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做好以下四點,就可以在親子關係中扮演最佳角色。
1、做好一個照顧者。孩子童年時期,最需要愛和安全感,父母要做好照顧者,讓孩子健康成長。
2、做好一個老師。孩子少年時期,最需要認知和引導,父母要做好老師,正確引導孩子。
3、做好一個朋友。孩子青春時期,最需要支持和解惑,父母要做好朋友,與孩子一起成長。
4、做好一個精神導師。孩子成年以後,最需要精神交流和依靠,父母要做好精神導師,和孩子一起共度人生。
父母與孩子
孩子的童年時期,是孩子最需要愛和照顧的時候,父母的擁抱、親吻、話語等,都是與孩子的親密交流,會讓孩子產生安全和依靠。這個時期,父母要做好照顧者,讓孩子健康成長。
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指出,從孩子出生到六歲,是最重要的「學習愛的階段」,他需要的是充分的關愛與安全感。這個時候,父母就是孩子愛的天使,需要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
孩子童年階段基本都是懵懵懂懂,完全沒有自主。如果沒有父母,則會處於一種完全無助的狀態。父母和孩子一起出去,孩子會因為父母在身邊而變得有信心,敢於去探索。當孩子感覺不安時,一般都會抬頭看看父母,父母在會繼續玩,父母不在,則會茫然甚至哭鬧。
父母的擁抱,父母的親吻,父母溫柔的話語,父母的微笑,都是對孩子聲音、眼神、動作的一種愛的響應,這些都是和孩子建立親子關係的開始。只有得到這些有響應的愛,孩子才會覺得有安全感,才不會哭泣。
父母對孩子的愛
如果父母做不好照顧者這個角色,會對孩子心理產生較大的影響。教育學者鄭石巖教授告訴我們,如果孩子從小就缺乏愛和安全感,將來就容易產生三個心理上的問題︰不安、哀傷、敵意。
比如,孩子今天父母照顧,明天爺爺照顧,後天姥姥照顧,或者託管在別人家裡,每一次變化都會讓孩子感覺不安和悲傷,最明顯的就是哭鬧。時間久了會讓孩子缺乏愛和安全感,會讓孩子變得內向,對很多人充滿敵意,甚至脾氣暴躁易怒。
因此,孩子的童年時期,要做好一個照顧者,避免孩子心理出現問題。
三個心理上的問題︰不安、哀傷、敵意
孩子的少年時期,是開始上學,學習知識和學習做人的重要階段。父母要做好一個老師,教育和引導孩子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
首先,父母要做好自己,身教勝於言傳,自己做好表率,才是培養孩子良好品格的最好辦法。
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就需要先成為那樣的人。在這個階段,孩子學習和模仿能力都很強,會從父母身上學會許多事情。不管父母注意還是不注意,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孩子眼裡,會不知不覺中轉化成他的品格。
父母要營造一個和諧向上的家庭氛圍。美國曾經有一個測驗,全美教師薪資最低、每個小孩分配到的教育資源倒數的州,卻有著最好的成績表現,為什麼?調查結果表明,該州離婚率最低,家庭關係和諧向上,保持了優秀的傳統價值觀。這就是家庭環境的影響。
和諧向上的家庭氛圍
其次,是對孩子的正確引導。
一方面是對孩子的學習上。對於常規的學習科目來說,父母陪同孩子做作業,需要耐心和循循善誘,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比如雞兔同籠問題,你要做的是,是用最淺顯的話和方法引導孩子怎麼找出其中的規律來。可以先用排列組合法,有規律的從一隻雞和一隻兔子寫起,寫到十隻雞和十隻兔子,引導他找尋變化的規律,找到規律後,再用算式列出解法。
另一方面是對孩子興趣特長的引導上。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伯樂,在不知道孩子對什麼感興趣的時候,要多嘗試,要像個偵探,從與孩子互動中找尋出孩子的特長,加以引導和培養,讓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
