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星期,我姑姑家的表姐在陪兒子讀書時,看到兒子的注意力稍有些分散,就批評了兒子一句:你還能不能好好看書?如果不能就別看,讓你好好看個書怎麼就這麼難!
表姐告訴我,當時的她只想發洩一下自己心裡的牢騷,但誰知5歲的兒子竟倔強的回了句:不看就不看!媽媽,你真的太自私了!我不喜歡你了!說完後,表姐的兒子就把書一扔,跑去床上睡覺了。
而表姐卻楞在了原地,在為自己的付出感到心痛的同時,內心也非常疑惑:兒子會為什麼會對我有這樣的怨氣?
為了解決自己心中的疑惑,表姐第二天待自己的情緒平和後,便去找兒子進行了一次談話,也問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你為什麼會覺得媽媽自私呢?
表姐的兒子這樣回答:因為我和爸爸永遠不能讓你滿意!
這個時候,表姐才突然明白,自己平時在家裡管得太多,讓兒子以為不管是爸爸、奶奶還是自己,都不能滿足媽媽的要求。媽媽向來都是要求別人去按照她的意思去做,所以媽媽是家裡最自私的人!
表姐的「自私」也折射出了當下很多母親的現狀:她們為了家庭和孩子,付出自己的一切,最後不僅沒有得到孩子的認可,還將孩子親手送到了自己的對立面!
在之前,我也看過一則新聞,一位12歲的小女孩成績優異、各方面也都非常優秀,但卻當著記者的面吐槽自己母親:她不配擁有我這麼好的女兒,她總是要求我做任何事情,而爸爸才是最疼愛我的,他從來都不限制我的行為!
每當我回憶起這個採訪片段時,心裡都一陣噓唏。按理說,母親與孩子的關係要比父親與孩子的關係更親密。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母親和孩子本是一體。但為何在孩子出生之後,母親養著養著,就把孩子養成了「陌生人」,和孩子的關係也越來越疏遠呢?
身為母親,應該怎麼做,才能和孩子和諧親密的相處?才能不讓自己走到孩子的對立面呢?
語言暴力傳遞出的是母親對孩子的失望、無奈和厭惡,孩子的敏感情緒在感受到母親從語言傳遞出的負面情緒後,會對母親進行自動遠離。
語言暴力對孩子的成長與母子關係,沒有一點用處。
在神經學的研究當中顯示,當人遭到語言攻擊時,人的情緒疼痛會在大腦區域產生反應,讓身體感受到同等級別的疼痛。
與此同時,大腦會開啟「求存模式」,導致人形成「自卑型人格。」
你會在孩子和丈夫面前,因為一點小事,就嘮叨個沒完嗎?你會因為一個小問題,就忍不住抱怨兩句嗎?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家裡有一個愛抱怨的媽媽是怎樣的體驗?
這個問題的評論區,有一位網友的回答很扎心:寧願搭上這輩子的幸福去愚孝,還她養育之恩,只願下輩子不要再見,連朋友也不要做。
你可能會問,母親愛抱怨,真的對孩子有這麼大的影響嗎?以至於母子一場,竟然再無半點親密與留戀?是的,母親愛抱怨,對孩子的影響就是如此之大。
林徽因的母親何雪媛在林家很不受寵,自己一人常年居住在冰冷的後院中,這讓何雪媛內心對林家怨恨不已,每一天都在不停地詛咒林家。
而林徽因整日都在母親的抱怨、詛咒、鬱鬱寡歡中,尋找一份屬於自己的清淨。
在給費慰梅的信中,林徽因這樣說:「媽媽把我趕進了人間地獄……真希望我死掉或者根本沒有降生在這樣一個家庭……」可以說,是何雪媛「近乎變態的悲哀」毀掉了林徽因的一生。
母親想要,就去努力爭取;不想做,就當場拒絕;對人不滿,就勇敢表達。這才是母親給孩子展示生活的姿態!
「你有沒有腦子啊?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做,將來你肯定是笨死的!」這句話,是一位母親在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張口就來的一句話,也是許多母親都經常罵孩子的話。
雖然,母親們大都是隨口一說,但對孩子而言,這句話是一把堅硬的利劍,直穿孩子的內心。
SHE組合當中的Selina,在發了第一張唱片的時候,曾很興奮地去跟父親分享。但父親只說了一句話:「這是你第一張,我認為這也是最後一張。」
父親的本意只是想讓Selina別太過驕傲,想讓Selina腳踏實地。
可沒想到的是,這句話讓Selina產生了巨大的壓力與自我懷疑:我的努力和成績,在爸爸的眼裡,真的就一文不值嗎?
其實,Selina父親有很多辦法處理女兒的驕傲,但他卻選了很多母親最常用的方式:「打擊教育」
「才考第二?為什麼不考第一?」「你畫得這麼好,能當飯吃?快去學習,這才是正道!」
上面的這兩句話,我相信很多母親都對孩子說過。我也知道各位母親的初心,是想讓孩子不得意忘形、繼續努力。
但是,孩子的成長不能光是「打壓」與「抨擊」,孩子更需要的是「鼓勵」和「肯定」,適當地拍一拍孩子「馬屁」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與進步。
身為母親,學會說話,是良好親子關係的第一步。親子關係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寶藏,沒有任何東西能與之相比。
母慈子孝、父子和睦,是多麼美好的畫面,也是許多母親都心之嚮往的生活。
和孩子好好說話,才能和孩子站在同一邊,唯有如此,才能營造出更加良好的親子關係,才能教育出更優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