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作為家長,一定要做到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激勵孩子,鼓勵孩子是成功的教育方法,責令與強迫,以大人為中心,往往使得孩子處於被動,起不到好的效果。
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經說過:「父母經常用命令的口氣對孩子說話,叫孩子做事,會使孩子產生逆反的心理,很難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而一直在命令中做事的孩子,會缺乏主動性,容易形成懦弱的性格,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但是在我們很多家長的意識中,孩子什麼都不懂,做家長的管教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他們認為,命令孩子是做父母的權利,孩子小,需要大人的指示和命令。甚至有的家長還認為,如果不用命令就無法管教孩子。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小紅在父母眼裡是不聽話的孩子,因為不管父母讓她做什麼,她總是不聽從,而且也不喜歡自己的父母。因為他們老是用命令的口氣和她說話,不尊重她,所以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一直都不是太好。
有一次,我去她家做客,看見小紅正在專心的做作業,她的媽媽命令到:「小紅,過來去樓下買袋鹽。」小紅很不情願地回答說:「我正在做作業。」媽媽看見她沒有起身,就走到孩子面前嚴厲地批評道:「叫你買個東西你沒有聽見嗎?」小紅抬起頭看著她的媽媽說:「我正在做作業,作業還沒有做完了,怎麼去買東西了?」媽媽拿起孩子的作業本,幾下把它撕碎扔到了地上,然後再次命令道:「去買鹽!」小紅看著媽媽,聽著媽媽的命令的聲音,傷心極了,她大聲說道:「我今天不吃飯!」說完跑進了自己的小家,把門反鎖上了。好多天孩子都不理媽媽,這使媽媽意識到自己用命令的口氣對孩子說話不妥,但又不知如何做才好。
事實表明,父母以居高臨下的命名姿態來跟孩子說話時,只會引起孩子的牴觸情緒,產生逆反心理。只有父母轉變姿態,跟孩子好好說話,才有可能讓孩子感受到平等和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也有強烈的自尊。家長應該了解孩子的心理,改變命令的教育方式,用平等和友善的態度與孩子交流思想。那麼如何做呢?
1 凡事與孩子商量。
生活中,父母和孩子儘量保持一種平等的地位,不要事事決斷,一切聽你安排。家長應該把孩子當成「朋友」,遇到事情,多商量和證求孩子的意見。喜歡與孩子協商的父母是好的父母。孩子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會逐漸養成協商的習慣,願意主動與父母進行溝通,這樣的話,形成的親子關係良好的,也是令人羨慕的。
2 放下權威至上的觀念。
大部分家長都在抱怨孩子越大越不好管,也越不聽大人話。可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其實很多時候是源於自己錯誤的權威欲,不容孩子質疑和反抗的權威欲。
小麗最不喜歡別人讓她做她不喜歡的事情了。漸漸地,她媽媽察覺到小麗的脾氣,也就不再用命令的語氣和強硬的態度與她說話,一次,放學回家後,她不寫作業,一直在玩。小麗媽媽對她說:「寶貝,咱們先寫作業好不好?寫完作業,再玩,你覺得如何?」
小麗想了想,覺得媽媽並沒有責備自己的意思,就說:「我馬上就去完成作業,寫完作業後,我還要閱讀課外書了!等這些都做完了,我再玩。
小麗媽媽看到女兒放學回家沒有馬上寫作業,並沒有指責小麗,也米有命令她必須馬上去寫,而是巧妙地和小麗商量,向小麗提出建議,讓她自己判斷,決定該怎樣去做。對待孩子,我們要學習小麗媽媽的做法,放下權威的架子,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真正做到尊重孩子,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只是提出想法和建議,讓孩子自己獨立思考,自己做出選擇。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