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說過:
我不在乎說話之術,而在意說話之道。我的說話之道就是把你放在心上。」
當家有一個叛逆的8歲女兒,如何好好溝通,就成了我們每天的挑戰之一。
某天早上,因為爸爸煮的早餐不符合女兒的胃口,她和爸爸大發脾氣,不願意吃早餐,還不願意上半小時後的英語線上課程。怎麼辦?
女兒:
我說不上就不上,我自己的課我來決定!你不能強迫我!
(這真是平時給慣了自由,給足了選擇權她啊。我怎麼應對?)
媽媽:
……對,很多事情你是有自己做主的決定。但是,上課這個必須我說了算!你現在處在義務教育的階段。什麼是義務教育,國家給小學和初中的孩子出學費讓他們免費上學。義務就是『你一定要做的事情』,相對應的是『權利』,權利是你有權選擇做或者不錯。上課是義務,不是權利!
(好吧,實際這個時候,我已經有點「胡言亂語」了。大家聽聽就好,用「義務教育」來壓孩子,未必是一個好的選擇。我感覺到身後孩子爸在偷笑)
女兒:
不行,我就不上!我今天什麼都不上。
(我抱緊她,讓她平靜一下。雖然她在掙扎不讓我抱。)
媽媽:(換個說法)
你不喜歡每天都吃一樣的東西,我明白。但是今天已經煮好了,就沒有選擇了。爸爸煮了什麼我們就吃什麼。下次你可以提前跟爸爸說你想吃什麼好嗎?(感覺到她逐漸平靜)乖,我先給你扎個辮子,然後泡杯奶,給你裝半碗面,吃完你再上課。
女兒:
……我不喝奶!
媽媽:
好,那先不喝奶。
女兒逐漸不再反抗,乖乖讓我扎了辮子,坐到飯桌前吃早餐,吃得又快又乾淨。
我及時地誇讚了她的表現。她心情明顯好了,自己拿了電腦做課前預習,並開心順利地完成了這節英語課。
上完課,又開心地去找爸爸玩遊戲了,完全忘記了一個小時前還說再也不理爸爸了。
看,這就是小孩子的脾氣,狂風驟雨地來,很快又風平浪靜。如果我沒有和她好好說話,很可能就跟她一起急,最終,兩敗俱傷。
有人說:嘿,我可以強迫她上!
強迫的結果,課是上了,但是效果呢?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開心地學」,「主動地做」。
有人說:那就不上嘛,不管她。
這樣,會不會讓孩子覺得課是可以不上的,反而養成了「心情不好就不上課」的習慣?
我一直認為,所謂育兒,也是育己的過程。在和孩子的相處中,我們可以學會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平等地尊重他人,妥善地解決問題。甚至,面對一個牙尖嘴利的孩子,你的口才也會大大增加呢!
推薦一本書:《好好說話2:簡單有效的高情商溝通術》,自我感覺在和孩子溝通方面,還是很有幫助的。之前我也分享過部分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戳連結。
除了之前提到的4大場景,我們還有哪些場景可以使用呢?隨我一起看看吧!
我們知道,誇孩子時候,不能只說「你很棒!」甚至「你很聰明!」,而是要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讚賞細節。
比如「你做完試卷認真檢查,真是一個細心的孩子!」。這樣才會讓孩子將自己的成績和「認真」「細心」掛鈎起來,而不會歸功於天賦從而驕傲自滿。
那麼,當別人當著孩子的面,表揚孩子時,我們應該怎麼回應呢?
案例1:
別人:你家孩子真是學霸,每次都考第一。太聰明了!
父母:哪是什麼學霸,只不過是她運氣比較好而已。
好好說話1:肯定成績,歸功努力,保護孩子的自信心
別人:你家孩子真是學霸,每次都考第一。太聰明了!
父母:謝謝你的誇獎。這孩子,還算比較自覺,學習習慣比較好,做事也比較認真。
為什麼要在孩子面前將她的成績歸功於「運氣」呢,中國式家長過分的謙虛客套可能反而對孩子是一個不好的信號:原來在爸媽眼裡,我這麼努力,卻不過是運氣好而已啊。從而打擊了她的信心。
我們要學會肯定孩子的成績,欣賞孩子,特別是在別人面前,保護孩子的信心。所以,回應的要點是「表示感謝,肯定成績,歸功努力,避免驕傲」。
你有過對孩子失信的行為嗎?我們常常說,大人就是孩子的鏡子,對孩子要說到做到,不能失信。
但是,有時候,因為一些不得已的事情,我們還是對孩子失信了,比如答應陪他過生日,但是公司臨時加班沒趕得及回去;答應送的禮物,但是沒找到。這個時候怎麼辦呢?用承諾化解失望嗎?
