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但是孩子與家長的關係卻好像越來越脆弱。到底該如何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這是讓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
不僅僅是夫妻之間需要建立親密關係,父母與孩子同樣需要建立親密關係,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親子關係。但是現在很多家庭的親子關係都處於不健康的狀態,不是過分依戀就是過於疏離,而這些都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
親子關係是我們來到世上的第一個人際關係,它對孩子性格的形成、品質的培養、意志的磨練十分重要。缺乏這種親密關係的孩子會出現很多心理問題,如孩子會感到孤獨、壓抑,變得沉默、焦慮,孩子長大後會成為只顧自己而對別人毫無感情,缺乏安全感或過分猜疑別人的人,還可能成為具有破壞性和攻擊性的人[1]。
如果親密關係過度,同樣會給孩子帶來傷害,會導致孩子依賴性較強,喪失自主權,以自我為中心。孩子對父母的過度依戀,會讓孩子缺乏自理能力及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容易缺乏主見。
有這樣一個古老的哲學道理,手裡的沙子,握得太緊或太松都會容易流走。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與孩子的親密關係,只有既親密又各自獨立的親密關係,才能讓雙方都覺得舒服,並從這段關係裡獲得飽滿的情感滋養,這不僅讓親子間保持最健康的狀態,還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高質量的陪伴,是親密關係的基礎
親密關係是孩子出生後就開始形成的,因此從出生開始一直到孩子長大,父母的陪伴都必不可少。3歲前孩子對母親的依戀更多,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他更需要父親的果敢、剛毅的性格因素,所以孩子的陪伴不僅需要母親,父親的作用也是母親無法替代的,父親要保證陪伴孩子的時間。這裡的陪伴不是簡單地陪在孩子身邊,而是高質量的陪伴,如與孩子一起讀讀書、去戶外運動一下等,這都是父親與孩子建立良好親密關係的方式。
孩子即使由老人來帶,父母也要保證陪伴孩子的時間,不要忽略與孩子的溝通交流。西爾斯的親密育兒法裡有這樣一個理論:所有被父母親密帶大的孩子,其安全感一定比較強,在將來面對社會時,對別人的親密度也高。
認真傾聽,是情感溝通的橋梁
現在很多親子關係出現問題的關鍵點都在於溝通不良,父母只是在一味表達自己的要求,卻忘記傾聽孩子的需求。維持良好親密關係的橋梁是溝通,而真正的溝通是先傾聽,再表達。因此,家長首先要給予孩子平等的尊重,學會認真傾聽。通過交流了解自己的孩子;從孩子的眼神、動作中看出孩子的所需、所求,及時給予孩子幫助、引導和安慰;能夠與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讓孩子信任你,遇到事情願意主動跟你說,來有效提高親密度。
多欣賞少批評,是親子關係的融合劑
家長們都是望子成龍,更是選擇高標準、嚴要求和名為「挫折」、實為打壓的教育來對孩子。但是過於嚴苛和打壓式的結果卻是:不僅讓孩子無法正常與父母溝通,更會帶來自卑等負面影響。所以家長要先改變自己的教育理念,看到孩子的優點時,家長要及時表揚、鼓勵,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信任、肯定;發現孩子的缺點時,要坦然接受,與孩子一起找到問題的原因並進行改正,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關心。這才是親子間真正的相處之道,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打下了基礎。
適當放手,是親子關係的核心
想與孩子建立適度的親密關係,家長最應該學會的就是放手,在安全和道德底線內讓孩子自主處理生活、學習上的事。家長可以提出一些自己的解決建議,如果孩子不聽,也不要緊,當孩子走了彎路,在用家長的建議解決問題後,孩子會更加信任你,以後遇到事情會經常來尋求你的意見。孩子就像一位「新司機」,家長就是教車的「教練」,要給孩子「練車」的機會,當遇到緊急危險的事情時,家長要第一時間踩剎車,制止孩子的行為,以免後面犯下更嚴重的錯誤。
除了以上這些方法,父母間良好的關係也有利於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國內外研究表明,婚姻關係的好與壞,與幼兒的反社會行為、不良行為、攻擊行為等外在問題行為、焦慮、不安等內部問題行為之間有著一定的關係[2]。所以父母之間應相互理解、尊重,多表達自己的愛,即使父母離婚了,也不詆毀對方形象,處理好彼此的關係,做到良好的示範,孩子也會陽光、樂觀、積極地面對問題,按照父母的相處之道來與父母相處,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
參考文獻:
[1]張豔. 親子關係在兒童人格成長中的影響[J]. 職業圈,2007(06):64-65.
[2]俞國良,金東賢. 婚姻關係、親子關係對3~6歲幼兒心理行為問題的影響[J]. 心理科學(4):608-611.
*文章內配圖均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感謝您的點讚、轉發和收藏,如需了解更多母嬰、親子類知識,請關注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