作為父母,最好的老師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想成為的角色,而不是家長想讓他成為的角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伯樂
孩子的青春叛逆期,是身體成長和心理變化的重要時期,孩子需要的是支持和解惑,父母要做好孩子的好朋友,平等地交流,為孩子解除身心上的疑惑,與孩子一起成長。
父母要想和孩子成為好朋友,基礎是和孩子平等交流。
不要動不動就對孩子發火,也不要動不動就命令孩子,更不要嘮叨。青春期的孩子已經懂得很多道理,你這樣以上臨下的對話模式,會讓青春期的孩子非常來反感,因此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只有和孩子耐心平和地交流,站在孩子的角度,像朋友那樣談心,你們才能真正溝通。
像朋友那樣談心,你們才能真正溝通
父母要想和孩子成為好朋友,重要的是對孩子的支持和幫助。
比如孩子想參加西洋棋比賽,你要支持孩子。可以陪孩子一起訓練,可以陪孩子參加比賽,贏了給孩子喝彩,輸了給孩子肩膀,和孩子一起悲喜。讓孩子感覺到那種支持的力量,在孩子眼裡,你就會更像一個朋友。
反之,你不管不問,孩子一個人孤獨地訓練比賽,和你交流也沒有,你們只會慢慢疏遠。
父母要想和孩子成為好朋友,核心的是幫孩子解惑。
孩子和同學發生矛盾,不知道自己的對錯,你要幫助孩子判斷對錯,給他一個清晰的答案。你要讓他知道,兩個人態度不好是錯誤的,發生矛盾也是錯誤的,平心靜氣解決問題才是正確的。你還可以引導孩子怎麼解決與同學之間的矛盾,幫助孩子學會處理問題。
孩子處於青春期,你要當好孩子的情感啟蒙者。父母有時候就像心理醫生,幫孩子解惑,給孩子提意見。你要和孩子的交流中,告訴孩子道德上該怎麼做,理智上該怎麼做,情感上又該怎麼做,讓孩子自己選擇和決定。
幫孩子解惑
孩子成年以後,基本上需要自己出去上大學或者出去闖蕩。孩子難免會遇到不同的誘惑或者逆境。這個時候,孩子對父母需要的是精神上的依靠和交流,父母要做好精神導師,與孩子共度人生。
教育學者史賓賽認為,在一個人的教育中,情感起著重要的作用,道德告訴我們該怎麼做,理智告訴人們用什麼方法做,而情感告訴人們,願意怎麼做。而情感,需要的就是精神導師。
孩子成年後,無論孩子畢業、工作、結婚等,都會面對很多外在的誘惑,也會面對很多內在的惰性,父母要協助他們對抗這些誘惑和變化。父母親一方面要與孩子站在一起,幫助他們面對那些讓他們幾乎招架不住的社會風暴,另一方面,要從精神上給予指導,讓他們明白如何面對這些誘惑。
父母做精神導師
孩子成年,父母也可以坦誠地和孩子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可以談論自己的成功和失敗,也可以談論自己的情感歷程。可以把自己的堅強和脆弱都呈現給孩子,讓孩子感受一個完整的父母,而不是以前那個只會高大堅強的父母。
父母也要耐心傾聽孩子的傾訴,讓孩子釋放壓力。但父母並一定要事事都給出答案,而是以精神導師的身份給予孩子建議和引導,讓孩子自己去決定怎麼做。
父母是孩子一個可以永遠停靠的精神港灣,這個港灣可以避風雨,可以暫緩人生。孩子累了困了,想到的都是回家,逢年過節,孩子願意千裡迢迢回來看望父母,遇到高興的事,孩子也願意和父母分享。
這就是愛的引力,一種非常至高的精神,這種精神讓父母在孩子眼裡,永遠都是依靠。
父母是孩子一個可以永遠停靠的精神港灣
父母做好以下四點,就可以在親子關係中扮演最佳角色。
1、做好一個照顧者。孩子童年時期,最需要愛和安全感,父母要做好照顧者,讓孩子健康成長。
2、做好一個老師。孩子少年時期,最需要認知和引導,父母要做好老師,正確引導孩子。
3、做好一個朋友。孩子青春時期,最需要支持和解惑,父母要做好朋友,與孩子一起成長。
4、做好一個精神導師。孩子成年以後,最需要精神交流和依靠,父母要做好精神導師,和孩子一起共度人生。
而不管何時何地,父母永遠都是孩子的依靠。
(全文完,完稿於20200926下午)
有意義的文字,有溫度的情感,歡迎多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