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的親子關係中,溝通是第一位的。只要孩子和父母總有話說,願意和父母說出心裡話,親子關係就不會有什麼問題。親子關係好,父母的話孩子才能聽得進去,才有可能談到教育。
父母和孩子之間沒有心的交流,無法進入彼此的世界,這種危害是顯而易見的。有數據顯示,80%的問題青少年不和父母溝通。網癮、厭學、抑鬱症離家出走,這些問題的背後暴露的都是親子溝通的危機。有一位父親對我說:「孩子已半年多沒怎麼和我說過話了,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麼。我感到自己很失敗,已經失去了對他的控制。
親子關係需要經營,親子溝通需要學習。那麼,父母怎樣做才能和孩子溝通順暢呢?
▶▶父母和孩子溝通,要注意選對時間。一般來說,孩子心情好、興致高的時候,溝通效果是比較好的。比如孩子剛剛贏了一場比賽,剛認識了一個新朋友,或者對某個社會現象特別有想法。這個時候孩子的思維特別活躍,有交流的需求。只要溝通的氣氛對了,孩子就會說出內心的想法。此時父母順便提些自己的想法或期望,孩子往往比較容易接受。
▶▶父母和孩子溝通,其次要有話題。大多數父母感興趣的話題就是學習、成績。孩子剛進家門,水還沒喝一口,父母就問了:「今天上課怎麼樣?考試了沒有?成績出來了嗎?」這種話題非常敏感,不適合在這種時候講,孩子內心會反感,會認為父母關心成績勝過關心自己。認為親子溝通最重要的原則就是換位思考。想一想,如果你累了一天回到家,孩子見了你張口就問:「爸爸,你今天發工資了沒有?什麼時候才能升職?」我想沒有誰能接受。如果孩子這樣說:「爸爸,你今天上班累不累?」這種話聽起來就溫暖多了。
所以,我們作為父母一定要知道,我們和孩子溝通的目的,一是交流情感;二是交流想法。建議父母多和孩子聊生活中的事,多聊孩子感興趣的事。
比如,孩子喜歡踢足球,父母可以多和孩子聊球賽、聊球技、聊球星。一旦挑起了孩子的興趣,他就會產生說話的欲望。聊天的過程中孩子會流露出真實的情感,摻雜自己的思想和觀點。父母從孩子的言談話語間便可把握孩子近期的心理狀態。總之,從興趣出發的交流更容易打開孩子的話匣子,會使孩子產生放鬆愉快的感覺。
那麼,在家庭中,爸爸和媽媽哪一位更應該懂得溝通技巧呢?下期給大家分享
我是@張嘴說教育分享身邊教育故事,學習淺顯易懂的的家庭教育,助力孩子幸福人生。