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閱朗星稀」
一人讀百感交集,千人聽心存華禮。
歡迎你,有志者!
這是閱朗星稀的第48篇小文
圖片 | 網絡
全文1864字
(1)
人到中年,日子過成了一輛油門踩到底的車。
和孩子小時候玩兒得挺好,長大了變得疏遠,是中年人生活裡的一個謎題。
這個謎題像辦完事取車時,老遠就看到的車窗上的罰單。
放學去接孩子:「今天上課怎麼樣?」
「還行吧。」
晚上進孩子房間:「快考試了吧?」
「好著呢,你不用管了。」
什麼時候變成這樣的?
不清楚,好像一夜間。
中年父母將這總結為: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
身邊年齡稍長的過來人都曾熱心給我忠告:趁著娃還小,好好和他玩,等一長大就不愛跟你說話了。
看過一條新聞。
2016年6月13日,四川省達州市渠縣,剛剛參加完高考的畢業生小斯(化名)的遺體在渠江河面上被找到。
他在6月10日晚上8點的QQ空間裡分段定時發布了多條說說:「死了,我的心自由了」、「真正的我只活在我心裡」、「我寧願從未在這個世上出現過」。
遺書裡他寫道:
「後來到了高中,第一次月考全校73名,打電話給我媽說了,我媽說才73名,呵呵,我在電話另一邊都快氣哭了。這裡競爭多激烈啊,其他同學考到前600名家長都有獎,而我呢?」
「這不是寫給我的家人的,反正以他們的思維,他們的角度與立場,我也跟他們說不清。我的屍體,要麼燒了,要麼扔了,別把我拿回去。心煩!……」
新聞裡總結說:小斯平日裡考試98分,吃飯打嗝,夾菜姿勢不對都會被罵。
和身邊年長的過來人稍微深入交流,發現他們對於下一代有一個共通性:滿坑滿谷的抱怨。
尤其說起自己孩子的時候,和小斯的父母好像好像。
可怕嗎?
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曾發布過「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5個中學生就有一個曾考慮過自殺。
(2)
作家麥家在《朗讀者》中坦言:「時光不能倒流,我父親沒有辦法彌補對我的愛,我也無法把我曾經失敗的父親角色重新修補好。」
他在新作《人生海海》中描寫的爺爺對父親的愛,用錯方式,父親最終無法承受,告訴爺爺:「你不是人,從今後,我不會再叫你一聲爹,不會同你吃一桌飯,不會管你是死是活。我只管葬你,料你也活不長了,早死早收場。」
作品即人心,雖然是創作,但也是他的心聲。
像麥家這樣處在夾心層,和上下兩代人關係都不好的,不在少數。
和孩子關係不好,其實只是表象。
已為人父母的中年人,和自己父母的關係本身就不好,是源頭。
大自然的生物,只有人在兩三歲前不能自主吃飯,全憑父母餵養。大多數人在學業結束前也沒有經濟來源,全靠父母供給。
所以人性中有一點,長大後內心裡最期望能證明自己的人首先就是父母。
小斯一次次想向母親證明自己,但她的母親複製了小斯姥姥或姥爺當年對她的情景。
在花朵一樣的年齡選擇結束自己生命,還有一個致命的觸發點。
人作為社會裡的個體,誰都能打擊,唯獨母親不行。
當媽的都打擊,心裡最後的靠山沒了,全世界都可以來羞辱他。
還好,小時候「聰明」的我們曾經選擇撒謊或信息過濾來自保,沒有像小斯一樣極端。
但大多數青少年都曾在花的年齡,讓自己精神死亡,任由父母支配和侵犯。
一次次的突破,終於,生活獨立了,嘗試擺脫和父母的感情困境,也嘗試感恩他們在艱難的時代把自己養大,但還是恨他們對自己事事苛責。
即使到了這個年紀,還在被限制享樂的權利。
只有一起吃過夜的飯菜,用最便宜的物件,父母的內心才會真正得到「這是一個聽話的孩子」的滿足感。
「我到底要怎麼樣努力他們才能滿意呢?」
這是中年人即便有了孩子後,還在內心發出的感慨。
人生關鍵時刻,從未獲得過來自父母的認可,反倒是像小斯的母親一樣:才73名。
因為上一層親子關係缺失,複製到婚姻裡以及下一代,實在是塵世裡最痛楚的輪迴。
許多夫妻,總是強迫愛人完成父母的角色,給自己拼愛的拼圖。
許多父母,在公眾場合對很小的孩子呵斥和命令,以彰顯自己的權威。
正因為往上追溯,爺爺奶奶輩也是這麼對我們的父母的。
(3)
親子關係缺失還有一個表徵,就是對親人分離有一種巨大的不安和恐懼。比如子女結婚、老人得病甚至過逝。
心裡的話因為消極的回憶、負面情感等諸多原因,說不出口,在一起時卻又裝作沒什麼事兒。
一旦真的分開或者即將失去,彼此就都崩不住了。
同一屋簷下,血脈相連的家庭成員,無一不都在壓抑自己愛的自由意志。
遺憾不能留在身後。
當下是最好的陪伴,心中的愛要敢於表達,頻繁表達。
於父母,我懂你們心中愛的缺陷,我更在當下已經接受缺陷裡長大的不完美的自己。
我就像你愛我一樣愛你們。
於孩子,目光所及皆有你,你就是我平凡日子裡最大的驚喜。
我要做一道屏障,遮住所有有怨恨的過往。
我們一家人可以說心裡想說的話,做開心的事,過著樂樂呵呵、開開心心的生活。
如果說,上一輩的缺失帶給中年人心理和感情貧窮,那麼,當下良好的親子關係,才是中年人最大的財富。
全文完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