案例2:
父母:對不起寶貝,媽媽答應你的事情沒做到。這是我的不對。下次一定給你補回來好嗎?下周我帶你去遊樂園作為補償。
孩子:真的?你這次一定不能騙我了哦!我們拉鉤。
好好說話2:用「驚喜」代替「承諾」,讓孩子更開心
父母:對不起寶貝,媽媽上次答應你的事情沒做到。我一直很遺憾。今天周末天氣這麼好,我帶你去上次沒去成的遊樂園。我們馬上出發吧!
孩子:歐耶!太好了!我好開心啊!
很多時候,我們失信於孩子後,都會急於給孩子一個「承諾」,期望緩解孩子的失望及自己的內疚心理。
但是,任何承諾,都存在不確定性。你上次失約了?下次就一定能做到嗎?如果再做不到呢?對孩子的傷害無疑是加劇的,這反而陷入了惡性循環。
無法保證,就不要輕易給承諾。
但是,我們可以將這件事情放在心上,並在合適的時候,100%確定的情況下,給孩子一個驚喜,以彌補上次的失信。這樣,反而會讓孩子有意外之喜。
生活中,我們總是需要對孩子提各種各樣的要求,希望孩子做點什麼事情,或者培養一個好習慣。你一般怎麼對孩子提要求呢?
直接命令?強迫?「我數到3,你把玩具收拾了。1,2,3……」。別笑,真的有家長這麼做。我家暴脾氣的爸爸以前耐不住性子的時候,就曾用過這招。
案例3:
父母:把玩具收拾了。快點!
孩子:(半天沒有反應,不回應不作為)
好好說話3:給點甜頭,傳遞正向反饋
父母:寶貝,如果你能把地上的小熊寶寶送回家,媽媽會很開心,熊媽媽也會很感謝你哦。你是要現在收拾,還是過5分鐘再收拾。
孩子:好啊!我現在就去。我要送小熊寶寶回家了!
這種說法對小一些的孩子特別奏效,第二種說法,會讓孩子充分地感受到被需要,被尊重,幫助他人,我很能幹等積極正面的想法。而第一種方法直接表達要求,甚至用強迫命令的方式,則會帶給人負面的情緒,容易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你這樣做……,我會很開心」,這種句式,是在用「給甜頭」的方式進行正向激勵,不脅迫,給對方主動權,讓孩子更容易接受。試試吧!
對於大一些的孩子,特別是有個性的孩子,就要看你們平時的關係了。如果親子關係比較緊張,可能孩子根本不願意用這種方式讓你開心,那更多地要從平時的一點一滴去改善你們的感情先。
這點上,其實我覺得孩子做得比大人好,而我們要從孩子的反應中,學習怎麼表達感謝。
想想看,如果有人送了禮物給我們,我們是怎麼做的,孩子是怎麼做的。對,所以這一節,我是來提醒大家,不要破壞孩子最本真最誠摯的「致謝禮」。
案例4:
父母:這是阿姨送給你的禮物,快跟阿姨說「謝謝」
孩子:謝謝阿姨。
好好說話4:用情緒表達感謝,而不是語言
父母:(不用說話)
孩子:(歡欣雀躍)哇,我好喜歡這條裙子!我要趕緊穿上試試。
有些人會說這孩子真沒禮貌,都不說謝謝,甚至覺得高調表達開心,是不是太浮誇。或者當面拆封禮物,是不是有點不禮貌。
不不,正常情況下,別人,特別是熟悉親密的人,送禮物都不是為了要你客套的「謝謝」,而是真正想讓你喜歡,並希望你開心。
如果你鄭重其事地說「謝謝」,反而會產生距離感,甚至讓對方無法判斷他送的禮物是否真的合你心意。
所以,下次,當孩子收到禮物後開心地忘乎所以,千萬不要打斷她的情緒,更不能用教條式的語言讓她表達感謝,這樣反而會掃了送禮人和收禮人的興致。
不得不說,《好好說話2》這本書真的是一本很實用的寶典。各種不同的場景,不同的說話技巧。作者之一「黃執中」在自序中說:
一個對說話感興趣的人,必然也是一個對人感興趣的人。
而一個能好好和孩子說話或者有意願學習怎麼和孩子好好說話的人,我相信必然也是一個真正愛孩子,懂孩子的人。
-End-
作者:。一個喜歡向日葵的美媽。用陽光抒寫文字,傳播金黃色的能量。關注我,和我一起,在平凡的日子裡收集陽光,遇見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