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父母注意親子溝通的方法,更有甚者還會看很多書籍甚至學習課程,來達到良好的親子溝通的目的。
其實我們自己本身就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只是沒有及時發現,再到後來沒有使用正確的方式,才會導致親子溝通有障礙,那麼什麼時候才是親子溝通最佳時間節點呢?
1)懷孕到嬰兒時期,都是培養親子溝通的良好的節點。
胎教就是這個目的,建立媽媽和寶寶的第一連結,讓寶寶知道第一次親密接觸的人,是自己的媽媽,而媽媽也是無論何時都會第一時間最懂她的人。
如果沒有進行胎教也沒關係,嬰兒出生後我們還有機會。
這就到了第二個機會,寶寶還不會說話,但會咿呀學語,會叫喊的時候,這是寶寶主動邀請媽媽溝通的意願。
我記得兒子出生後3個多月就這樣咿咿呀呀。嬰兒可以發出簡單的哎!呀!這種單字音的時候,這時候就說明,寶寶邀請你聊天了,你要和我一起聊天。
2)親子溝通的方式需要同頻
所謂同頻,就是嬰兒和你用什麼樣的方式對話,你則回應給嬰兒什麼方式,只有這樣,對嬰兒潛意識裡,你才是與他同一國,才能和你有更多的想法溝通,也更願意溝通。舉例說明:嬰兒用艾來和你聊天,你也用艾來回應。對於嬰兒接受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成人交朋友一樣,都喜歡和你性格相似,觀點一致的人,絕對不會第一眼就喜歡跟你對著幹的人。
3)還可以側面了解溝通的意願
當孩子不願意溝通時多半是情緒化了,這時候可能需要一些小的工具,來達到宣洩情緒,才能走入溝通環境。曾經有心理學提到過,孩子可以通過畫畫來表達自己的心情,當孩子所畫的線條是彎曲、細小、凌亂、交叉時,說明孩子內心比較煩躁、情緒不佳,交流時往往達不到效果。這時就可以藉助畫畫來表達情緒,等到情緒釋放了,再默默坐在孩子身邊,靠近他,讓他明白自己在身邊,更做一個良好的傾聽者時,這才是最佳的溝通機會。
所以儘可能提早溝通,並學會和孩子同頻,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溝通環境,也更助於溝通的目的達成,最終的效果也是大家所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