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雲超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是鄉村振興的根基和支撐點。更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堅持綠色發展模式,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美、產業興、鄉風良、百姓富的美麗鄉村。
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是鄉村振興的根基和支撐點。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
如何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進而支撐起整個鄉村振興戰略?可從以下四個維度加以著手。
以民生為準繩。只有以民生為準繩,我們才能真正對未來世界有一種源於「愛自親始」的真切關懷,才會自覺遵循代際公平原則,協調好當代與子孫後代的關係,認真面對資源環境的歷史欠帳。只有以民生為準繩,我們才能真誠面對群眾對生態環境問題強烈的訴求,正視當前生態環境殘酷而緊迫的現實,切實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才能理性地反思長久以來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帶來的教訓,真正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才會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以發展為基礎。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恆主題,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我們要綠水青山,但並不是因此就要放棄金山銀山。放棄發展同粗放發展一樣,都是不負責任。要避免誤解,不要認為生態文明是發展的緊箍咒,不要認為綠色環保等於不要發展、不唯GDP等於不要發展速度,不要視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理念為一對無法解決的矛盾。應該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的發展路徑,深刻理解並勇於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實現發展和環保的雙贏。以生態治理激發經濟潛力已經成了山東各地實踐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頭戲。近年來,山東加強水土保持建設力度,按照「一根產業鏈、一道風景線、一河清泉水、一條經濟帶」的治理思路,從水土保持入手,以點帶面,實現連鎖式反應。全省先後有11個國家級、省級貧困縣,通過水土保持發展優勢產業,一舉甩掉了貧困帽子,百萬山區群眾直接受益。
以創新為樞紐。只有引入創新發展的理念,才能激活鄉村生態振興的內在動力。當前我國面臨資源、人口和環境的諸多問題,必須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理念,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觀念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科技創新和方法創新,為探索和推進鄉村生態振興提供持久的內在動力。淄博博山區中郝峪村引發全國關注的「郝峪模式」就是創新驅動發展模式的一個典型。一個位於博山區東南部大山深處的貧困的空心村,憑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系列創新性發展,以美麗鄉村建設為統領,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村民利用閒置資源入股旅遊開發公司,依靠綠色經濟盤活全村資源,帶動全體村民共同致富,成為鄉村旅遊發展的經典案例。
以法律為底線。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正是確立一種底線思維,確保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早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2015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環境保護法》規定,罰款按日累計不設上限,對違法者可採取行政拘留措施,被稱為的「史上最嚴厲的環保法」。十九大報告在談到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時提出,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這三條控制線,就是底線,旨在處理好生活、生產和生態的空間格局關係,著眼於推動經濟和環境可持續與均衡發展,是鄉村生態振興最根本的制度保障。
(作者系山東社會科學院國際儒學研究與交流中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