溝通技巧、怎麼說孩子才會聽之類的內容。
我們上一輩的父母,多數不會有這樣的困擾,他們很少會關注孩子在想什麼,更不會去考慮什麼「親子關係」,他們心裡的親子關係其實等同於血緣關係,就是兒子就是兒子,老子就是老子,這是客觀存在永恆不變的事實,不需要去質疑,去經營,去維護。
也因此會有很多荒謬的論調產生,比如「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啊,比如「父子沒有隔夜仇」啊……(而事實證明父母真的會做錯很多事,而親子之間的很多隔閡不僅會延續到第二天,甚至會延續一輩子)
這一代的我們則更多的會關注孩子的心理,會尊重孩子的想法,因為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會更注重打造維護良好的親子關係,但卻有很多時候,往往事與願違。
到底親子關係中的鑰匙是什麼呢?三寶媽覺得,是溝通。
任何一段關係的維護和發展,都是建立在良好的溝通基礎上的。
而與孩子的溝通,歸根到底不過就四個字——好好說話。
可能很多人都會很困惑:我在和孩子好好說話啊,我嘴皮子都快磨破了,但是孩子就是聽不進去怎麼辦?
如果出現了這種情況,那麼最有可能的就是,你的「好好說話」,其實真的沒說好。
關於好好說話,奇葩說的團隊出過一本特別好的同名書籍,馬薇薇、黃執中、邱晨等辯論大咖,這些最會說話的人,將好好說話的技巧一點點拆分詳解,告訴你遇到各種情況的時候應該如何應對,怎麼說才妥當,才能正確的表達你的想法。
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將說話的場景細分成了五種:
演講——權力的形成(吸引、聚焦與引導)
溝通——權力的流動(避免衝撞與協調轉向)
說服——權力在對方(無權的一方要改變有權的一方)
談判——權力在雙方(雙方要合作,才能解決問題)
辯論——權力在他方(雙方無權決定勝負,通常由中立的第三方裁決)
這樣一列出來,就很有趣了,我們可以回憶一下,當我們認為自己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真的是在溝通麼?
是不是在演講?(自己一個人誇誇其談個沒完,孩子只能被動的聽),
是不是在談判?(跟孩子談條件甚至在威脅,如果不XXX,那麼就XXX),
或者是在辯論?(就某個問題按照自己的想法跟孩子對峙,但自己同時充當了辯手和裁判的雙重職責?)
溝通的關鍵,在於想法的交流,就是雙方之間都可以輕鬆愉快的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同時在平等的地位上進行協調或者轉向。
而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往往會演變成為地位上的壓制,就是這段時間最流行的明言明語
「聽我的,都聽我的!」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這種單向的傳達,強行輸入自己的結論,質疑對方的想法,只能將溝通演變成為爭吵,甚至關閉了溝通渠道。
前段時期熱播的《小歡喜》引發了不少討論,三寶媽雖然沒有完整的追劇,但是看到的幾個片段卻也深深的震撼了我,尤其是陶虹扮演的宋倩和女兒英子的幾場衝突。
在外人看來,宋倩和英子應該是那種模範母女,媽媽有知識有文化,,不僅能照顧女兒起居還能輔導女兒功課,所有心思都撲在了女兒身上;英子乖巧懂事成績好,能體諒媽媽的辛苦懂得媽媽的不易,且次次考試都名列前茅。
這樣一對母子,竟然最後鬧到英子抑鬱症要跳海的地步,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有人說宋倩太強勢了,她所有的為了女兒好做的一切,都是她以為的好,而完全看不到女兒在想什麼,想要什麼。
英子最後在橋上對她的控訴也是:「我怎麼跟你說啊,你永遠都在想著自己的,永遠聽不進去我想要什麼……」
但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在於:她們的溝通方式。
最經典的一次吵架,發生在英子逃課去爸爸那拼樂高,和爸爸的女朋友小夢阿姨在廚房做飯,並且把宋倩起早給她熬的燕窩給小夢阿姨喝,被宋倩抓個正著的一幕。
宋倩在這裡簡直給我們展示了一場教科書般的錯誤溝通,幾乎每句話都準確的擊打在了親子關係的死穴上,讓我們來看看她都是怎麼說的:
「不上學可好玩了是吧?」「你這麼騙你媽可好玩了是吧?」
「你太讓我失望了!」
「你壓力大,我壓力不大啊?」「我是老媽子是吧?」
「你怎麼能做出這種事情,你對得起我麼?」
這一連串的語言被網友稱為「窒息式的逼問」,最終將原本還很誠懇道歉的英子逼到崩潰,違心說出了:「我就是喜歡小夢阿姨,她就是比你好」這樣戳心的話。
原本都是相愛的親人,為什麼會將矛盾激化到如此地步,如何避免這種「溝通災難」?
有一個簡單的溝通雷區守則可以參考,就是有這麼幾句話,情緒再差也別輕易出口:
1、貶低詆毀孩子的話——「你怎麼這麼笨呢?」「你看看你那個豬腦子!」
2、 壓制性的話——「你小小年紀懂什麼?」「聽我的,只有大人知道什麼對你是最好的。」
3、 反問式的話——「你能不能用點心?」「你是不是覺得學習是給我學的?」
4、 諷刺性的話——「長本事了是吧?」「翅膀硬了是吧?」「就你那樣還能贏?」
5、 強迫式的話——「這事沒商量,必須聽我的!」「不行!」「你必須XXX,聽見沒?」
6、 威脅式的話——「再哭我不要你了啊!」「再不聽話就把你丟出去餵狼!」
7、 哀求式的話——「小祖宗,我求求你了!」「你心疼心疼媽媽吧……」
8、 抱怨式的話——「我為了你才變成這樣的!」「你對得起我麼?」
9、 賄賂式的話——「吃完這口飯就給你糖吃好不好?」「考90分就給你買大飛機!」
這樣的親子溝通,要麼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陷入自我否定的深淵,更加喪失了前進的勇氣,要麼堵塞了親子溝通的出口,讓孩子覺得自己說什麼都是無用的,父母根本聽不進去,要麼將期待放到孩子身上過重,給孩子以極大的壓力,覺得自己要對父母的情緒和幸福負責。要麼扭曲了正常的親子關係,變為犧牲者和享受者,或者利益交換的關係。
反思自己,其實上述所有的語言,偶爾也會從嘴裡冒出來,尤其是賄賂式或者威脅式的語言,經常會在陪娃寫作業的時候交替出現。
其實,孩子最需要的溝通基礎,是平等和尊重,是不會讓他們感受到壓力和威脅的情境下的和諧交流,他們希望獲得的是鼓勵和肯定,而爸媽卻往往盯住的都是缺點,揪著一點不足放大到影響未來影響人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維大肆評論和批判,這種做法,只能將孩子越推越遠。
如果你真的想養出一個好孩子,想維繫你和孩子之間親密的親子關係,請永遠記得將這幾個字印在心中,它們是:
理解、相信、鼓勵、認可、讚美,以及接納。
一定要告訴孩子 ,你時刻都在為他的存在感到驕傲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