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說:中國父母最缺的就是和孩子說廢話的能力。這個能力指的是日常溝通中,家長關注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一味的以父母的身份去提問或者單一的拋選擇題。
好好說話,其實並不像字面用詞那麼簡單。
親子交流困難的家庭中,常見的對話如下:
孩子:英語老師太煩人了!
父母:別的同學怎麼不說老師煩?凡事從你自己身上找原因!
孩子:媽,你說話態度不能好點嗎?
父母:到了社會別人也對你態度好?誰慣著你?
你看,溝通的小船說翻就翻了~
生活中,大多數的父母總是愛講道理的大怪獸,家長們常說的一句話: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孩子在小的時候,家長在孩子面前可以說是一個小巨人,家長沒有養成蹲下來與孩子平視說話的習慣,總是高高在上,也讓孩子養成了依賴順從,而不是溝通。家長錯誤的溝通方式之一就是不懂共情,忽略感受。以愛之名,兩敗俱傷!
我有一個閨蜜,是個雷厲風行的女強人,她比三十而已的顧佳還強勢,家裡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部都是她決定,孩子的事情也不例外,可孩子叛逆期哪裡肯聽從,閨蜜每天苦口婆心的勸,一點效果沒有,家裡無時無刻都充滿著火藥味,這一次因為孩子中考沒考好,被她的大道理數落一頓後,除了吃飯上廁所,其他時間都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兩個人誰都不低頭,閨蜜在公司發號施令習慣了,可孩子就是不聽呀,讓我詫異的是孩子這麼大了洗澡還需要我閨蜜找衣服,找內褲,最後雖然以孩子失敗而告終,可這樣的親子關係中,孩子過度的依賴母親,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成長呢。我閨蜜的老公也是什麼都聽她的,兩個人的溝通交流其實就是我閨蜜一個人的自言自語,最後都以我閨蜜的想法實施,在家庭關係中,父母的關係也時刻影響著孩子,以至於孩子也過度的依賴母親。
那究竟什麼樣的親子關係才是理想中的親子關係呢?我認為是沒有一個標準性的答案,記得在《在愛裡相遇》中描述了這樣一種美妙的親子關係:不要對孩子有不符合年齡的期待,也不讓他們有不符年齡的依賴。可能最好的親子關係就是在合適的年齡做適合的事情。在合適的機會下,父母作為朋友的角度去傾聽孩子的想法,去好好說話,而不是以父母的身份去綁架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